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
编前语
陈璘(1532—1607年),字朝爵,号龙崖,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县,后落籍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安区),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卒后赠太子太保。陈璘将军忠勇爱国,一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两广匪患,落籍东安;夺取露梁大捷,奠定东亚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乱,促进西南地区稳定发展。龙崖陈公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故事“陈璘传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璘咁大功劳”这句话在三罗地区民间流传了400多年。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陈璘文化品牌,云安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区陈璘文化研究协会共同开设《粤将陈璘》专栏。今天刊发第九篇文章《明代名将陈璘的历史功绩》,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建新,原文首发于2019年云安区陈璘文化交流会,敬请垂注。
明代名将陈璘的历史功绩
作者:吴建新
陈璘,字朝爵,号龙崖,广东东安县人(原籍翁源县),是万历年间广东的名将。文献说他“膂力绝伦,通兵略”。[1]他从一名低级将官出身,经历大小数百战,官至镇守广东总兵官,万历三十五年死于任上,追赠太子太保。陈璘是明代广东为数不多的战将,明代方志专家郭棐记载他的同行评价陈璘:“尝评公勇义如关云长,老练如赵充国,胆气如赵子龙,谋略如郭尚父”。[2]这是非常高的评价。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说明他的历史功绩和军事才能。
一、陈璘平定内乱的军事才能及其对设立东安县的贡献
嘉靖、万历时期虽然是经济发达的时期,但是山海之间有不少“盗贼”,虽然这是由于当局政治腐败,人民赋役沉重引起的动乱,但也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明朝统治者对这些“盗贼”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陈璘在围剿“盗贼”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陈璘最初的战斗是征伐潮州的林朝曦,并生擒其人,“以摧锋陷阵,骁勇冠军,累奏奇捷”,一战成名,升广东都司佥事,继而进剿富霖等寨有功,在后来征伐韶州、清远大小罗山、揭阳等地的“盗贼”时,陈璘往往是“出奇兵攻破之”,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广东总督殷正茂向朝廷推荐他“胸中无一毫窥避,平生惟一片雄心,可当飞将之名,堪备副总之选”,可见他身先士卒,颇得士兵之心,“飞将”之名,只有汉代李广才能当之。
陈璘在广东最重要的战绩是参加围剿罗旁山的战役。罗旁山是明代瑶族聚居地,正统年间,明朝官员需索无度,已经引起瑶族的反抗。明代的瑶族有不少里甲制度瓦解时,逃到瑶区耕作的汉民,被称为“浪人”或是“伪瑶”。瑶田是不需要缴纳税金的,逃脱里甲的人逃入以大罗山为中心的瑶区,耕种瑶田。瑶田耕种粗放,往往是耕三年歇耕三年,这样瑶田需要很多歇耕地。越来越多的民众变为“浪人”“伪瑶”涌入瑶区。当时“罗旁东西二山相距,其中万山层叠,箐林丛密,而中多沃壤。正统间诸瑶盘踞为巢穴,四方亡命又从而羽翼之,谓之浪贼,四出寇掠,州里几墟”。[3]瑶族分布区蔓延,泷水县的战事日多,民田被占耕。有的西江上的疍民亦入瑶区为瑶,西江上的两广商路也受威胁。同时早年征发广西的狼兵与瑶族结合为乱。因此,解决罗旁山的瑶区是当时不得不进行的军事行动。万历元年,陈璘以参将驻守高州,三年“独当信宜一哨,缘崖韬险”,出其不意攻克对方聚集点,破罗旁瑶、狼兵的聚居地十数个,得钦赏银十五两。万历十年,陈璘“以条画两山事宜,钦赏银十两”。[4]
“条画两山事宜”是从军事、政治上彻底解决广东西部瑶族问题的方案,军事上解散瑶族武装,政治上将疆域较大的泷水县分为罗定州,分设东安、西宁二县,设立军事、政治、文化机构,不仅设立军屯,还招徕流民耕种田地,重建里甲制度和进行赋役制度的改革。《粤大记》卷二十六记载陈璘因为“条画两山事宜”而获得十两银子的奖赏,说明他是设立罗定州和东安、西宁两县的策划者之一,而且东安、西宁、罗定州的县政和州政都取得了成功。陈璘驻守东安县是在万历五年,“督臣以山林方启,宜畀公世守以镇压之”。陈璘被任命为总兵,仍行参将事。陈璘驻守东安县之后,还发生了浙江兵兵变的事件,悍卒百余人叛乱,联合广西瑶族为乱,陈璘率兵迅速赶到叛军即将到达的地方——富霖,命令当地居民杀公鸡,夜晚报更的人不要打柝。叛军至,听不到公鸡叫和打更的声音,以为天尚未亮,都睡觉了,等天亮才行动。陈璘率军出其不意将叛军逐一歼灭。
在东安,陈璘以军职行文官事。史载:“公既任,于是经略善后,招流亡,抚瑶壮,无不畏威怀德者。”[5]这个记载很重要,说明了在军事行动之后,陈璘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招徕流民来耕种荒芜的土地,使原来不服王朝统治的瑶族和壮族慑于陈璘的威望而定居下来。陈璘将混入瑶族中的“浪人”和“伪瑶”清出,编入里甲,耕种田地,收赋税,让真正的瑶族定居在瑶区,确认其瑶族身份,当时云浮设瑶官四名,瑶总一名,瑶甲二十三名,瑶众四百六十四名,居二十二峒。这些瑶族在清代乾隆年间“渐染民俗,生齿日繁,至有事绽诵而列子矜者”。[6]陈璘恢复的里甲制度在清初仍起作用。顺治十六年,广东政局尚未稳定,东安县“向有警息”,“知县路酌度形势,严行保甲,附城厢长各堡乡长俱择公正克当督率壮勇守望相助,设立循环警筹,轮流交递信息,守御有备,奸宄潜消”。[7]虽然东安县的商品性农业不发达,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立县之后,“力田者多,山林隙壤,日就开辟”。[8]这对瘴疠的清除很有用处。清代东安县以铁的出产为多,“向设炉座,或煽或停”,产出的生铁运往佛山,为佛山冶铸业提供原料。土产还有藤、蜜糖、乌桕茧、黄蜡、棉花(紫白二种)、油(茶麻菜及果子各种)、香、木耳、白藤、席、石器、茶(出西山)、薯茛、纸(出西山)。[9]清代东安的经济发展是从“地望”的形成开始的,也就是从万历年陈璘治理东安开始的。所以《东安县志》将陈璘放在名宦志的第一位,以彰显他的贡献。
二、陈璘对抗击倭寇的贡献
陈璘最大的战绩是在朝鲜抗击倭寇的战斗,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万历中,丰臣秀吉完成了统一日本各岛的进程,并企图先侵略朝鲜,再征服琉球、菲律宾甚至中国,这是中日战争史上日本“南进”计划的发端。1590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要求借道朝鲜进攻中国,强烈显示了日本的野心,朝鲜拒绝。1592年,倭寇攻下朝鲜釜山,朝鲜国王向中国请求救兵。
万历二十年,明军援朝,在平壤大败倭寇,倭寇求和,八月明军班师回国。但倭寇不守信用,又派兵攻下朝鲜釜山,并向朝鲜纵深进攻。明朝兵部尚书邢玠总督蓟、辽军入朝。打击倭寇需要水师,邢玠上书朝廷,认为非南方水师不可。二十年,朝鲜用兵,以璘熟倭情,命添注神机七营参将,至则改神枢右副将。无何,擢署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官,协守蓟镇。明年正月,诏以本官统蓟、辽、保定、山东军,御倭防海。会有封贡之议,暂休兵,改璘协守漳、潮。万历二十六年二月,陈璘升任备倭总兵官,提督水军,有战船数百艘,将士十三万余人。当时朝鲜起用名将李舜臣,统帅水军,和陈璘并肩作战。陈璘很快控制了重要海道的出海口。九月,中朝联军陈兵倭桥,切断了倭寇的兵粮和小西部松浦等日军大名的退路。初,贼泛海出没,官军乏舟,故得志。倭寇见陈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正当陈璘等要围歼倭寇,明军另一首领刘綎私下与倭寇小西行长等议和。敌军首领要求陈璘退军,陈璘不从。当明军将领刘綎独自退军,陈璘愤怒地手撕其帅旗。倭寇见议和不成,便行突围,并向其他地方的倭寇求援。朝鲜名将李舜臣和陈璘并肩作战,在今韩国庆尚南道河东东南海面与倭寇展开决战。当晚,李舜臣和陈璘为夜攻做准备。李舜臣在船上焚香默祝:“若歼斯仇,死亦无憾。”朝军和明军各居一处埋伏以候倭寇到来。夜半时,倭寇船五百余到达海面。中朝两军突出,向敌船投火,延烧贼船。倭寇退入港口躲避。中朝军大进,倭寇船无退路,遂死抵抗,围住李舜臣军船,陈璘突入围中救李舜臣。倭寇船又围陈璘的船只。李舜臣船又来救陈璘船。贼首三人坐楼船上督战,被李舜臣用精锐攻击,杀其一。倭船尽舍陈璘船而集中攻击李舜臣船,陈璘群船与朝船合击,发虎蹲炮,连碎贼船,但李舜臣也被飞弹击中,受重伤。李舜臣命士兵用盾牌遮住他,不要发丧,遂绝。麾下将兵如其言,加紧进攻。到日午,倭船大败,仅五十余艘敌船逃脱。脱登岸者又为陆兵所歼,焚溺死者万计。陈璘见李军多取倭首级,惊闻李舜臣毙,发丧,“跃而仆者三,击地大恸”,两阵号哭声震海中。后来陈璘率水军又击杀敌船于半洋,歼其徒三百余。贼退保锦山,官军挑之不出。已,渡匿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不敢进。璘夜潜入,围其岩洞。比明,炮发,倭大惊,奔后山,凭高以拒。将士殊死攻,贼遁走。璘分道追击,贼无脱者。论功,璘为首。延续了七年的中朝日大战终于以倭寇惨败告终。
这次大战,在东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明朝已是强弩之末,如果该战不能胜,势必严重影响明朝的军力,对辽东作战也非常不利。这一战结束了丰臣秀吉的战争梦想,使日本的南进计划,拖延了近四百年才能实现。日本经过这一战,也势殚力竭。因为它是一个扩张型的岛国,如得胜,东亚史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所以,此次抗倭之战,陈璘的历史功绩是很大的。而且,他在战斗中显示出来的勇武毅力、军事智慧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结语
陈璘是明代军事史上难得的飞将。以愚见,将陈璘放在中日军事史上,其地位是重要的,我认为可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比。因为陈璘出名起于东安,我认为云浮市可以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将陈璘和云浮历史上其他抗战人物一起,建设一个“陈璘博物馆”或“陈璘与中日战争史博物馆”。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道光《东安县志》卷三《名宦志》。
[2]郭棐:《粤大记》卷二十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69页。
[3]乾隆《东安县志》卷二《靖寇》。
[4]郭棐:《粤大记》卷二十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67页。
[5]道光《东安县志》卷三《名宦志》。
[6]道光《东安县志》卷四《外纪》。
[7]乾隆《东安县志》卷二《靖寇》。
[8]乾隆《东安县志》卷一《风俗》。
[9]乾隆《东安县志》卷三《物产》。
来源丨云安区委宣传部
来源:云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