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纠结:在健身房泡1小时,感觉没练透;硬撑到2小时,第二天浑身疼得下不了床,体重还没变化?我带健身的5年里,见过太多人把“练时长”当“努力”,结果要么白忙活,要么练伤关节——其实健身效果和时长根本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踩准“有效阈值”,今天就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纠结:在健身房泡1小时,感觉没练透;硬撑到2小时,第二天浑身疼得下不了床,体重还没变化?我带健身的5年里,见过太多人把“练时长”当“努力”,结果要么白忙活,要么练伤关节——其实健身效果和时长根本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踩准“有效阈值”,今天就把最实在的科学干货讲透,普通人照着做,练1次顶别人练3次。
一、先搞懂:有氧和力量训练,到底练多久才“有效”?(从身体原理说透)
别光听别人说“有氧30分钟燃脂”“力量练1小时增肌”,得先知道身体在不同时长里到底在干啥。
先说有氧运动,分两种常见的: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慢跑、椭圆机,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70%,大概是“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和HIIT(高强度间歇,比如冲刺跑20秒+走40秒循环)。
从能量代谢来讲,中等强度有氧前20分钟,身体主要烧糖原;20-30分钟后,脂肪供能占比才开始上升,但超过60分钟就危险了——肌肉会被分解当能量用(尤其是没吃够蛋白质的人),反而掉肌肉、降代谢,后续更难减脂。所以中等强度有氧的“有效时长”是30-5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收益会断崖式下降。
再看HIIT,因为强度大,身体在20分钟内就能把糖原消耗得差不多,还能触发“后燃效应”(运动后12-24小时继续烧 calories),但要是硬撑到30分钟以上,心脏负荷太大,还容易导致肌肉过度撕裂,恢复要3-4天,反而影响后续训练。所以HIIT的“安全有效时长”是15-25分钟,新手别超过20分钟。
再讲力量训练,分新手和进阶者。新手刚开始练,身体主要是“神经适应”(比如学卧推时,大脑慢慢控制手臂肌肉发力),这个阶段肌肉增长慢,但动作掌握最重要。如果每次练1小时以上,注意力会下降,动作容易变形(比如深蹲弯腰、硬拉驼背),不仅没刺激到目标肌,还容易伤腰伤膝。所以新手力量训练,每次40-50分钟足够,重点练深蹲、卧推、划船这3个复合动作,比瞎练1小时管用。
进阶者(练了1年以上,能轻松完成10个标准深蹲)肌肉需要更多刺激,但也不是越久越好。肌肉在持续受力40-60分钟后,疲劳度会飙升,比如练胸时,前40分钟卧推能推100斤,第60分钟可能80斤都推不动,这时再练就是“无效动作”。所以进阶者力量训练,每次60-70分钟最佳,组间休息控制在1-2分钟,别边练边刷手机浪费时间。
二、最坑人的2个时长误区,我用学员案例帮你修正
很多人练不出效果,不是不够努力,是踩了“时长陷阱”,我拿两个真实学员的例子说,你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第一个是减脂误区:“练得越久,瘦得越快”。之前带过学员小张,为了减肚子,每天跑1小时椭圆机,不做力量,结果跑了2个月,体重只降了3斤,还总觉得饿,一吃就反弹。
问题出在哪?从解剖学来讲,长时间有氧(超过60分钟)会分解“肌纤维”——肌肉是“代谢发动机”,肌肉少了,每天躺着烧的热量就少,后续减脂更难;而且只做有氧,腰腹的脂肪没被针对性刺激,就算体重降了,肚子还是松的。
后来我让他把有氧改成“30分钟椭圆机+20分钟核心训练(平板支撑、卷腹)”,每次总共50分钟,每周5次。1个月后他体重降了5斤,肚子明显紧了——因为缩短有氧时长保住了肌肉,加核心训练针对性燃脂,效率反而更高。
第二个是增肌误区:“新手练1.5小时,才能练出肌肉”。学员小李刚健身时,跟着网上的“增肌计划”,每次练胸、肩、手臂,一练就1.5小时,结果练了3个月,胳膊只粗了1厘米,还把肩膀练伤了。
原理很简单:新手肌肉力量弱,比如练卧推,前3组还能标准发力,第4组开始就靠肩膀代偿,动作变形后,刺激的是肩膀而不是胸肌,反而导致肩袖损伤。而且新手神经控制能力差,练1小时后注意力涣散,后面的动作都是“划水”,根本没效果。
我让他把计划改成“每次只练2个部位(比如胸+三头肌),4个动作,每个动作3组,每组10次,总共45分钟”,重点扣动作标准度。2个月后他胸肌明显鼓起来了,肩膀也不疼了——增肌的关键是“动作标准+足够刺激”,不是时长堆出来的。
三、3类目标人群,直接套用“黄金时长公式”(普通人照着做就行)
别再瞎猜练多久,按自己的目标对号入座,这3个公式是我结合运动生理学和5年带教经验总结的,普通人直接用,效果翻一倍。
1. 健康维持(比如上班族,想少生病、精力好)
公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 + 2次30分钟力量训练
具体安排:比如周一、三、五各30分钟快走(或骑车),周二、六各30分钟力量(练深蹲、靠墙静蹲、俯身划船,每个动作3组)。
原理:这是WHO推荐的“最低健康运动量”,中等有氧能提升心肺功能,30分钟力量能保住肌肉量,避免年纪大了代谢下降,每周总共花3.5小时,对上班族很友好。
2. 减脂塑形(比如想瘦肚子、瘦腿,穿衣服好看)
公式:每周200分钟有氧(分5次,每次40分钟) + 3次45分钟力量训练
具体安排:有氧选“20分钟慢跑+20分钟跳绳”(或椭圆机+单车),力量每次练1个大部位+1个小部位(比如周一臀腿+核心,周三胸+手臂,周五背+肩)。
关键:有氧别超过40分钟,避免掉肌肉;力量要练大部位(臀腿、胸背),这些部位肌肉多,练完后燃脂效率更高,比如练臀腿后,身体24小时都在烧热量。
3. 增肌强化(比如想练出胸肌、腹肌,线条明显)
公式:每周4次力量训练(每次60分钟) + 1次20分钟HIIT
具体安排:力量按“分化训练”来(周一胸+三头,周二背+二头,周四肩+核心,周六腿),每个部位3个动作,每组8-12次(增肌的最佳次数范围);HIIT选“冲刺跑20秒+走40秒”循环8组,周日练。
注意:力量训练前要热身10分钟(动态拉伸),练后补充蛋白质(比如1个鸡蛋+1杯牛奶),不然肌肉修复慢,练再久也长不起来。
我一直觉得,健身不是“比谁更能熬时间”,而是“比谁更懂身体”——你练的每一分钟,都要踩在“有效阈值”上,才不算浪费。很多人说“我没时间健身”,其实每天抽30-40分钟,按公式练,比瞎泡1小时管用多了。
下期预告
今天讲完了“练多久”,下次咱们聊聊更关键的:“健身频率怎么定?每周练3次和练5次,效果差在哪?” 比如上班族每周练3次够不够?新手能不能每天练?到时会结合肌肉恢复周期,给不同人群定制频率表,想少走弯路的,记得关注等更新~
(声明:本文健身内容为科普参考,非医疗/专业指导。因个体体质、健康状况不同,训练效果及反应存在差异。有基础疾病、孕期等特殊人群,运动前务必咨询医生或教练。自行参照训练引发的不适,本文作者不承担责任。)
来源:全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