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十年的史诗级逆转:德国汽车巨头开始向中国学造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11:38 2

摘要:这个词如今在德国汽车圈的流行程度,大概就跟咱们这儿聊“内卷”一样普遍。从大众集团CEO到一线工程师,从《商报》的头版分析到行业论坛的圆桌讨论,大家都在谈论一件事:

最近,如果你常看德国的财经新闻,可能会发现一个高频词——“China-Geschwindigkeit”,翻译过来就是“中国速度”。

这个词如今在德国汽车圈的流行程度,大概就跟咱们这儿聊“内卷”一样普遍。从大众集团CEO到一线工程师,从《商报》的头版分析到行业论坛的圆桌讨论,大家都在谈论一件事:

德国汽车工业,必须开始学习“中国速度”了。

德国媒体的报道

这个现象背后,其实藏着德国汽车工业当下最深的焦虑,和一系列直击灵魂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中国新兴品牌能在24个月内从零搞出一款全新智能电动车,而我们引以为傲的工程体系需要花上四到五年?为什么他们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可以通过软件在线升级(OTA)每周更新,而我们的产品却显得如此“笨重”和迟缓?我们到底错过了什么?

这事儿就特别有戏剧性。

因为就在不久之前,也就二三十年前吧,当我们提到中德汽车合作时,剧本可完全不是这么写的。那时候,德国人是无可争议的“老师”。

从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下线,是德国人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现代汽车流水线,什么是供应链管理,什么是品质控制。我们用巨大的市场,小心翼翼地换他们的技术,亦步亦趋地跟跑了几十年。

可怎么一转眼,攻守之势就变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故事,而是一场跨越了整整一代人时间,牵扯到市场、技术、供应链乃至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

要聊明白今天的故事,咱们得先把时光机开回到四十多年前的80年代初。

那时候的中国是个什么概念?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大部分人的工资一个月几十块钱。城市里,马路的主角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大军,一到上下班时间,那壮观的场面被外国人称为“灰色的蚂蚁军团”。

小汽车?那绝对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稀罕物,是属于“单位”和“领导”的特殊符号。整个国家的汽车年产量,还不如今天一家工厂一个月的零头。

这片近乎空白的市场,在那些跨国汽车巨头眼里,既是诱人的“处女地”,也是充满未知的“沼泽地”。谁都知道这里未来潜力无限,但谁都怕第一个下水被淹死。政治风险、薄弱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配套产业、老百姓低得可怜的购买力……每一个都是劝退的理由。

就在大家伸着头往里看,又都犹豫着不敢下水的时候,有个德国来的“大众”汽车,一猛子就扎了进来。

现在回头看,大众当年的这个决定,充满了前瞻性的魄力和赌徒般的勇气。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轿车(Santana)在上海安亭的厂房里下线。

第一辆桑塔纳下线

大众的到来,开启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市场换技术”时代。而它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师傅”。

它带来的,远不止一款叫桑塔纳的车。更重要的,是一整套当时我们闻所未闻的“工业心法”:

什么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什么是精细化的供应链管理?什么叫“QC”(质量控制),为什么每个零件都要有严格的公差标准?大众就像一个严厉的德国教官,把一整套现代汽车工业的组织、生产和管理体系,硬生生地“植入”到了中国这片土壤里。

从一颗螺丝钉到一块玻璃,大众开始在中国培养本土的供应商,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生产出符合德国标准的零部件。这个过程,就是中国现代汽车产业链的雏形。说白了,大众不仅教会了我们“造车”,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围绕着车造一个产业”。

而作为“学费”,中国市场给予了大众极其丰厚的回报。

桑塔纳和后来一汽-大众的捷达,凭借着皮实、耐用的口碑,迅速火遍大江南北,和富康并称为“老三样”,成了整整一代人的国民记忆。

在那个年代,“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广告词,几乎无人不晓。老百姓认这个牌子,觉得开出去有面子,扎实、耐用,是“高级车”的代名词。

桑塔纳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是“躺着赚钱”,市场占有率一度高到让所有竞争对手绝望。从商业角度看,大众这笔四十年前的投资,可以说是20世纪最成功的商业决策之一,回报率高到难以想象。

蜜月期总是美好的。德国人凭借其远见和技术,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无与伦比的品牌声望;而中国,则从零开始,拥有了自己汽车工业的骨架和血肉。

但“市场换技术”这句口号,大家往往只记住了前半句的“市场”,后半句的“技术”,究竟换回来了多少核心的东西?

大众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中国也建起了现代汽车工业的基础。这听起来是个双赢的剧本,但“市场换技术”这个口号,细品起来,味道就复杂了。

我们确实用市场换来了技术,但换来的是什么技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请了个顶级大厨教你做菜。你学会了切菜、颠勺、火候控制,能把他的招牌菜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因为你更熟悉本地食客的口味,你的餐厅比他自己开的还火爆。

但是,那份秘制酱料的配方,他永远不会给你。菜品如何创新,新菜怎么研发,指导思想和核心创意,还是牢牢攥在他手里。

我们换来的,是“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是怎么把一辆设计好的车,高效、合格地生产出来的能力。而最核心的“研发技术”和“设计能力”,那层窗户纸,你就是捅不破。

为什么?因为在燃油车的世界里,真正的命脉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大件”。

这三样东西,可以说是人类机械工业文明的结晶,是一道由上百万个专利、无数种特殊材料、以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试错经验累积起来的、深不见底的技术护城河。

它不像手机App,代码开源了大家都能学。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变速箱的平顺性、底盘的调校,里面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Know-how”。德国人在这条路上跑了一百年,才有了今天的江湖地位。

想在他们的规则里,用短短一二十年就追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那些合资公司里,就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业内一直流传着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极其形象:在大众的中国生产线上,中方工程师如果发现某个流程不合理,想把一颗M6的螺丝换成M5的,对不起,你没这个权力。

你需要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层层上报,最终送到德国狼堡总部,让德国工程师来评估、论证、测试,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后,再给你一个“同意”或“驳回”的批复。

这颗小小的螺丝,本质上就是中德双方在技术话语权上的一个缩影。

在合资公司里,中方更像是一个完美的“房东”和“车间主任”。我们提供土地、厂房、工人和广阔的市场,负责把所有事情按照德国人制定的图纸和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

但在“产品怎么设计、技术怎么迭代”这些核心问题上,我们没有拍板权。我们的角色是最高效的执行者,而不是创新的源头。

当然,咱们平心而论,这能全怪德国人“鸡贼”吗?其实也谈不上。

商业的本质就是趋利避害。核心技术是一家公司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它在全球市场竞争的王牌。换成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不会傻到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倾囊相授,亲手培养出一个未来的“掘墓人”。

大众们来中国的首要目标是赚钱,是占领市场,而不是做慈善扶贫,帮我们建立一个能和它自己分庭抗礼的强大汽车工业。

所以,在燃油车这条赛道上,我们跟在德国老师傅后面,学得很努力,也学到了很多。但我们头顶上,始终有一块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我们能无限接近它,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天花板上面的风景,但就是冲不破。

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一场谁也没想到的技术革命,把整个赛道给掀了。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燃油车的游戏会一直这么玩下去,我们顶多是在“老师傅”的指导下,造出越来越好的“大众”或者“丰田”时,桌子,被掀了。

这场变革的到来,不是一声惊雷,而是由好几股力量汇合而成的时代浪潮。全球性的环保压力、对石油能源的战略焦虑、再加上电池和芯片技术的突破,共同把汽车工业推向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是旧的燃油车,另一条,是全新的电动车。

而中国,几乎是以一种“all in”的姿态,选择了后一条路。这个选择在当时看,风险巨大,但在今天回头看,简直是神来之笔。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换道超车”。

咱们可以拿手机行业做个类比。在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是绝对的王者,它在键盘设计、信号稳定、耐摔抗造这些技能上,几乎点满了“科技树”。苹果出来以后,根本不跟你聊这些,它直接定义了一个新物种:智能手机。比拼的不再是“耐不耐摔”,而是“App多不多、系统流不流畅”。诺基亚一身的屠龙之技,在新规则面前,瞬间变得毫无用武之地。

汽车行业发生的故事,本质上是一样的。

德国人最引以为傲、我们花了几十年都没追上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壁垒,一夜之间,被绕过去了。因为电动车,根本就不需要这两个东西。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电控,也就是新的“三电”系统,外加一个决定体验的“智能大脑”——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

人家德国人花一百年点的“技能树”,一夜之间大部分作废了。大家在新赛道上,突然又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甚至于,我们在这条新赛道上,还有几个别人不具备的“隐藏Buff”:

第一,是电池供应链的绝对优势。 在全世界都还没把动力电池当回事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把它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砸下重金扶持。结果就是,诞生了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超级巨头”。到今天,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大半壁江山都在中国企业手里。谁掌握了电池,谁就掌握了电动车时代的“石油”,这个话语权,比什么都硬。

第二,是互联网和软件开发的“降维打击”。 过去十年,中国是全球互联网革命最彻底、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我们培养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软件工程师队伍,也养成了全世界最“挑剔”的互联网用户。

当这群人开始造车,他们的思维模式就跟传统工程师完全不一样。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彩电、KTV、OTA在线升级、流畅的人机交互……这些德国工程师压根不认为是“核心技术”的东西,却精准地打在了中国消费者的“爽点”上。

第三,是庞大市场提供的“极限训练场”。 中国市场大,竞争也极其残酷,几十个新品牌同时涌入,用互联网的打法做营销、做产品,迭代速度快到令人窒息。这种极度“内卷”的环境,就像一个高压锅,催生出了全世界对市场反应最快、对成本控制最极致、对用户需求最敏感的一批企业。

当德国人还在为柴油门的丑闻焦头烂额,还在犹豫要不要彻底放弃内燃机这头“现金奶牛”的时候,我们这边已经是百舸争流,一片红海了。

等他们终于下定决心,调转船头,回头一看,才猛然发现,那个曾经跟在自己身后亦步亦趋的“徒弟”,不知不觉,已经跑到前面去了。

聊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德国人慢了,中国人快了。但问题是,德国人真的“慢”吗?一个能造出世界上最精密机械的国家,会在效率上输得一败涂地吗?

事情没那么简单。“中国速度”的秘密,也绝不只是一个“快”字。速度只是表象,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开发模式乃至组织文化的根本性差异。

德国人的优势依然强大。 百年积累的品牌价值、遍布全球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在底盘调校、车身安全、制造品控等领域的深厚功力,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被超越的。德国车企就像一头正在学习跳舞的“大象”,虽然转身慢,动作笨拙,但它每一步都势大力沉。一旦它适应了新的节奏,爆发出的能量依然会非常恐怖。

而中国的挑战也同样巨大。 “快”的背后是极度的“内卷”,惨烈的价格战让大多数新势力至今仍在亏损流血。在品牌建设上,如何在高端市场建立起等同于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品牌认知和忠诚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快速迭代也可能带来质量不稳定的风险,出海之路更是会面临复杂的文化、法规和地缘政治的考验。

德国汽车的传奇就此落幕了吗?

当然不是。一个能引领世界工业百年的体系,其韧性和底蕴远超我们想象。这场来自中国的冲击,更像是一剂苦口的良药,甚至是当头一棒,打醒了沉浸在往日荣光中的“巨人”。如今,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谦逊和决心,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下放权力,学习新的打法。这场“大象转身”虽然痛苦,但一旦完成,其能量依然不容小觑。

而对于高歌猛进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真正的考验也才刚刚开始。在国内市场杀成一片红海之后,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建立起深入人心的全球品牌,如何应对愈发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每一步都是“hard”模式。

未来的全球汽车市场,不会再是泾渭分明的“老师”与“学生”,而更可能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合”(Co-opetition)关系。德国车企在中国学习智能化和速度,反哺其全球战略;中国车企则在欧洲设立办公室,吸收德国的工程与设计人才,提升自己的“内功”。

没有企业能够永远称王,只有能够跟上时代、甚至引领时代的企业。

来源:郭大路的小酒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