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在故宫红墙金瓦间驻足仰望,在江南园林粉墙黛瓦下听雨观澜,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总以优雅的弧线勾勒着东方美学的天际线。这些历经千年的飞檐翘角,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构件,更是一本用木石写就的文明典籍。从商周时期"茅茨土阶"的质朴,到明清时期琉璃瓦当的华美,屋顶形制
当我们在故宫红墙金瓦间驻足仰望,在江南园林粉墙黛瓦下听雨观澜,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总以优雅的弧线勾勒着东方美学的天际线。这些历经千年的飞檐翘角,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实用构件,更是一本用木石写就的文明典籍。从商周时期"茅茨土阶"的质朴,到明清时期琉璃瓦当的华美,屋顶形制的演变暗藏着礼制秩序的密码,见证着匠作技艺的巅峰。让我们循着五千年营造智慧,揭开五种经典屋顶形制的神秘面纱。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制以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为主体,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与技术谱系。庑殿顶作为最高礼制形制,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宗庙建筑,但“五脊四坡”的形制在汉代“四阿重屋”中进一步发展,至明清官式建筑中定型为皇权象征";歇山顶“九脊交汇”的复合结构,既保留了庑殿顶的仪式感,又通过山花构造增强空间适应性,成为礼制建筑与宗教建筑的重要载体;悬山顶与硬山顶作为民间主流形制,前者以“出梢”构造适应多雨气候,后者以封火山墙应对密集聚落防火需求,展现着地域性营造智慧;攒尖顶的向心性构造,则根植于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认知,在坛庙祭祀建筑中完成哲学意象的空间转译。这些形制的分野,既是封建礼制“辨等威、昭名分”的物质投射,更是地理环境、材料技术、功能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最终在《工程做法则例》的规范下,凝练为中国建筑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一、至尊之冠——庑殿顶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庑殿顶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也见于佛寺建筑。
庑殿顶出现的很早,甚至早于歇山顶。在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铜器、汉朝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发现庑殿顶。汉朝的阙楼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后来庑殿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清朝时期,庑殿顶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宫殿,其中又以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形制特征: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其核心特征为“推山”工艺——通过调整正脊长度与垂脊曲率,使屋顶轮廓形成优雅的反宇向阳曲线。
▲庑殿顶(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仅用于学习交流)
代表建筑:
北京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通高35.05米,覆盖明黄琉璃瓦,垂脊列十尊走兽(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为现存最高等级庑殿顶实例。
▲太和殿(图源故宫博物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虽为文庙,但因孔子追封“至圣先师”获帝王规制,鸱吻龙形,饰以云纹,彰显“以师为君”的儒家礼制。
▲曲阜孔庙大成殿(图源曲阜市人民政府,仅用于学习交流)
二、文武之道——歇山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例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就是重檐歇山顶,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台湾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形制特征:
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歇山顶结合了直线和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棱角分明、结构清晰的感觉。
▲歇山顶(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仅用于学习交流)
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可形成阴影。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山花还要从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这种做法叫收山。早期的歇山顶比较小,山墙侧透空,没有山花板,只有悬山式的博风板。明清时期,由于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现了大歇山,同时,山面开始不透空,明朝时多用砖头垒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风板里加上山花板。而自明代以来,歇山式建筑日益高大,同时收山的尺度缩小、正脊的尺度加长,这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高峻凝重。
代表建筑: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妙应寺山门、智化寺智化殿等。
▲太和门(图源故宫博物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乾清宫(图源故宫博物院,仅用于学习交流)
三、民居智慧——悬山顶与硬山顶
"出山"与"藏山"的生活哲学
作为中国古建筑体系中最普遍的民居屋顶形制,悬山顶与硬山顶以截然不同的构造逻辑诠释着地域性营造智慧。悬山顶以“出山”为核心理念,其檩木挑出山墙形成悬垂檐口,通过“挑山”工艺延伸披檐覆盖范围,尤适于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屋面举折平缓(约1:4至1:5),檐口飞椽深远,山墙处设博风板防雨,形成开放通透的檐下空间。硬山顶则以“藏山”为构造特征,檩木完全收束于砖石山墙之内,通过墀头砖雕与叠涩出挑实现檐口收边,适应北方少雨气候及密集街巷的防火需求。二者分野不仅体现气候适应性差异,更映射出建造技术的发展轨迹——悬山顶承袭早期木构传统,硬山顶的成熟则与明代砖石技术普及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中国民居“北刚南柔”的空间美学基底。
▲安徽呈坎古村(图源中青在线,仅用于学习交流)
悬山顶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形制特征: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
▲悬山顶(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仅用于学习交流)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
形制特征: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和悬山顶不同,硬山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著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硬山顶(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仅用于学习交流)
四、天圆地方——攒尖顶
卷棚顶,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形制特征: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
代表建筑:颐和园部分建筑、避暑山庄部分建筑、沈阳故宫附属建筑、江南园林部分建筑。
▲拙政园塔影亭(图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仅用于学习交流)
从秦汉高台建筑的复道行空,到唐宋楼阁的翼角嶙峋,再到明清宫苑的琉璃溢彩,从太和殿鸱吻吞纳的云气,到江南民居瓦当镌刻的“福寿”纹样,屋顶形制始终是解码中国文化的密钥。庑殿顶的“君权神授”、歇山顶的“礼乐相济”、硬山顶的“民舍有序”,无不印证《礼记》所言“宫室得其度,尊卑有所序”。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制,本质上是将抽象礼制转化为可触空间的文化装置。那些看似森严的等级规范,实则是先民对"秩序即美"的深刻认知。那些飞檐下流转千年的,不仅是雨水与时光,更是一套关于"如何在规矩中创造自由"的中国答案。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