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2019,新能源赛道刚起步时,一位在机构做研究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产业链上游的锂资源供需已经出现缺口,相关企业的业绩确定性很强,你可以多关注下行业研报里的产能数据。
为什么高价值的投资信息,几乎从不流向散户投资者?因为流不通,容易被曲解,甚至被主动屏蔽。
价值越高的投资信息,越考验人的认知深度与专业储备。如果认知跟不上,再有用的信息也等于没看见。
记得2019,新能源赛道刚起步时,一位在机构做研究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产业链上游的锂资源供需已经出现缺口,相关企业的业绩确定性很强,你可以多关注下行业研报里的产能数据。
我当时身边不少散户朋友都在追涨杀跌炒题材股,听了这话只随口问:那具体买哪只股票能赚钱?代码发我就行,看研报太麻烦了。朋友当时无奈地摇头:你连供需关系和业绩预期的逻辑都不想搞懂,怎么可能做好投资?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必须经过降维简化,才能被散户投资者接受。可一旦简化,信息里最核心的逻辑和风险提示就会被剥离,剩下的碎片结论,很容易被曲解成致富密码。
交易频率是区别职业交易员和业余交易员的一道门槛。最好的交易频率一定是“少交易投大注”,因为少交易让交易成本最低,投大注让收益的绝对值最高。
要做到“少交易投大注”需要的是自我控制和交易认知的深度了解。能做到“少交易”的交易员的基本功就是能控制自己,他们不会因为情绪,消息等外在因素而交易,他们是严格按照交易信号做交易,当信号没出现坚决不做,所以按交易信号做交易从开始的时候就确保你能少交易,减少交易成本。能“投大注”是因为我们对每一笔的交易逻辑都是清楚的,只有如此我们才敢于投“大注”。每个交易员在一生中其实最终都只会精通和相信一种交易策略,而交易市场的每个时间段都会有对应的交易策略赚钱,所以专业的交易员只会在适合自己的交易策略的那段时间进行交易,其他时间就是学习和等待,而且也只有等待你才能累积“投大注”的资金,这也是“投大注”的必要条件,没有任何一个交易者能做到频繁投大注。
学会“少交易都大注”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比如券商研报里常提的“长期看好某行业”,本是基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和供需关系的综合判断,且往往附带“短期波动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等提示。但散户投资者大多只抓着“看好”两个字,忽略所有风险前提,把长期逻辑当成 短期必涨的信号,一头扎进去。还有价值投资这个概念,被很多散户曲解成“买了就拿住不动”。他们盯着市盈率低的股票随便买一只,不管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否在衰退、现金流是否健康,套牢后就说:我这是价值投资,却忘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核心是以合理价格买入优质公司,前提是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度研究,而非单纯长期持有。更常见的是对策利好的误读:国家出台支持高端制造的政策,散户不看政策具体扶持的领域、落地节奏和受益企业的技术壁垒,只知道高端制造要涨,盲目跟风买入名字带“科技”“制造”的股票,最后被套在高位还疑惑为什么利好来了股价不涨。还有些散户的投资观念停留在原始阶段,认为“炒股就是靠消息”“跟着大 V 买准没错”“亏了就是主力在洗盘”…… 这些固化的认知,像一道墙,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牢牢挡在外面。本来是能帮他们理清逻辑的分析,却被当成没用的废话,直接屏蔽。散户投资者大多不喜欢深究投资背后的逻辑,只关注结果和捷径。
就像每次市场出现异动,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涨停,大多数散户都在讨论谁知道内幕消息、下一个涨停股是哪只,几乎没人去查这只股票涨停的原因—— 是业绩预告超预期?还是有行业政策催化?或是单纯的资金炒作?有时候“只看结果,不问原因”,对投资来说就是致命的。这也是我后来研究了十多年财报和行业数据才明白的:我们曾经听到的那些投资建议,都不是错的,也不是对的,而是太表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股市里常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大部分散户会理解为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就是这家公司的股东了,至于公司是做什么业务的、赚钱能力怎么样、有没有竞争对手,完全不关心。稍微用心点的散户,会去看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觉得利润涨得快就是好公司。但真正懂投资的人,会去拆解净利润的构成—— 是主营业务带来的营收增长,还是政府补贴、出售资产的偶然收益?会去看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对比行业平均水平,判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会去看现金流,因为现金流比利润更真实,避免踩上利润好看但没钱的暴雷股。
当时我跟着朋友看一家光伏企业的财报,表面上净利润同比增长50%,但拆解后发现,其中30%是政府补贴,还有20%是出售子公司的收益,主营业务带来的净利润增长其实只有0%。如果只看表面数据,很可能误以为这家公司成长性很好,实际却是虚胖。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信息,都是反人性的—— 它需要你花时间啃财报、分析行业数据、跟踪政策变化,过程枯燥又繁琐,远不如某大V推荐牛股、某群里的内幕消息来得刺激。高价值的投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总是被迫降级。因为,不需要专业知识就能理解的简单结论更容易传播;散户更愿意相信能快速赚钱的捷径,而非需要长期积累的复杂逻辑;太多人在靠简化信息收割散户—— 把复杂的投资逻辑简化成口诀、指标,把需要深度研究的公司简化成题材标签,再包装成小白也能学会的投资课、稳赚不赔的炒股秘籍。毕竟,否认真正的投资逻辑,不仅能掩盖散户不想花时间学习的懒惰,还能迎合他们快速致富的心理,让传播者轻松赚得盆满钵满。这样一来的后果是:散户越来越愿意相信“追热点、听消息能赚钱”,而非 “研究公司基本面、做好资产配置”;越来越多人把短期博弈当成投资,把运气当成能力。那些机构投资者、资深分析师总结出的高价值信息,比如行业景气度周期、公司估值模型,反而被散户当成没用的理论,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后,变成收割散户的工具。
比如有人把估值低位篡改后,告诉散户只要股票价格低就是估值低,却不提估值低要看市盈率、市净率、PEG 等多个指标,还要结合行业特性判断。散户照着价格低的标准买了一堆业绩亏损的低价股,最后被套牢,还觉得估值低的逻辑错了。事实到底是什么,好像已经不重要;能不能真正赚到钱,也不重要;只有能不能快速看到收益、能不能不用费脑子,才是散户最关心的。比如,一个人说某公司的技术突破值得长期关注,另一个人说别信,我买了一周都没涨,就是垃圾股。
那么双方到底谁是对的?谁会被散户相信?可能前者是基于公司研发投入、专利情况和行业前景的理性分析;可能后者是因为自己追涨杀跌买在短期高点,没耐心等逻辑兑现;可能说垃圾股的人,根本没看公司的技术进展,只盯着短期股价波动;可能前者的分析里还提到了技术落地存在不确定性,但散户只听到了值得关注;可能后者的抱怨,刚好戳中了其他散户怕被套的心理……总之,散户很难分辨出这些声音里,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投资信息。投资领域的信息,早已从专业门槛高导致难以获取,变成了噪音太多导致难以筛选。网络上的投资信息被严重污染:直播间里的老师靠着煽动性语言喊单,短视频里的股神晒着P出来的盈利截图,微信群里的内幕消息其实是庄家出货的陷阱。散户每天被动接收着这些二手谎言、三手谣言,还以为自己掌握了独家信息。更可怕的是,碎片化的投资内容正在摧毁散户的独立思考能力—— 刷10个短视频就能学会炒股,看一篇短文就能掌握价值投资,这些信息看似有用,实则都是被拆解、被篡改的知识碎片,既没有完整的逻辑,也没有风险提示。散户们成了投资信息的传声筒,今天听到新能源好就转发,明天听到消费股见底就跟风,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认知,只留下今天该买什么的焦虑。真正能帮散户赚钱的,从来不是那些唾手可得的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基于逻辑的行动:不要只看别人给的结论,要去拆解结论背后的逻辑;不要轻信短期必涨的承诺,要去验证公司的基本面和行业趋势;不要困在赚快钱的认知里,要给长期主义留一点耐心。毕竟,在投资市场里,能真正帮你赚到钱的,从来不是别人喂到嘴边的消息,而是你自己看透本质的能力。
来源:期货狼王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