摘要: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就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附近。这所中学当时有学生一千五百多名,教师一百多名,正在正常上课。地震一来,整个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瞬间坍塌,造成严重伤亡。官方统计,全校遇难师生达五十五人,其中学生四十三名,教
转眼间,十七年光阴如流水,那场汶川大地震留下的印记还在我们心里隐隐作痛。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就在映秀镇漩口中学附近。这所中学当时有学生一千五百多名,教师一百多名,正在正常上课。地震一来,整个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瞬间坍塌,造成严重伤亡。官方统计,全校遇难师生达五十五人,其中学生四十三名,教师八名,还有两名职工和两名家属。许多人被压在废墟下,来不及逃生。灾区整体损失巨大,死亡人数近七万人,受伤三十多万,失踪一万多。
电力通信全中断,道路桥梁多处损毁,经济损失上万亿。党和国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军队和救援队火速赶到,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汶川作为重灾区,映秀镇更是首当其冲,漩口中学成了典型案例。学校建筑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有些新建楼房抗震能力不足,导致坍塌严重。救援工作持续好几天,挖掘机和人工结合,救出不少幸存者,但部分区域结构太复杂,只能优先处理表面。
遇难者遗体大多运出安葬,但漩口中学主楼下还有十九到二十一名师生遗体未移出,因为挖掘风险高,容易引发二次坍塌。家属们商量后,同意让这些遗体留在原地,作为对历史的尊重。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关注,大家都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心酸。地震不光毁了建筑,还改变了地貌,山体滑坡,岷江水位上涨,生态系统受重创。灾后调查显示,漩口中学遇难者多为初中生,他们本该有美好未来,却永留废墟。
而党和政府的指挥下,救灾体系高效运转,避免了更大损失。这场地震考验了我们国家的应急能力,也暴露了防灾短板。灾后,幸存学生迅速转移到成都和山西学校继续学习,整个事件从发生到初步救援,只用了几天时间,但影响深远。
灾后,政府决定把漩口中学原址建成遗址,不予重建,而是加固保护起来。这片废墟占地几十亩,教学楼主体保持倾斜状态,钢筋水泥暴露在外。遇难师生遗体就埋在地下层,家属选择不挖出,让他们长眠于此,避免扰动。遗址从2008年底开始规划,2010年正式开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5月12日,都有人前来纪念,放置花圈,默哀致敬。遗址入口有纪念碑,刻着遇难者名单和数字,五十五人永留青史。周边浮雕墙记录救援过程,教育后人。保护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投入资金加固结构,防风防雨。遗址免费开放,吸引全国游客,学生团体常来参观。讲解员介绍历史,强调不忘过去。遗体未移出的决定,源于安全考虑,地质专家评估后确认风险很大。
家属代表同意此举,视遗址为集体墓地。漩口中学遗址,成为汶川灾区唯一保留完整的中学废墟,其他学校都重建了。而遇难师生中,多是青少年,他们的牺牲换来全国警醒。保护决定上报中央,获批后实施。整个保护过程,遗址不光是废墟,更是精神象征。
而汶川地震后,国家启动大规模重建,投资上万亿,三年内完成大部分项目。到2010年,住房基础设施基本恢复,灾民住进新家。映秀镇从废墟中崛起,新校舍抗震标准提升到八级。漩口中学幸存学生融入新学校,继续学业。牛钰等幸存者克服困难,参加马拉松,投身公益。高莹获救后乐观生活,2023年结婚,生活稳定。
重建中,党和政府统筹规划,民生优先。灾区经济快速恢复,旅游业兴旺,GDP逐年增长。防灾体系完善,预警网络覆盖全川。教育医疗交通全升级,惠及百姓。而如今遗址永存,精神依旧不灭。
来源: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