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如何知道体内有没有残存的癌细胞?这5项检测一定要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9 19:50 2

摘要:癌细胞并不是一块“瘤子”那么简单。别看它被手术刀切掉了,它可能早就派出“间谍”渗透到血液、淋巴甚至骨髓中。有研究指出,一些癌细胞在原发灶被切除前,就已经通过血液“打前站”,进入微循环系统。这类“微转移”现象,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关键原因之一。

很多人以为手术完就万事大吉,其实只是战斗的开始。

接下来,要靠一系列精准的检查,来确认体内是不是还有残存的癌细胞。

本文就带你深入了解,这5项关键检测为什么必须做,它们分别能告诉我们什么,哪些人尤其不能忽视。

癌细胞并不是一块“瘤子”那么简单。别看它被手术刀切掉了,它可能早就派出“间谍”渗透到血液、淋巴甚至骨髓中。有研究指出,一些癌细胞在原发灶被切除前,就已经通过血液“打前站”,进入微循环系统。这类“微转移”现象,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关键原因之一。

更棘手的是,有些癌细胞在转移之后,会进入一种“冬眠”状态,医学上称为休眠癌细胞。它们像是躲在角落的幽灵,短时间内不会增长,不易被发现,但一旦激活,就可能形成新的转移灶。

手术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检测和监测,才是真正决定你能不能彻底摆脱癌症阴影的关键。

最常见的术后随访项目之一,就是肿瘤标志物检测。它像是癌细胞在体内活动时留下的“气味”,通过抽血就能查到。

不同类型的癌症,对应的标志物也不同。比如肝癌常查AFP(甲胎蛋白),肺癌要看CEA(癌胚抗原)、CYFRA21-1等,卵巢癌对应的是CA125,前列腺癌是PSA。

但别误会,肿瘤标志物不是万能的“癌症报警器”。有时候它升高也不一定是癌,是炎症、良性增生也可能导致数字异常。某些癌症早期根本不引起这些指标变化。这项检测要结合其它检查一起看,不能单靠它下结论。

如果某项标志物在手术前就明显升高,术后又反复升高,那就要格外小心。这通常说明潜在的残存病灶没有被完全清除。

近年来,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检查方法——ctDNA(循环肿瘤DNA)检测。这项技术可以说是癌细胞的“指纹识别”。

癌细胞在代谢和凋亡过程中,会把一部分DNA碎片释放到血液中。这些DNA带有癌变特有的突变信息,通过采血分析这些特征片段,我们就可以在无创的前提下,锁定体内是否还有残存的癌细胞。

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术后早期发现“微转移”或判断是否需要化疗。比如对于结直肠癌患者,如果术后ctDNA阳性,那就高度提示体内还有癌细胞,即便影像学检查一切正常,也需要补充治疗。

虽然ctDNA技术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推广阶段,但它已经被多个国际指南列为术后监测的重要参考工具。它的优势在于提前预警,比影像学更早地发现问题。

术后定期做CT、MRI或PET-CT检查,是很多患者的“例行公事”,但不少人会觉得这是医生“保险起见”的安排,其实背后大有文章。

比如PET-CT,这是一种能够结合代谢变化和影像定位的检查。癌细胞因为代谢旺盛,会在PET图像上呈现出明亮的“热区”。如果术后出现某个异常高代谢灶,就很可能是复发或转移的信号。

对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癌种来说,MRI在发现脑转移、骨转移方面也有独特优势。这些转移灶往往早期无症状,只有靠定期影像检查才能及时发现。

有研究指出,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第1年内就出现脑转移,但因为没有明显头痛、失眠等表现,直到症状明显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即使你感觉一切正常,也别忽略每次复查。那些“没事”的检查结果,其实才是对你身体状况最好的肯定。

很多癌症喜欢“打游击”,尤其是血液和淋巴系统,是它们最容易潜伏的地方。术后如果有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骨髓穿刺或淋巴超声/穿刺活检,这些检查虽然稍微侵入性强一些,但非常关键。

比如乳腺癌、胃癌在晚期时,常会出现“骨髓转移”,病人表现为贫血、骨痛、血小板下降等。通过骨髓检查,可以确认是否存在“微转移灶”。

淋巴超声则可以发现表面看似正常的淋巴结是否有内部结构异常。一旦发现异常,医生会建议做细针穿刺,抽取细胞进行病理分析。

这些检查虽然不常规每次都做,但在术后高风险阶段,或者肿瘤标志物反复波动、影像出现异常时,能起到“定锤”的作用。

癌细胞的出现,会扰乱人体的免疫系统。术后如果体内还有癌细胞残留,免疫细胞的数量、种类、活性状态都会发生变化。通过免疫细胞亚群分析、T细胞活力检测,可以间接判断体内是否仍有“敌人”存在。

一些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术后若CD8+杀伤性T细胞比例持续下降,可能提示体内仍有肿瘤抗原存在,正在“拖住”免疫系统。

这种检测虽然不常作为第一线手段,但在某些要判断免疫治疗效果、或评估术后免疫状态的患者中,有独特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免疫疗法广泛应用于肺癌、黑色素瘤、肾癌中,免疫监测也成为术后管理的一环。

现代医学固然发达,但有时候,最早的警报,来自你自己身体的变化。比如:

你突然感觉莫名疲惫,哪怕睡得很好每天还是累;

你开始频繁腹泻、便秘,或者大便颜色和气味跟以前不一样;

你觉得吃饭没胃口,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掉得厉害;

这些小细节,可能就是身体在提醒你:它正在对某种异常反应。这时候,及时就医、配合检查,比任何补品都更管用。

很多病人术后会说:“医生,我感觉挺好,不想再折腾了。”

但癌症不是感冒,不是“感觉好”就代表没事。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复发,可以无声无息。

你不去查,它就可能躲着;你一查,它可能还来得及处理。那些坚持每3个月、6个月复查的人,不是身体差,是对生命更有敬畏。

做该做的检查,不是给医生看,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癌症术后监测,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为了让我们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掌控”。这5项检测——肿瘤标志物、ctDNA、影像检查、骨髓/淋巴穿刺、免疫监测——正是我们对抗复发的“利刃”。

人生的下半场,不该被恐惧掌控,而应该由科学守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抗癌协会.《恶性肿瘤术后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华肿瘤杂志,2022,44(10):897-903.

王永刚,刘志远.《ctDNA在术后微转移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3,15(4):215-220.

来源:健康小食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