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里的应对方法是针对窝子里有鱼的情况,如果没有鱼那就是钓点的选择或打窝的问题,那就要选钓点重新打窝了。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野钓鲫鱼没有口的应对方法。
文章里的应对方法是针对窝子里有鱼的情况,如果没有鱼那就是钓点的选择或打窝的问题,那就要选钓点重新打窝了。
那么,钓不上鱼,该怎么确定是因为窝子里有鱼但不咬钩,还是因为窝子里压根就没有鱼呢?
在判断窝子里有没有鱼的众多方法中,观察鱼星堪称最经典、最直观的手段,也是无数老钓友的看家本领。
鱼星,也就是鱼儿在水中吐出的泡泡,这些看起来普通的泡泡,是鱼儿在水下活动留下的蛛丝马迹,是钓鱼人的好帮手。
不同种类的鱼,吐出的鱼星各具特色,就像它们的专属签名。
鲫鱼生性温和,吐出的泡泡个头小巧玲珑,数量也不算多,往往是零星几个泡泡缓缓升起;
鲤鱼喜欢用嘴巴拱泥觅食,它产生的鱼星不仅数量多,而且呈密集的水泡群状,有时还会夹杂着水底的泥沙,形成一片浑浊的泡泡区域;
草鱼体型较大,食量惊人,它吐出的泡泡相对较大,且通常是几个较大的泡泡一起出现,破裂后水面还会留下一圈圈细密的水纹。
通过仔细观察鱼星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能够大致判断出水下是什么鱼在活动,从而针对性地调整饵料和钓法。
不过,在观察鱼星时,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分辨鱼星和沼气产生的泡泡。
沼气泡泡常常会迷惑钓鱼人的双眼。
沼气是水底有机物发酵产生的气体,它产生的泡泡往往固定在一个位置,呈一连串的状态不断冒出,或者整片水域都均匀地冒着泡泡。
沼气泡泡大小较为一致,破裂后水面恢复平静的速度也比较快。
鱼星则是随着鱼儿的游动而移动,大小和数量会有所变化,且泡泡破裂后,水面还会残留一些细小的波纹。
看浮漂
浮漂,作为钓鱼人的眼睛,不仅能显示鱼儿咬钩的信号,还能在鱼儿进窝时提前传递出微妙的讯息。
当窝子里出现小杂鱼时,浮漂会不停地上下左右晃动,动作频繁且幅度较小。
这是因为小杂鱼体型小、食量小,它们在争抢食物时,会不断地啄食饵料,导致浮漂产生连续的小动作。
虽然小杂鱼闹窝会让人有些烦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窝子里已经有鱼活动了,只是还没有目标大鱼进窝。
大鱼进窝时,浮漂反而会出现与小杂鱼闹窝截然不同的表现。
大鱼生性谨慎,进窝时会小心翼翼地观察周围环境,此时原本晃动的浮漂会突然安静下来。
这是因为大鱼的出现让小杂鱼感受到了威胁,纷纷逃窜躲避,水面的动静瞬间减小。
这种突然的安静,就是大鱼进窝的强烈信号,钓鱼人此时要集中注意力,随时准备迎接大鱼咬钩的精彩瞬间。
此外,如果浮漂一直没有明显动作,突然出现一个轻微的小动作,比如微微下沉半目或者轻轻上顶一点,这也极有可能是大鱼进窝的迹象。
大鱼在试探饵料或者不小心蹭到鱼线时,会产生这样的细微动作。
虽然这个动作稍纵即逝,但只要钓鱼人保持专注,及时捕捉到这些微妙的变化,就能提前做好准备。
所以,在作钓过程中,钓鱼人要时刻紧盯浮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从浮漂的一举一动中读懂水下鱼情的变化。
用小钩细线试钓
如果通过观察鱼星和浮漂,还是无法确定窝子里是否有鱼,可以更换细线小钩,降低鱼儿咬钩的难度,试探窝子里到底有没有鱼愿意咬钩。
当换上细线小钩后,将挂好饵料的鱼钩轻轻抛入窝点,然后静静地等待鱼儿咬钩。
如果有鱼咬钩,根据鱼咬钩的力度和浮漂的动作,还能大致判断出鱼的大小。
如果是小鱼咬钩,浮漂通常会出现快速、连续的小幅度动作,提竿时手感较轻;
如果是大鱼咬钩,浮漂的动作虽然相对缓慢,但力度较大,提竿时能明显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拉力。
一旦确定有鱼咬钩,且判断出是大鱼,就要迅速换上适合的线组。
这种试探方法虽然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判断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抛投、提竿等动作过大,惊扰到窝子里的鱼群。
以上这3种方法,是我们在野钓中常用的一些判断窝子里有没有鱼的方法。
在深秋、冬季钓鱼时,如果用商品饵垂钓,想要判断窝子里有没有鱼,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将商品饵换成蚯蚓。
蚯蚓对鲫鱼的吸引力很大,放上蚯蚓之后,如果还是没有口,说明窝子里没有鱼,或者鱼不愿意开口,就不要再继续钓下去了。
来源:钓鱼户外的搬运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