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照见生命的光与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22:49 2

摘要:《菜根谭》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质朴智慧,穿越五百年时空,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面映照心灵的明镜。这部明代洪应明所著的格言集,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熔铸为修身治世的金玉良言,恰似一泓清泉,在教育内卷化、功利化的浪潮中,为我们守住教育的本真提供了哲学支撑。作为教师,

【引言】《菜根谭》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质朴智慧,穿越五百年时空,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面映照心灵的明镜。这部明代洪应明所著的格言集,将儒释道三家思想熔铸为修身治世的金玉良言,恰似一泓清泉,在教育内卷化、功利化的浪潮中,为我们守住教育的本真提供了哲学支撑。作为教师,当我们在分数与成长、管控与自由、忙碌与宁静之间徘徊时,《菜根谭》的智慧如星子般照亮前行的路。

一、育人者的心境修炼:

在宠辱中守得云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教育者的幸福感,往往在“求不得”与“放不下”中消磨殆尽。面对家长的苛责、学生的叛逆、考核的压力,我们需要《菜根谭》式的豁达。曾有位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推行“无分数评价”,却遭到家长联名反对。她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在班会课上播放纪录片《考试》,引导学生讨论“分数之外的成长”。这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恰如书中所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教育启示:

-建立“成长型思维”:将学生的错误视为“思维的火花”,而非“失败的证据”。

- 设置“心理缓冲带”:每天留出15分钟进行正念冥想,用“观察者视角”看待工作压力。

- 构建“支持系统”:与同行组建读书会,分享《菜根谭》中的治心之法,如“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

二、教育的本质回归:

在功利中守住微光 “为学大病在好名,人若务实,何需空言?”当“名校率”“状元榜”成为教育的KPI,《菜根谭》的警示振聋发聩。某重点中学教师在升学率压力下,坚持每周开设“无用之课”:带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四季变化,用数学模型测算落叶轨迹,用诗歌记录观察所得。这种“反功利”的实践,暗合书中“静中观心,真妄毕见”的智慧——唯有剥离外在评价,才能看见教育的本真。

教育实践:

- 设计“过程性评价”: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思维轨迹,而非仅关注结果。 - 开展“慢教育”实验:如用一个月时间精读《小王子》,通过角色扮演探讨“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 家校共育“生命教育”:组织家长共读《菜根谭》,开展“家庭责任清单”活动,引导孩子在劳动中体会“百善孝为先”。

三、师生关系的重构:

在冲突中培育慈悲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教育中的矛盾往往源于“爱之深,责之切”。曾有位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周记中抱怨“老师总是盯着我的缺点”,她并未直接批评,而是在全班发起“优点雷达”活动:每个学生每天记录他人的三个优点。这种“化冲突为联结”的策略,印证了书中“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的处世哲学。

教育智慧:

- 建立“非暴力沟通”模式:用“我观察到……我感受到……我希望……”的句式替代指责。

- 设置“情绪安全岛”:在教室角落布置“树洞信箱”,让学生匿名倾诉烦恼。

- 开展“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模拟教师备课、批改作业,体会教育者的不易。

四、教师的自我滋养:

在忙碌中诗意栖居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教师的职业倦怠,多源于“过度卷入”。某乡村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坚持每天清晨在校园竹林中练习书法。墨香与竹韵交织的时刻,让她体会到“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禅意。这种“在红尘中修行”的姿态,正是《菜根谭》“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生动注脚。

自我修炼路径:

- 培养“第三空间”:在办公室布置绿植、放置诗集,打造心灵栖息地。

- 践行“极简教育”:精简无效会议,将时间投入教学设计与学生谈心。

- 开展“教育叙事”写作:用文字记录教学中的感动与困惑,如“今天课堂上,那个总打瞌睡的孩子突然举起了手”。

五、班级管理的哲学:

在规则中生长自由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班级管理的核心,在于平衡“严”与“宽”。某班主任在制定班规时,采用“协商式民主”:学生自主讨论制定规则,教师担任“规则守护者”。当有学生违反手机管理规定时,她并未直接处罚,而是组织班会辩论“手机使用的边界”。这种“疏而不堵”的智慧,呼应了书中“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的古训。管理策略:

- 构建“生态化班级”:设立“责任岗位”,如“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 开展“微德育”实践:用晨间5分钟分享《菜根谭》中的小故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 实施“分层管理”:根据学生性格特点,采用“激励型”“引导型”“支持型”不同管理方式。

六、教育的终极追求:

在平凡中成就不凡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某教师在退休前整理教案时,发现30年前学生夹在书页中的小纸条:“老师,您给我的评语‘你笑起来像春天的阳光’,让我自卑的童年照进了光。”这种“无名之教”,恰是《菜根谭》“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的深情实践。

教育理想: - 成为“摆渡人”:用《菜根谭》的智慧点亮学生的生命,如“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处,要知放下”。

- 践行“终身成长”:持续学习心理学、哲学,将《菜根谭》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如“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

- 传递“生命能量”:用自身的宁静与智慧,感染学生成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完整之人。

【结语】《菜根谭》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经典,而是一部教育者的“心灵急救手册”。当我们在升学率与育人之间挣扎时,它提醒我们“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当我们在管控与放手之间犹豫时,它启示我们“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

这部五百年前的智慧之书,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条“以心传心”的修行之路——在方寸讲台间,照见生命的光与影,在平凡岁月里,成就教育的诗与远方。

来源:昆阳书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