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vate Credit:资本热点 还是 金融危机导火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6 11:52 1

摘要:Private Credit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金融大佬们抢着入局?它究竟是躺着赚钱的捷径,还是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我是一佳,常驻纽约,混迹全球资本市场的前财经记者,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华尔街当下最危险的资本游戏——Private Credit!

【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华尔街当下最火爆的金融交易,不是黄金,不是稳定币,而是一种你可能都没听过的新玩法:
Private Credit(私募信贷)

Private Credit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金融大佬们抢着入局?它究竟是躺着赚钱的捷径,还是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我是一佳,常驻纽约,混迹全球资本市场的前财经记者,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华尔街当下最危险的资本游戏——Private Credit

Private Credit,中文翻译就是私募信贷。怎么理解?我们把 PrivateCredit 拆开看:

Credit,就是“信贷”,借钱还钱的一整套操作。比如 Credit Card(信用卡),就是你先借钱花,然后每月定期还的服务。Private,字面是“私人、私下”的意思。那加在一起又是啥?

要说最原始的借钱,就是张三借钱给李四,纯私人间操作。问题是:缺钱的李四,不是总能找到有闲钱的张三;再加上总有几个李四变成老赖,让不少张三想借又不敢借。咋办?

于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银行这货出现了!它把大家的闲钱聚集在一起,李四们缺钱了,去银行借就行。公开透明,人人都能参与,所以银行借贷被看作是 public,也就是大众的融资借贷渠道。

今天的 Private Credit 恰恰相反,它不是谁的钱都收,只接受有钱小圈子的钱,也就是所谓的 Accredited Investor(合格投资者)

什么人能算“合格”?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

在美国,你需要 年收入至少20万美元,或者 净资产超过100万美元(不含自住房)。如果是机构,至少要有 5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
而借钱的一般也是企业,不是个人小打小闹。

这么一来,这借贷就显得格外“私密”。

当然,实力不够的大众投资者其实也有一些参与渠道,怎么参与?看到最后我会告诉你答案。

要说银行业的“黑历史”,还真是一抓一大把。隔三差五就闹丑闻,还搞出过金融危机。比如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就有差不多上万家银行倒闭。监管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陆陆续续出台法律法规,给银行借贷套上了“紧箍咒”。结果就是:跟银行借钱这事变得越来越复杂,门槛越来越高

尤其是 2008年金融危机 后,更是上了一个新高度。这场危机又叫“次贷危机”,导火索就是次级贷款,说得不好听,就是“乱借钱”惹出来的。

于是危机过后,各国监管机构痛定思痛:

美国在2010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欧盟差不多时间推出了《巴塞尔协议III》英国和其他国家也都纷纷收紧监管贷款程序更快对企业评级要求更低抵押物、还款方式和周期都更灵活玩法也更多:直接借贷、夹层融资等等

所以很多银行放不了的贷款,到了私募信贷这里却能轻松搞定。有点像是“干着银行的事,却不守银行规矩”,因此也被称为 Shadow Banks(影子银行)

别忘了,即便利息高一点,企业还是愿意来,因为解决了燃眉之急。生意不火才怪。

所以我们看到,虽然私募信贷在80、90年代就有雏形,但真正爆发是在金融危机之后。

根据 Preqin 数据

2010年,美国私募信贷市场规模约 3100亿美元到去年初,已经差不多 翻了5倍,达到1.52万亿美元今年有望冲到 1.7万亿美元2029年可能达到2.9万亿美元

难怪 穆迪(Moody’s)直接称它是“金融行业最可观的新增长赛道之一”。连 美联储今年都专门为它出过报告。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也想问了:发展这么快,那它到底有多挣钱呢?

金融危机以来,美股有多猛大家心里都有数。从2008年到去年底,代表美股大盘的 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了560%。但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同期的 Preqin私募信贷指数 ——居然也能有 555% 的增长,几乎和美股大盘平起平坐!

更关键的是,标普500的曲线一路大起大落,过山车一样;而私募信贷指数呢?稳步直线上扬,波动极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企业爱它,投资人也爱它:稳! 每年 8%~15%的稳定回报率,谁看了不心动?

难怪疫情以后,特别是今年,高净值人群的参与度激增。股市风雨飘摇,大家都在找避风港,而稳定的收益带来的就是稳稳的幸福

当然,私募信贷的起飞,还得感谢一个老熟人:黑石集团(Blackstone)

2013年,黑石收购了 GSO Capital Partners,专门干那些 银行不做的高利润、高风险债务,积累了第一波经验。2017年,黑石推出了房产类基金 BREIT,赚得盆满钵满。2021年,黑石复制模式,推出 BCRED基金,让更多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入局。结果呢?超级成功,一度在同类产品中拿下了将近 90%的市场份额

模式跑通后,别人自然也不甘落后。美国的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Blue Owl,欧洲的 Partners Group都纷纷推出类似 BCRED 的基金,市场跟着一片火热。

所以,问题又来了:这么赚钱的机会,资产没那么多的大众能不能参与?

私募债务基金业务发展公司(BDCs)——美国特有的一种形态,受《1940年投资公司法》监管。

这两种载体的区别主要在法律架构,不展开说了。大体上,它们都只能拿合格投资人的钱。不过要注意,BDCs可以上市,这意味着非合格投资人的大众也能通过买这些上市BDCs的股票参与,比如 Ares Capital,市场规模大约150亿美元。更香的是,BDCs必须把9成利润分红,所以股东们年年都能吃到高分红。

有人可能觉得:私募信贷不就是多了个借钱渠道吗? 其实不然。PWC认为,它正在改变整个债务产业的运行逻辑

第一,抗风险能力强。
传统银行有个老毛病:融资和贷款期限不匹配。存款灵活、随时能取,但贷款却往往是长期大额,一旦市场风吹草动,容易出现挤兑,硅谷银行前年就是这么猝死的。

而私募信贷不一样,对投资者一般有 7-10年的锁定期,不是说拿就能拿出来,自然不会轻易出现金融挤兑。

第二,模式反过来。
银行一般是“先有贷款需求,再想办法凑钱”。而私募信贷是“钱先到位,生意上门等候”。市场上常提到的 Dry powder(干火药),就是已经募集到但还没借出去的资金,比例还不小。换句话说,子弹已经上膛,就等机会扣扳机

第三,灵活定制。
银行像 优衣库,成衣模式,款式流程全标准化;而私募信贷像 私家裁缝,量身定制,贷款结构怎么搭,抵押方式怎么设,全看客户需求。结果就是,银行嫌麻烦、搞不定的生意,私募信贷能灵活接下

所以有市场人士预测:私募信贷会越来越多元,甚至慢慢改写整个借贷产业。

当然,最眼红的就是传统银行。比如 摩根大通(J.P. Morgan)CEO Jamie Dimon 一边在公开演讲上警告“这玩意风险高”,转身却拿出 500亿美元做私募信贷。怎么做到的呢?摩根大通每年赚的额外利润都会放到一个“资金池子”,这笔钱不是客户存款,完全是银行自己的,所以用来干私募信贷,就不受监管限制。

这波操作怎么看?要么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么就是“真香警告”。说明两点:

私募信贷是真得很赚钱连摩根大通都感觉到了威胁,不得不跟进

但Jamie Dimon的担心也不是空穴来风——私募信贷,真有可能成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刚才说了,上一次金融危机就是乱借钱挖的坑。那这一次,私募信贷会不会走上老路? 潜力可真不小。

首先,新钱正在疯狂涌入。尤其是最近,特朗普刚刚签署行政命令,允许养老金也能参与私募信贷。想象一下,养老金这种体量一旦进来,资金规模只会更大,但问题是——靠谱的项目未必有那么多。一旦“钱太多,生意不够”,那就难免放低放贷标准、放松风控。历史一再证明:当风险管理松一口气,市场就会给你一记重拳。只要违约率(Default Rate)上升到6%,就足以让整个市场出问题。

其次,别以为私募信贷只是“有钱人小圈子的游戏”。他们也会从普通银行拿到不少资金支持,甚至像刚才提到的上市BDCs,直接把大众的钱也拉进来。这意味着风险并不会局限在私募信贷内部,而是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渠道被层层放大。就算现在私募信贷的体量还没法和银行比肩,但真要出事,牵动的还是整个金融系统。

再看看Jamie Dimon。上一次金融危机,他带着摩根大通躲过次贷雷区,成为最大赢家,靠的就是对风险的提前嗅觉,以及敢于收缩在“热钱”最疯狂的时候。现在他一边喊风险高,一边又砸钱下场,看起来更像是“先占坑,等未来收尸”的姿态。

所以,私募信贷究竟是下一个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还是改写借贷产业的超级新生意? 这答案,留给你们来判断。大家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

来源:陈一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