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清廉【第七期】 讲清廉故事 扬清风正气——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8:03 2

摘要:“廉者,政之本也。”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纪委精心推出【共话清廉】专栏。此专栏聚焦于讲述生动鲜活的廉洁故事,传播掷地有声的廉洁之声,意在引领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对标先进、见贤

编者按:

“廉者,政之本也。”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纪委精心推出【共话清廉】专栏。此专栏聚焦于讲述生动鲜活的廉洁故事,传播掷地有声的廉洁之声,意在引领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对标先进、见贤思齐,从而正心修身、启智润心。激励全体消防救援人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以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精神彰显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以廉洁奉公、勤勉敬业的作风为兴安盟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本期为大家展播的是【共话清廉】第七期,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纪委制作。

总理拒进家门

1960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罕见地对秘书何谦发起了火。而让总理发脾气的原因,正是何谦未经总理允许,擅自修缮了总理的住所——西花厅。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一直在中南海西花厅内工作和生活。这个长方形的四进庭院建于清朝末年,曾是溥仪父亲居住的花厅。陈旧、阴暗、潮湿,夏天青砖地上常泛出一层白色的碱花,屋内木头也有些腐朽了,梁柱上的漆皮剥落得厉害,这就是总理的住所。时间久了,秘书何谦也看得十分心疼,屡次劝总理将西花厅适当修缮一番,但都被回绝了。1960年初,周恩来赴广东出差两个月,正好那段时间邓颖超也没在北京,何谦趁此机会对西花厅做一些维修,在潮湿的青砖上铺上木地板、封严漏风的窗户、更换发霉的旧地毯及旧灯具、将已经破了的白布窗帘换成较厚的呢子窗帘……谁知周恩来视察归来,还没踏进屋门,就发现了这些变化,于是便有了大发雷霆的一幕。

后来,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工作人员把西花厅的地毯、灯具、窗帘等能够挪动的东西全部搬走。已经修缮好的地板、窗户,再换的话,又是一笔费用。周恩来只好让秘书算账,换过的东西他要个人付款,绝不用国家的钱。他说:“国家现在这么困难,各方面建设都需要资金,怎么能用公款为我家里装修,这是不能允许、不能容忍的。”等西花厅恢复了旧貌,周恩来才进了家门。事后,他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多次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检讨自己,并教导秘书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你们花那么多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这样一级学一级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奢欲贪俭生廉。不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世上黄金贵,清廉价更高。大学生要学习古今先贤的清廉美德,将清廉要求落实到学习、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拒绝腐败变根扎牢。

邓稼先:核弹功勋 清廉一生

作为父亲,邓稼先非常宠爱孩子,视孩子如掌上明珠,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不作为”。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去内蒙古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回到北京的。

邓稼先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在生活上却从无要求。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给他配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从不使用。单位分给他新的住房,他坚持不搬,一直住在老旧的公寓里。简朴的作风,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女。邓志典在美国读研究生期间,生活节省,对于追求高消费和洋气的东西没有一点兴趣,穿的衣服还是从国内带过去的。

王进喜: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

大庆石油会战初期,粮食定量低,职工们吃不饱,王进喜就叫老伴儿把玉米面炒好,装在袋子里带在身边,吃饭时就抓把炒面充饥,有时干粮袋忘记带了,就借故走开饿一顿,从不吃井队的饭菜。对王进喜来说,饿上一两顿是常有的事。他同母亲给全家定了一条规矩:“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王进喜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领导照顾他,给他配了一辆吉普车,王进喜就用它来送料、送粮、拉职工看病,成了大队的公用车。这辆车工人、干部都可以用,唯独王进喜的家人不能用。就连王进喜的老母亲病了,还是王进喜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看病。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