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李敏误拿女同学日记回家,毛主席偶然翻看,批注:原文发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08 07:31 3

摘要:《中国青年》是共产党于1923年10月20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期刊,是历史最悠久、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红色刊物,1949年4月开始成为团中央的刊物。作为迄今为止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刊物,《中国青年》对于刊登文章的审批无比严格。

《中国青年》是共产党于1923年10月20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期刊,是历史最悠久、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红色刊物,1949年4月开始成为团中央的刊物。作为迄今为止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刊物,《中国青年》对于刊登文章的审批无比严格。

然而《中国青年》在1957年刊登了一位高中生写的《假期回乡日记》。这篇辞藻并不华丽,文笔稚嫩,甚至还存在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文章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轰动。

原来这篇日记的开头留有毛主席:“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极好,住半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的批注。那么这名高中生是谁?她的日记为何会到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又为何如此重视这篇日记呢?

时间回到1957年的盛夏,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学生们在酷暑中迎来了为期两个月的假期。恰逢这年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要求德智体等几方面共同发展。讲话后,北师大附属女中学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劳动实践课。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学生们从课堂走入了田野,她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下乡参加耕作,亲身体会劳作的光荣与辛苦。就读于这所学校的王桂芹虽然是女生,但对这样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她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学会了翻地。为了更加深入的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王桂芹心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趁着假期回到农村去。

王桂芹的老家在河北牟平县,但他的父亲早年参加工作离开了家乡,带着全家定居北京。在北京出生长大的王桂芹对于家乡是陌生的,只依稀记得傍晚的蝉鸣与一望无际的麦田。王桂芹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思想觉悟非常高,得知女儿的想法后,立马给与了肯定支持,反复叮嘱女儿到家后,一定要多看、多学,多劳动,并把所见所学都记录下来。

经过简单的准备后,王桂芹就在父母的陪伴下回到了家乡。随着班车缓缓驶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与北京全然不同的景象,一排排破旧低矮的泥瓦房、因缺水而干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与脸上写满焦急的农民。

王桂芹虽然常年生活在北京,但她对于家乡有着无比的眷恋。看着眼前的一切,她内心也焦急不已,恨不得自己能够呼风唤雨,给农民带来风调雨顺的生活。不知是否是上天听到了王桂芹的祈祷,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竟突然阴沉下来,不一会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黄豆般大小的雨点呼啸而至,土地变得湿润,庄稼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农民的脸上也终于写满了希望。

刚到家安顿好的王桂芹换上专门带来的用于劳动的衣服和鞋子就在父母的带领下到达了田地。看着眼前象征丰收,承载着农民希望与未来的田地,王桂芹内心激动不已,撒换般向田地里跑去,却在关键时刻被父亲阻止了,父亲告诉她田里每一颗庄稼苗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如此疯跑会踩坏了庄稼。此外,王桂芹还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农民的规矩,她这才知道哪怕是种地也蕴含着许多文化在里面。

在家乡,王桂芹每天和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王桂芹毕竟早已脱离了农村的生活,从未从事过如此重体力的劳动,而且毫无耕作经验。但她还是在父母和乡亲的鼓励下从最基本的翻地除草开始,到跟着乡亲们一起学习打坝、修水渠,再到笨拙地拿着镰刀收割庄稼,她也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

在农村的生活虽然是劳累的,但同时也是充足的,看着在自己的照料下,农作物茁壮成长,王桂芹内心有种由衷的自豪感。她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劳动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在劳作之余,王桂芹还会和乡亲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烦恼。

时间一晃而过,王桂芹迎来了开学,她带着不舍登上了回京的班车。这次她总共在农村待了15天,每一天所见所闻都被她写到了日记中。虽然在农村的日子是短暂的,但她的思想却得到了升华,她明白了农民这两个字背后包含的艰辛与希望,明白了农民这两个的意义与分量。这15天的经历也成为了她一生的宝贵财富,时刻提醒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和小草一样坚强生长。

回到北京后,王桂芹更加热衷于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开学不久的一个周六,学校组织团支部成员到罗道庄进行义务劳动。由于晚上还要社会主义教育辩论会,王桂芹便带了一个笔记本做记录。而她回家所写的日记是散页的,恰巧被夹在所带的日记本中。活动开始不久,天空就下起了小雨。

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正好是王桂芹的同学,她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还带了一个书包。王桂芹怕雨打湿笔记本,在征得李敏的同意后就把笔记本放到了李敏的书包中。由于李敏和王桂芹并没有分在一个劳动小组,二人一直到晚上散会也没有见面。李敏也忘记了此事,就这样将王桂芹的日记本带回了家中。

毛主席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作业。在翻看书包时,毛主席发现了这本不属于李敏的笔记本,出于对李敏的关心他打开了笔记本,无意中发现了王桂芹的日记。王桂芹的日记虽然语言描述非常稚嫩,却饱含着对农民最真挚的感情,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是从农村中来,到农民中去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认真批阅了王桂芹的日记,每一个错别字,每一个语法错误,毛主席都做了批示,还要求李敏和李讷都要读两遍。几天后,李敏将日记带回学校还给了王桂芹,还带来毛主席的建议,让王桂芹将日记整理整理,寄到杂志社发表。

看到毛主席不但给自己做了标注,还建议她发表,王桂芹惊喜不已。随后,她遵照毛主席的建议将日记整理后,寄到了《中国青年》杂志社。然而杂志社认为王桂芹的文章思想深度不够,叙述太过平华多次拒绝。王桂芹便将此事告诉了李敏,李敏转告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立即给杂志社去了指示:要求原文刊登。就这样,王桂芹的日记登上了《中国青年》。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