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志怪故事3则:陈国佐、袁滋铸金、不识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6 08:19 1

摘要:台州人陈国佐(字公辅),其父陈正曾任州郡高官,退休后居住于城中的慧日巷。当时陈国佐正在太学就读,一位僧人拜访陈正,指着对门的普济院说:"待此寺变为池塘时,令郎必能高中榜首。"陈正反驳:"此寺如此壮丽,除非遭火灾,怎会变池塘?你明知我儿难有成就,何必戏言?"僧人

① 陈国佐

台州人陈国佐(字公辅),其父陈正曾任州郡高官,退休后居住于城中的慧日巷。当时陈国佐正在太学就读,一位僧人拜访陈正,指着对门的普济院说:"待此寺变为池塘时,令郎必能高中榜首。"陈正反驳:"此寺如此壮丽,除非遭火灾,怎会变池塘?你明知我儿难有成就,何必戏言?"僧人断言:"不出一年,此言必验。"

原来普济院地势低洼,每逢春雨或梅雨便积水难行,寺僧苦不堪言。后恰好在官仓后寻得空地,便迁寺于此,原址果真沦为池塘,应验了僧人之语。宋徽宗政和癸巳年(1113年),陈国佐在辟雍(太学)考试中夺魁,成为状元,后官至礼部侍郎。《夷坚志》

② 袁滋铸金

唐代李汧公(李勉)镇守凤翔时,辖内农民耕田挖出一瓮马蹄金,上交县衙。县令担心押送州府途中遗失,暂存私库。两日后开瓮查验,竟变成土块。州府闻报后怀疑县令偷换黄金,派属官查办。县令无法自辩,被迫认罪,但追问赃物去向时,其供词矛盾(或称埋土中,或称扔水里)。

李汧公大怒,某次宴席谈及此事,幕僚袁滋低头不语。李汧公追问,袁滋直言:"此案恐有冤情。"李汧公便将案件移交袁滋审理。袁滋命人清点瓮中土块,共250余块,随后到市集熔金仿制土块——仅造一半便重达300斤。又查问最初运金情形:仅两农夫用竹竿抬瓮。袁滋推算,若真是黄金,非二人能抬动,可见途中早已化为土块。真相大白,县令冤屈得雪。《棠阴比事》

③ 不识牛

唐朝末年,梁太祖朱温尚未称帝时,进士崔禹昌在汴州有处庄园。崔禹昌聪慧善辩,初到夷门(汴州别称)便以家乡礼数拜见朱温,朱温颇为欣赏他的恭谨,常邀他参与宴饮游乐。某日朱温得知他有庄园,便问:"庄里可有耕牛?"崔禹昌用当时俗语回答:"不识得有牛。"(意为"应该没有牛")。朱温却误以为崔禹昌嘲讽自己:"我这种村夫才识牛,你竟说不识牛?如此轻狂!"几乎要治其罪,经旁人解释才平息怒火。《北梦锁言》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