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下午,妯娌秀梅放下手里的毛衣,认真地对我说她想一个人照顾婆婆。
那天下午,妯娌秀梅放下手里的毛衣,认真地对我说她想一个人照顾婆婆。
我当时就愣了。
这话听起来挺突然的,可仔细一琢磨,又好像早有预兆。
我和秀梅都在国棉三厂上班,我在细纱车间,她在织布车间,我们俩的工资都是五千块,一分不差。
那是一九九八年的秋天,厂子刚改制完,大家伙儿的日子都不太好过。
婆婆跟我们住了快十年了,前七年都是我一个人照顾,后来秀梅提出要轮流来,说这样对我公平些。
我当时心里还挺高兴,觉得这妯娌还算有良心。
于是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就一个月换一回,轮流照顾婆婆。
婆婆今年七十八了,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腿脚不太利索,上下楼梯得人扶着。
说起来,婆婆这人脾气不算坏,就是有点儿固执,而且特别念旧。
她总是念叨着以前的事儿,什么六十年代粮食紧张的时候怎么熬过来的,什么七十年代买布要布票的时候怎么省吃俭用。
有时候说着说着就会掉眼泪,说想念去世的老爷子。
老爷子走了五年了,婆婆总是说梦见他了,梦见他还像以前一样坐在小马扎上听收音机。
我刚开始照顾她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吃力。
婆婆喜欢吃软烂的饭菜,我就每天都要熬小米粥,蒸鸡蛋羹。
她爱干净,衣服一天一换,我就天天给她洗衣服,用那种老式的搓衣板。
有时候她半夜起来上厕所,我也得陪着,生怕她摔着。
那时候我心里多少有些怨言,觉得累得慌。
可是后来轮到秀梅照顾的时候,我发现婆婆好像更愿意跟她聊天。
秀梅这人嘴甜,会哄老人家开心。
她总是夸婆婆年轻时候漂亮,夸婆婆做的菜好吃。
婆婆就特别高兴,有时候还会跟秀梅说一些家里的老事儿,比如她和老爷子刚结婚那会儿怎么过日子的。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有点儿酸溜溜的。
不过我也没多想,毕竟能有个人分担,我已经很满足了。
三年来,我们俩就这样轮流着。
我照顾的时候,婆婆总是很安静,不太爱说话,就坐在那张老藤椅上发呆。
秀梅照顾的时候,家里就热闹多了,经常能听到她们俩聊天的声音。
我有时候想,可能是我性子比较闷,不太会哄老人家。
直到前两个月发生的那件事,我才明白了一些道理。
那天是我照顾婆婆的日子,早上我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的时候发现婆婆坐在椅子上发呆。
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想吃韭菜盒子,就是那种薄皮大馅的。
我说行,我去和面,给您做。
可是和面的时候我发现家里没韭菜了,刚才买菜的时候光顾着买白菜萝卜了,把这茬给忘了。
我就说,要不明天做吧,今天先吃点别的。
婆婆有点儿失望,摆摆手说算了,不吃了。
那神情让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就像小时候想要个什么东西却要不到一样。
下午的时候,我特意又跑了一趟菜市场,买了最新鲜的韭菜回来。
那会儿已经快四点了,菜贩子都准备收摊了,就剩下一把韭菜,还挺水灵的。
婆婆看见了,眼睛都亮了,就像小孩子看见糖果一样。
我赶紧和面调馅,手脚麻利地给她做韭菜盒子。
做好了端给她,她吃了一个,连声说好吃,说味道正宗。
然后她忽然放下盒子,看着我说她这辈子见过的人不少,但真正用心的人不多。
我当时就鼻子一酸,差点儿掉眼泪。
从那以后,我发现婆婆对我的态度有了些变化。
她开始主动跟我说话,有时候还会问我工作累不累,身体怎么样。
有一次她甚至说,小英啊,你照顾我这么多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
我说不辛苦,这都是应该的,谁家没个老人。
婆婆摇摇头,说应该是应该,可是能做到的不多,现在的人心都浮躁。
我隐约觉得她话里有话,但也没多问。
那段时间婆婆特别爱跟我说话,说她年轻时候的事儿,说她和老爷子怎么认识的,怎么过苦日子的。
她说一九六零年那会儿,家里穷得叮当响,老爷子为了让她多吃一口饭,自己饿得头晕眼花还要去上班。
她说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大家都住在防震棚里,她挺着大肚子怀我老公,老爷子每天都要摸摸她的肚子说,孩子别怕,爸爸在呢。
听着这些故事,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觉得现在的日子已经很幸福了。
上个月轮到秀梅照顾的时候,婆婆忽然生病了。
那天晚上她发高烧,体温一直降不下来,额头烫得像火炭一样。
秀梅有点儿慌了,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发抖了。
我连夜赶过去,陪着她们到人民医院挂急诊。
在医院里等化验结果的时候,婆婆拉着我的手,手心都是汗。
她说小英啊,还是你靠得住,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秀梅在旁边听着,脸色有些尴尬,低着头不说话。
后来医生说只是普通感冒,开了些阿莫西林和感冒灵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秀梅一直很沉默,连平时爱说的俏皮话都没了。
我以为她是累了,也没多说什么。
第二天婆婆好了些,秀梅就跟我说想单独照顾婆婆,不再轮流了。
我问为什么,她说这些年轮来轮去的,婆婆心里其实挺累的,总是要适应不同的人,就像住旅店一样不踏实。
我说那不一定,你也挺用心的。
秀梅摇摇头,说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开始的时候她确实想轮流,觉得这样公平,可是后来发现照顾老人不是简单的出力气,更重要的是用心。
她停了停,又说她最近在考虑换个工作,厂子里效益不好,她想去外贸公司试试,可能会比较忙。
我照顾婆婆,她多承担一些家务,这样分工更合理。
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就像打翻了调料瓶一样。
其实这三年来,我也看出来了,秀梅虽然嘴甜会哄人,但在一些关键时刻,她确实没有我那么细心和耐心。
比如婆婆半夜起来的时候,我总是会陪着,穿上拖鞋跟在后面,而秀梅有时候会在被窝里说慢点儿别摔着,然后继续睡觉。
比如婆婆想吃什么特别的东西,我会想办法做出来,哪怕跑几趟菜市场,而秀梅更多时候会说下次吧或者买现成的凑合。
这些小事看起来不算什么,但积累起来,老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我想起婆婆有一次无意中说过的话,人啊,年纪大了就像小孩子,特别看重谁对自己真心好。
当时我没太在意,现在想想,她说的挺有道理的。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听着外面夜班火车的汽笛声,心里乱糟糟的。
其实照顾婆婆这些年,虽然累,但我心里并不觉得委屈。
看着老人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我反而觉得很充实,就像种花看着它开花一样有成就感。
而且通过照顾她,我也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耐心,比如细心,比如对生活的感恩。
婆婆经常跟我说起她年轻时候的事儿,那些艰苦岁月里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知足常乐。
她说六十年代粮食不够吃的时候,能喝上一碗稀粥就觉得特别幸福,那粥稀得能照见人影,但心里踏实。
她说七十年代买东西要票的时候,能买到一块新布料就高兴得不得了,那布料能做一件衬衫穿好几年。
听着这些故事,我觉得现在有固定工资,能吃饱穿暖,已经很幸福了。
第二天我跟秀梅说,我同意她的提议。
秀梅松了一口气,说小英你别觉得她是推卸责任,她是真的觉得我比她更适合照顾婆婆,而且她会在其他方面多帮忙的。
我说我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事儿,就像有人会唱歌有人会跳舞一样。
从那以后,婆婆就一直跟我住。
秀梅确实说话算数,家里的大扫除、买米买面这些重活儿都是她来干。
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也会买很多东西来看婆婆,什么麦乳精啊,罐头啊,营养品啊,从来不空手。
婆婆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她跟我说这样挺好的,各人做各人擅长的事儿,就像以前生产队里分工一样。
有时候我想,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绝对公平,更重要的是找到最合适的方式。
秀梅虽然不擅长照顾老人,但她在其他方面确实很能干,嘴巴利索,办事麻利。
而我虽然性子比较闷,不太会说话,但在照顾人这方面还算有耐心。
这样的分工,对谁都好。
现在婆婆的身体越来越好,精神也很不错,脸色红润,走路也比以前稳当了。
每天晚饭后我们会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家常。
她总是跟我说一些人生感悟,比如做人要厚道,比如吃亏是福,比如好人有好报。
我听着这些话,觉得很受用,就像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一样。
有时候我想,照顾婆婆这些年,虽然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得到的更多。
我学会了如何用心去爱一个人,学会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什么叫家庭责任,什么叫血浓于水的亲情。
秀梅现在确实换了工作,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每个月能拿七八千。
她经常说,多亏了我照顾婆婆,她才能安心工作,才能有今天的成绩。
我说这是应该的,咱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前几天婆婆过生日,秀梅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还有一束康乃馨。
婆婆高兴得像个孩子,说这是她这辈子过得最开心的生日,比她六十大寿的时候还高兴。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能够让一个老人感到幸福,比什么都重要,比挣多少钱都值得。
晚上婆婆跟我说,小英啊,有我这样的儿媳妇,是她的福气,是她前辈子修来的福分。
我说妈,有您这样的婆婆,也是我的福气,您把我当亲女儿一样疼。
我们相视而笑,心里都暖暖的,就像冬天烤火炉一样舒服。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同样的事情,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重要的不是谁付出得更多,而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
现在想想,秀梅能主动提出让我单独照顾婆婆,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她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这件事,与其勉强自己,让老人也不舒服,不如让更合适的人来做。
这样对每个人都好。
有时候晚上我和婆婆坐在阳台上看星星,她会跟我说起以前的事儿。
她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着要出人头地,要让别人看得起,现在年纪大了才明白,其实平平安安过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她说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我听着这些话,心里特别踏实,觉得自己选择照顾她是对的。
现在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先去看看婆婆,问问她昨晚睡得好不好,今天想吃什么。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睡得好,然后跟我商量今天做什么菜。
有时候她会说想吃包子,我就和面发面,给她包韭菜鸡蛋馅的。
有时候她会说想吃面条,我就擀面条,做西红柿鸡蛋卤。
看着她吃得香甜,我心里就特别满足。
秀梅偶尔过来的时候,总是夸我把婆婆照顾得好,说婆婆气色越来越好,精神头儿也足。
我说这是应该的,老人家心情好,身体自然就好。
其实我知道,婆婆之所以身体好,不仅仅是因为我照顾得细心,更重要的是她心里踏实,知道有人真心疼她。
有一次邻居王大妈跟我说,你们家婆媳关系处得真好,不像有些人家,婆婆媳妇天天吵架。
我说这没什么,老人家不容易,我们做晚辈的应该孝顺。
王大妈点点头,说现在像你这样的媳妇不多了,你婆婆有福气。
我听了心里暖暖的,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认可。
现在每天晚上,我和婆婆都会一起看新闻联播,她总是很认真地听,有时候还会发表一些看法。
她说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这样的生活。
她说她这辈子算是知足了,有儿子有媳妇,还有个这么疼她的小英。
我说妈,您身体这么好,还能活很多年呢,我们会一直陪着您。
婆婆笑了,说她希望能看着孙子结婚生子,能抱上重孙子。
我说那肯定能,您这身体,活到九十岁都没问题。
现在我已经完全习惯了照顾婆婆的生活,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她,晚上睡觉前也要去看看她睡了没有。
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候我想,如果有一天婆婆不在了,我可能会很不习惯,会觉得生活中少了什么。
但是现在我不愿意想这些,我只想好好照顾她,让她每一天都过得开心。
秀梅现在工作越来越忙,经常要出差,但她每次回来都会给婆婆带点什么,有时候是外地的特产,有时候是好看的衣服。
婆婆总是很高兴,说秀梅这孩子有心。
我觉得这样的安排真的很好,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爱着婆婆。
有一天晚上,婆婆忽然跟我说,她这辈子最感谢的人就是我。
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我让她晚年过得很幸福,很有尊严。
她说有些老人晚年很凄凉,子女不孝顺,只能孤苦伶仃地过日子,而她很幸运,有我这样的媳妇。
我听了心里酸酸的,说这都是应该的,您是我妈,我照顾您天经地义。
婆婆摇摇头,说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现在的人心都浮躁,真正能静下心来照顾老人的不多。
我说妈,您别这么说,我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
婆婆拉着我的手,说她知道我的好,也知道我的不容易,她会记在心里的。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能让一个老人感到幸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当初秀梅提出轮流照顾婆婆的时候,我还觉得挺新鲜,觉得这样公平合理。
但是经过这三年的实践,我才明白,照顾老人不是简单的分工合作,而是需要真心实意的付出。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能力不同,适合做的事情也不同。
找到最适合的方式,对每个人都好。
现在我和秀梅的关系反而比以前更好了,因为我们都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都在为这个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时候我想,生活就是这样,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绝对的公平,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就像一台机器,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作用,只要配合得好,机器就能正常运转。
我们这个家庭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力,家庭就和谐幸福。
现在每当我看见婆婆安详的笑容,我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