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美东时间4月9日凌晨00:01起(北京时间4月9日中午12:01),美国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4%的关税——这一疯狂举动,让本已剧烈动荡的国际经贸格局雪上加霜。不过,美国打关税战的“算盘”也有两面:一面
[编者按]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美东时间4月9日凌晨00:01起(北京时间4月9日中午12:01),美国将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4%的关税——这一疯狂举动,让本已剧烈动荡的国际经贸格局雪上加霜。不过,美国打关税战的“算盘”也有两面:一面是4月2日启动“对等关税”机制,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征高额关税;但另一面是4月3日公布近1000种商品的关税豁免清单,其中不少大宗商品对外依赖度很高,尤其依赖中国。这一安排,尽显美国利益算计,也凸显其关税战的固有软肋。
而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伦近期在哈德逊研究所演讲时,更是毫不掩饰美国的霸道。在他所谓的“新秩序”下,各国只有5个选择:一是接受美国关税,且不得报复;二是打开自身市场,停止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购买更多美国货;三是提高国防开支,增加对美军购;四是投资美国,在美国设厂;五是直接向美国财政部捐款。这种蛮横的要求,进一步暴露美国的霸权本质。
这场关税战背后,美国动机备受质疑,是想清算贸易旧账,还是为了敛财以支撑减税政策?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持续下滑,关税政策不仅未能挽救,反而让经济雪上加霜,物价飞涨、GDP下降、民众生活成本剧增。而美国出口行业也遭受重创,全球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企业竞争力削弱,国际投资环境也因关税政策受到冲击——许多美国人忧虑,关税战将摧毁美国最后的出路。为便于国内各界了解这一重大国际经贸事件、把握全球经济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在综合CSIS、CFR等国外多方信源的基础上编写本文,供读者参考。
图源: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 耐人寻味:“关税大战” 的三副面孔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正式启动“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s)机制,对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征10%–50%的关税,其中中国被加征34%、欧盟20%、越南46%、中国台湾省32%。这一政策以“公平贸易”为旗号,实则通过单边主义手段重构全球产业链。这是自1930年美国颁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关税上调。一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规模和军事实力成为全球强国,但在孤立主义占据主流的背景之下,美国仅专注于自身利益,出台了一系列高额关税政策,世界贸易战就此爆发,并加剧了大萧条。
对所有进口商品普遍征收10%的关税于4月5日生效,随后从4月9日开始,将对数十个指定国家进一步加征关税。此前已宣布的对钢铁、铝和汽车等行业的关税,以及预期中对半导体、药品、铜和木材的关税,将单独评估,不会叠加到新的关税之上。根据白宫公布的豁免清单,钢铝制品、汽车零部件、药品、半导体等六大类商品暂免加税,但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产品的间接进口(如嵌入电子产品的芯片)仍面临最高49%的关税。
所谓对等关税的吸引力在于其修辞上的对称性——美国的关税要与他国的关税对等。但这并非特朗普政府实际推行的政策。
起初,分析人士认为政府会追求关税对等。这意味着要将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编码”,这是用于追踪和对贸易商品征税的全球标准,六位编码下有超过5000个类别,在国家层面的八位和十位编码下有更详细的分类)划分的单项关税进行比较。全面的考量还需涵盖非关税壁垒,如监管障碍、不透明的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境内限制措施。
然而相反,美国政府选择了一个粗略的公式,根据双边贸易失衡情况来确定关税。基本公式如下:
顺差÷(进口额×ε×φ)
其中:
ε = –4,为假定的美国进口需求弹性
φ = 0.25,为假定的关税向价格的转嫁率
从数学角度简化后为:
“对等”关税(百分比)= 美国对某国的贸易逆差÷美国从该国的进口额
为了减轻影响,计算结果会减半——得出美国官员们所称的“打折后的对等关税”。举例:
欧盟:2356亿美元逆差÷6058亿美元进口额 = 39%,减半后为20%
印度尼西亚:179亿美元÷281亿美元 = 64%,减半后为32%
这个公式本质上与双边贸易失衡相关。如果不存在双边贸易失衡,关税将为零。这种方法惩罚的是那些美国大量进口但很少向其出口的高逆差贸易伙伴,而不一定是那些贸易限制最严格的国家。例如,对于许多南亚和东南亚经济体,如越南、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这个公式得出的关税值很高,这些国家向美国大量出口服装,但美国向它们的出口却很少。简而言之,这个公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手段,忽略了在贸易中的很多其他关键因素,如东南亚低成本的加工制造业让美国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顶端,通过品牌效益和知识产权获得高额利润差,但显然特朗普政府并未考虑此类情况。
(二)处心积虑的一面:“关税豁免”怎么免?
然而,在“解放日”的第二天——4月3日,白宫发布了一份长达22页的关税豁免清单,其中详细列出了近1000种商品。这些商品包括能源类产品、多种矿产、化工品(广泛应用于能源和制造业),以及钢铁、铝和铜等金属材料。税基基金会税务政策副总裁埃丽卡·约克(Erica York)表示,豁免的价值相当可观,几乎涵盖了2024年全球644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其中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豁免份额为1850亿美元(加拿大和墨西哥在这一轮关税中基本被全部豁免),世界其他地区的豁免份额为4590亿美元。政府此前已表明,石油和天然气不会被征税,且对等关税行动不会影响已被所谓232条款国家安全关税覆盖的产品,如钢铁、铝和汽车。白宫表示,一些商品和经济体将从对等关税政策中豁免,具体如下:
1. 基于232条款的豁免
基于232条款,已被纳入或预计将被纳入以国家安全为由征收关税范围内的产品(如钢铁、铝和汽车相关产品)可获得豁免。这意味着,那些因232条款被认定对美国国家安全存在影响而被征税或即将被征税的产品,在此次关税调整中无需再受新关税制约。例如,美国国内的汽车制造业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若不进行豁免,可能会因多重关税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决策。
2. 战略性产业豁免
铜、药品、半导体、木材、关键矿产和能源行业明确获得豁免。这些行业对于美国的经济稳定、科技发展和民生保障至关重要。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部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依赖进口。若对相关进口产品征税,不仅会增加美国半导体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可能影响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波及整个电子信息产业。能源行业方面,豁免沙特石油等能源产品关税,避免因关税导致能源价格大幅波动,进而影响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成本。
3. 《美墨加协定》相关豁免
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且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原产地规则标准的进口商品可获豁免。《美墨加协定》是北美地区重要的贸易协定,保障了区域内贸易的相对稳定性。然而,与芬太尼危机相关的商品仍需缴纳25%的关税,如果紧急状态到期,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将适用12%的关税。
4. 美国成分规则下的豁免
只要一件商品至少有20%的价值来自美国,关税就只适用于该商品非美国部分的价值。例如,一件含有40%美国零部件的产品,关税只对其余60%的部分征收。这一规则旨在鼓励产品的本土化生产和加工,提升美国国内产业附加值。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又不会对含有美国成分的进口商品过度征税,维持贸易的相对平衡。
5. 特殊法律地位相关豁免
根据美国法典第50编第1702(b)条(该条款指的是现有的总统因国防和国家紧急情况限制贸易的权力)规定的商品可获豁免。来自处于非最惠国待遇地位的第2栏国家(古巴、朝鲜、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进口商品也不受这一轮关税的影响。
此外,还有多种商品也享受关税豁免。例如食品、药品及人道主义物资、在途商品,即在关税生效前已装载运输且在生效后进入消费的商品,以及贵金属(如金条)也在豁免之列。
这些豁免情况反映了美国制定关税政策时的多重考量:既要保护本土产业、解决特定问题(如芬太尼危机),又要权衡自身对某些商品的依赖(如能源、特定矿产),同时兼顾现有贸易协议和法律框架。然而,公布这种复杂的豁免体系有着直接的后果——向全世界暴露了美国的薄弱环节。其次,该体系不仅可能带来执行上的难题,也会给全球贸易秩序增添更多不确定性。
(三)斗争分化的一面:各国反制怎么样?
在“对等”关税方案公布后的几个小时内,各国政府已开始做出回应——有的威胁要进行报复,有的则保持克制。
1.欧盟的罕见强硬——全面施压与规则对抗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证实,欧盟的首轮回应方案已基本完成——计划4月15日实施首轮25%报复性关税,涉及大豆、钻石等商品,并表示如果谈判失败,布鲁塞尔方面“正在准备进一步的反制措施以保护(欧盟的)利益和企业”。目前,欧盟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反击计划”,除已公布的对美钢铁(25%)、威士忌(50%)等商品加税外,正酝酿包括限制美国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对数字广告市场设限、针对美国银行和科技公司的监管措施,以及新增金融交易税和数字流税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相关反制措施将“捍卫欧洲产业利益”,显示欧盟内部在反制力度上虽有分歧,但整体趋向强硬。
2.加拿大与墨西哥——区域供应链博弈
加拿大在2025年3月4日率先对价值1250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加征25%关税,作为对美国基于IEEPA(《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移民与芬太尼相关关税”的回应,并明确表示若美国持续加税,将进一步扩大反制范围。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谢因鲍姆(Claudia Sheinbaum)则采取“谨慎观望”态度,强调优先通过边境执法(3月非法越境人数创三年新低)避免直接关税对抗,但其对非《美墨加协定》商品的潜在反制选项仍保持开放。
3.东亚:分歧与协调并存,中国强烈反击
中、日、韩在2025年3月30日举行五年内首次三边峰会,试图就美国关税影响协调立场。中国主张“联合应对”,但韩国迅速澄清媒体关于“三国达成共同反制协议”的报道为“过度解读”,日本则强调未讨论具体关税反制措施,暴露区域合作的深层裂痕。不过,三国均通过单边措施回应:韩国对美存储芯片征收15%报复性关税;日本启动对美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审查。中国方面则在全球范围内最为强硬,迅速启动了反制措施:中国对美加征34%关税并限制稀土出口,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此前中国在3月对部分美国农产品加征了10%–15%的关税,在2月对部分能源和农业机械加征了10%–15%的关税。农业贸易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中国海关立即暂停了来自C&D(美国)公司的美国高粱进口,以及来自三家美国公司的禽类和骨粉的进口。
根据美国贸易数据,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最大商品是大豆、油籽和谷物,2024年金额达134亿美元,还有各种燃料147亿美元和电气机械153亿美元。悉尼IKON商品咨询公司顾问服务部主管奥勒·霍伊(Ole Houe)表示:“如果征收34%的关税,美国农产品将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对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其他出口商来说是一个机会,它们可以借此增加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特朗普威胁称,如果中国不撤销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的反制措施,他将对这些商品加征额外50%的关税,因为全球市场仍在下跌。
如果特朗普兑现其威胁,美国企业进口自中国的商品所面临的总税率可能会达到104%(编者注:当地时间4月9日白宫新闻秘书表示,对中国的104%的额外关税已于东部时间中午生效)——这还不包括3月份已经实施的20%关税以及先前宣布的34%关税。在特朗普威胁若中方不取消34%报复性关税,将对中国加征50%额外关税后,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明确表态,若美方执意升级贸易战,中方必将奉陪到底。
图1:2024年美国前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位于第三(图源:路透社)
图2: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以及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同时还显示了贸易差额情况(图源:路透社)
4.其他新兴市场
在其他地方,各国的反应从被动观察到默默准备各不相同。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已排除进行报复的可能性。印度对美信息技术服务加征20%关税,反制美国限制H-1B签证政策;巴西通过“对等法案”授权政府实施报复性关税;还有更多国家则在蓄势待发,表明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目前尚未提出即时的报复计划。
未来几周将会有更多报复性措施出台,全球的应对态势也将更加清晰。但有一点已经很明确: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2 所谓“解放”:假止损还是真敛财?
特朗普宣称2025年4月2日为“解放日”(Liberation Day),其所谓的理由有两点:第一个是美国政府自己的说法,即这是对几十年来美国市场一直开放,却遭遇外国不对称的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限制美国商品进入的一种必要纠正。只有采取强硬的报复措施,才能扭转损失,并将制造业拉回美国本土。特朗普政府将关税视为对全球贸易体系“系统性失败”的终极反击。其核心逻辑是:美国长期承受贸易逆差,本质是“不公平贸易协定”的牺牲品——中国、德国、越南等顺差国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壁垒、货币操纵等“恶性产业政策”,“人为扭曲”全球供应链,导致美国工业根基被掏空。
第二个理由则更具交易性质:关税归根结底是一种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用于为政府希望在年底前宣布的大规模减税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这两个理由都有可能是真的。一个提供了说辞,另一个则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这里也存在一个矛盾:关税越高,剩余的贸易量就越低,因而财政收入也会越少。
(一)堂而皇之的说法:美国吃亏,必须止损?
国际贸易体系让美国失望这一点似乎显而易见。在过去20年里,美国约20万亿美元的财富(以公司股权、债券和房地产的形式)转移到了那些采取不公平贸易策略国家的政府和公民手中。这些“获利者”现在不仅拥有这些资产,还掌控着美国经济中很大一部分未来的收入。美国民众和子孙后代变得更贫穷,而那些表面上的贸易“伙伴”却变得更富有。
中国最近发布的新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表明,美国不再拥有技术优势。例如,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发现,在64项关键技术研究中,美国在57项上落后于中国。美国在个人电脑、半导体制造、太阳能电池板、造船等重要产品领域缺乏竞争力。
此外,美国最近在两个关键领域有了不光彩的“成就”: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食品进口量超过出口量的情况,而且在美国销售的乘用车中,一半以上是进口车。美国的工人是这些政策的真正受害者。数百万份高薪工作消失,他们的实际工资在二十多年里大多停滞不前,许多社区也因此衰败。他们变得更贫穷,生活也更不如意。2021年,25岁及以上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成年人与拥有四年制大学学位的成年人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扩大到了8年。越来越多没有大学学位的美国人死于自杀、吸毒和酗酒。与此同时,财富不平等已达到惊人的程度。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现在拥有的财富超过了中间60%家庭的总和。
特朗普政府贸易学说的核心观点是,美国与每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点,而是国家失败的记录。这是一个耻辱的标志,证明了几十年来不对称的贸易协定,在这些协定中,美国为了区区的企业利润和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出卖了自身的工业根基,而世界其他国家则通过攀附美元建立起来的贸易体系,不断占美国“便宜”,才得以日益强大。
美国在股东回报方面所获得的收益,是以生产能力的损失为代价的。钢铁、铝和造船业走向衰落——成了冷漠的贸易体制的牺牲品。在特朗普的阐述中,这就是贸易政策跨越了卢比孔河(即“做出了不可挽回的决定”)的地方。最初表现为经济衰退的问题,如今已演变成了国家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持续的军事冲突,这一隐患就会暴露无遗。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确保美国胜利的,不仅仅是其战场上的战术,还有其无与伦比的工业基础。如今的观点认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已年久失修,而中国却建立起了曾经定义美国实力的工业产能。
美国政府认为,关税除了惩罚那些对美国商品设置不公平贸易壁垒的国家之外,还将推动美国的再工业化进程。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将改变跨国生产的成本效益计算,促使企业将制造业产能迁回美国本土,并将供应链重新锚定在美国境内。
(二)不为人知的理由:现在敛财,日后减税
对关税收入的强调也起到了一种政治作用——让极端保守的“自由核心小组”相信,政府计划的减税政策可以在不进一步增加国债的情况下获得资金支持。任何重大的税收立法都需要国会的批准,而在一个因财政问题而产生分歧的共和党会议中,“自由核心小组”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的支持往往取决于是否表面上看起来有财政纪律——特别是在不借新债的情况下有抵消性收入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关税收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解决办法。但这并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关税本身就是一种税,最终会提高美国家庭的消费价格。
2025年1月30日,白宫经济顾问彼得·纳瓦罗(Peter Navarro)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声称,新的关税每年将带来“约6000亿美元的收入——十年内大约为6万亿美元”。当时他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关税提案或计算方法。
为了推算出这个数字,分析人士最初参考了去年约3万亿美元的商品进口额,并对所有进口商品统一征收20%的关税。使用同样的20%统一税率进行建模,得出的估计值要低得多——每年的收入为2260亿美元。
现在4月2日的关税已经公布,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收入数字是怎么来的,美国实施的全面关税税率在10%到50%之间。纳瓦罗分析称,这些关税,再加上特朗普已经推出的其他关税,确实将带来每年约6000亿美元的收入。但就像任何税收一样,这是有代价的:这些关税将使美国物价上涨9.5%,并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1%。
通过这场关税大战,美国既要又要的“司马昭之心”曝露无遗,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实际上,我们不仅已经看到股市下跌,还看到了美国钢铁公司克利夫兰–克里夫斯(Cleveland Cliffs)、汽车制造商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和惠而浦(Whirlpool)公司的制造业岗位裁员,这都是因为关税导致的投入成本上升和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最终,哪个目标会失败,比哪个目标被宣称更重要更能说明问题。
3 顾此失彼:关税战将摧毁美国最后的出路?
(一)大阳谋的尴尬:重塑制造业难上加难
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要推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复兴,这被外界视为其发动关税战的一大阳谋。
事实上,过去数十年美国经济结构历经深刻变迁,从制造业为主导逐步转型为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转变使得制造业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回溯往昔,二战后的美国,制造业曾是经济的中流砥柱。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制造业岗位堪称优质工作的代表,为全国各地数百万民众提供了稳定且待遇良好的就业机会,支撑起美国经济的繁荣大厦。彼时,美国制造的产品畅销全球,汽车、钢铁、机械等产业引领世界潮流,铸就了美国强大工业国的地位。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涌起与技术革新的迅猛推进,美国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逐渐走向衰落。企业为寻求更低的生产成本,纷纷将生产环节向海外转移。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对美国制造业企业构成巨大诱惑,大量工厂迁至海外,众多制造业岗位随之流失。例如,曾经辉煌一时的底特律汽车产业,随着部分车企将生产线外移,城市失业率大幅攀升,经济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经济结构持续调整,服务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服务业涵盖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广泛领域,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如今已占据美国经济总量的大部分份额。大多数美国人也转而投身于各类服务行业,如金融从业者为经济运转调配资金,科技服务人员推动信息技术发展,文化娱乐产业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同时创造大量价值,医疗保健行业保障民众健康。相比之下,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日益萎缩,其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质量均大不如前。
美国知名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分析称,当下,多数制造业工作岗位薪资待遇已无法与昔日相提并论。由于行业竞争加剧、成本压缩等因素,制造业工作的薪资增长缓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下滑趋势,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并且,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巨变,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大量应用于生产流程。许多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被机器取代,进一步减少了对人工的需求。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自动化生产线能够高效完成零部件组装等工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人力成本,但也导致大量一线工人失业。
即便美国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诸多现实难题也使得这一举措成效不佳。一方面,美国本土劳动力成本高昂,远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制造业企业回迁后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经过长期产业转移,美国制造业相关的产业链配套不再完善,许多零部件需要从海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面临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此外,美国年轻一代对制造业岗位的兴趣愈发淡薄,他们更倾向于从事环境舒适、发展前景广阔的服务业工作,这也导致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愈发严重。
以iPhone为例,其生产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链协作。若将iPhone生产完全回迁美国,不仅面临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的问题,还需重建庞大且复杂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实现,其零售价也将从大约600或700美元跃升至2000多美元,消费者难以承受。再如福特汽车,其从世界各地采购零部件,构建了全球化的生产网络。若将生产和零部件制造全部转移回美国,汽车成本即便不会增加数万美元,也会增加数千美元,这无疑会严重影响其市场销量与企业利润。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吸引力已今非昔比。尽管美国在一些高端制造业领域仍具备一定技术优势,但从整体经济格局和就业市场来看,制造业已难以重现昔日辉煌,无法像过去那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大量优质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其在贸易领域以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逐渐被服务业所取代。
(二)小聪明的反噬:抡起大棒砸自己的锅
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的另一个计算,是用关税来增收,以压减债务规模、重振美国经济。
然而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发现,4月2日实施的关税,连同特朗普政府此前推出的其他关税(对从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的钢铁、铝和汽车征收的关税),将使美国GDP总值下降1%,按2024年的GDP水平计算,这相当于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产出损失。物价将上涨9.5%,而名义工资将增长8.6%。换句话说,实际工资将会下降。实际上,这项政策在宣称要重振经济的同时,却使整体经济萎缩,带来了通货膨胀,并减少了家庭收入。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关税是消费税的一部分,和所有这类税收一样,它具有累退性。低收入家庭在进口商品和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更大,这意味着他们将承担不成比例的成本份额。与此同时,预计通过关税增加的收入将用于为减税政策提供资金,而减税政策将按比例使高收入者受益。结果是,这项政策将财政负担向下转移到低收入阶层,把成本负担转嫁给工薪家庭,却让高收入阶层获利。
在国内层面,美国农业州与制造业的反制冲击显著,大豆、猪肉等出口遭遇欧盟、中国的关税壁垒,损失超200亿美元。国会共和党人罕见发声,要求政府豁免国内无法替代的原材料进口(如药品活性成分、稀土加工品),但特朗普政府以“保护本土产业”为由拒绝,加剧“关税政策捍卫者”与“产业利益代表”的党内分歧。
(三)关税战将摧毁美国最后的出路?
任何真正想要增进全球公众福祉的架构,都必须建立在长期贸易平衡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一直都认为平衡是贸易的基础。事实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提出了类似的架构,该会议确立了二战后的贸易秩序。当下,美国的出口不仅能减少贸易逆差,还能带来高薪工作和更多创新成果。而一场由关税引发的贸易战将会阻碍出口的增长。
特朗普即将发动的关税攻势旨在通过削减进口来减少贸易逆差。然而,在政府的种种威胁和辩解声中,贸易等式的另一边却被遗忘了。更多的出口不仅能减少贸易逆差,还能通过提供高薪工作和推动更多创新,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益。然而,在全球供应链的大背景下,增加出口也意味着要增加进口。全面的关税上调同样会抑制美国本土出口商的发展。
美国并非贸易大国。其经济总量中仅有四分之一来自国际贸易,这一比例远远落后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这些国家贸易额平均占经济总产出的近三分之二。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近年来贸易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一直在下降。
尽管如此,美国每年仍向全球出售价值约3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支撑着美国国内约100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是主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每年销售近700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谷物、大豆、肉类等产品。此外,美国每年还向海外出售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高端服务,包括软件、广告、电影,以及搭载数千万全球旅客的航空运输服务。
国际销售为美国企业和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机遇。虽然美国近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高收入国家,甚至许多新兴经济体,但美国的消费群体仅占全球人口的4%。未来新增的10亿中产阶级将主要生活在其他地区,其中大部分在亚洲。无论是种植粮食、制造飞机还是开发网络游戏,仅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都十分有限。
此外,出口导向型工作,尤其是制造业中的此类岗位,往往薪资更高。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出口行业的工人比面向国内市场的同行收入高出16%。而且,出口导向型企业通常比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尽管出口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美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却不断下降:2023年其国际销售额占比不到9%,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12%。国内成本和贸易壁垒是部分原因。例如,虽然美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与中国、越南和墨西哥等工业竞争对手相比,其能源价格仍然较高。即便考虑到美国工人较高的生产效率,美国的工资水平仍高于许多竞争对手,美国的企业税率也是如此。对于包括采矿、炼油和化工制造在内的许多行业而言,监管和其他障碍增加了企业设立和运营的难度。
图3:美国历年来全球出口百分比(图源:CFR)
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出口商得到的政府支持也很少。政府贷款和融资往往难以获得。其他形式的公共支持分散在十几个机构中,这种局面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难从中受益。
美国退出贸易协定也使本国出口商越来越处于劣势。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签署了大量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太平洋更紧密经济关系协定升级版》《澳大利亚–英国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欧盟与印度、南美洲和墨西哥之间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这些协定的生效,协定成员国之间的出口产品相对美国等非协定成员国的产品将变得更加便宜。
与此同时,无论公平与否,竞争正在削弱美国在曾经利润丰厚的市场上的销售额。墨西哥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每年购买约370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在过去20年里,美国制造商在鞋类、服装、运动器材、手机、电子产品、电缆、发动机、汽车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流失。
为了保持竞争力,美国电子零部件、机械、汽车、制药等行业的出口商需要从国外获取价格合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其产品所需的每一个零件、部件或原材料。钢铁和铝价格上涨已经导致美国制造的发动机、飞机和家用电器的成本可能高于日本、中国和德国的同类产品。特朗普“解放日”计划中更广泛的关税措施,将导致更多美国本土行业失去竞争力。
更糟糕的是,关税往往会引发报复性关税,这将进一步压缩美国出口商的市场空间。中国已对美国的能源、汽车、拖拉机和许多农产品加征关税。欧洲威胁要在4月中旬对美国的钢铁、铝、威士忌、摩托车等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和墨西哥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暂未采取行动,但如果延迟实施的关税生效,它们也将对美国商品征税。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分析报告称,美国拥有强大的商业优势。其可靠的法律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资源、充足的资金以及繁荣的消费市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投资者。事实上,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受益者。
但关税对这些资金流入构成了威胁。的确,一些公司为了获取当下的市场准入机会会在美国投资。但它们将无法把美国的业务作为面向全球消费者盈利的基础,也难以进入增长最快的商业市场。美国企业向其他国家制造商提供原材料、资本货物和中间投入的可能性将降低。美国制造商将被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而美国国内的消费者和劳动者只能依靠规模小得多的经济“蛋糕”维持生计。
*本文基于以下内容重新创作编写而成,文中小标题为编写者自拟。
[1] Barath Harithas, Kyle Meng, Evan Brown, and Catharine Mouradian, “Liberation Day” Tariffs Explained, April 3, 2025.
[2] Roger W. Ferguson Jr., The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rump’s Economic Policies, February 24, 2025.
[3] Gabrielle Sierra, Molly McAnany and Markus Zakaria, We’ve Been Looking at Trade All Wrong (Podcast), March 19 2025.
[4] Shannon K. O'Neil, Tariffs Will Destroy the Best Cure for the Trade Deficit, March 31, 2025.
[5] Peter Tabor et al., President Trump Announces 10 Percent Global Tariff, 11 Percent to 50 Percent Reciprocal Tariffs, April 3 2025.
[6] Robert E. Lighthizer, Want Free Trade? May I Introduce You to the Tariff, Feb 6, 2025.
[7] Mei Mei Chu, Ethan Wang, Shi Bu and Xiuhao Chen, China strikes back at Trump with own tariffs, export curbs, April 4, 2025.
保罗·肯尼迪大胆预测2050格局: 中美之外的第三极, 竟然是它?
巴拿马格陵兰之后: 美国第三个明抢目标, 咬住中国西线?
特朗普猛对全世界加税, 有人预告了这场恶战的最大结局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