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推演:三种结局,一场重塑全球秩序的经济博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16:48 2

摘要:2025年4月9日凌晨0时1分,美国对华104%的复合关税正式生效,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以“对等报复”为名的经济对抗,已从贸易领域蔓延至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乃至文明话语权之争。美国副总统万斯对中国的“乡巴佬”侮辱性言论与中国“奉陪到底”的强硬表

2025年4月9日凌晨0时1分,美国对华104%的复合关税正式生效,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这场以“对等报复”为名的经济对抗,已从贸易领域蔓延至地缘政治、全球供应链乃至文明话语权之争。美国副总统万斯对中国的“乡巴佬”侮辱性言论与中国“奉陪到底”的强硬表态,折射出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场博弈不仅关乎两国经济得失,更成为重塑21世纪全球秩序的分水岭。

美国此次对华关税采取的是“复合叠加”模式,既有特朗普任期内的20%基础关税,又叠加了34%的对等报复性关税与50%的再反击关税。这种设计具有双重目的:

一是经济施压,即针对中国对美出口占比降至GDP的1.3%的现实,美方试图通过超高关税彻底阻断中国制造业对美渗透。实际上只要我们不把目光局限在本次关税战,就可以知道,实际上,美国此前已采取了很多手段限制中国一些全球领先的企业在美国正常做生意。比如华为的5G通讯设备和手机、大疆的无人机、宁德时代的电池和比亚迪的新能源车等,都是某个领域的领导品牌,但全部被美国以种种手段挡在美国市场之外。而美国同类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基本都很正常,比如高通、苹果和特斯拉。然而,就是这样,美国还经常说美国公司在中国被区别对待。由此也可见美国是如何双标的。

二是政治威慑,白宫发言人莱维特强调“中国应先联系美国谈判”,实则是将关税作为迫使中国在核心技术(如半导体、AI)和购买美债等领域让步的筹码。

美国某些人公然宣称要剥夺中国的发展权。前总统奥巴马公然宣称“如果十四亿中国人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那地球是承受不了的(大致如此)”。

试想,如果所谓的“美国精英”就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中国和他们又有什么谈判的必要呢?真要去谈的话,他们又会开出什么样的条件?

这种“极限施压”策略背后,是美方对自身经济韧性的误判。美国中小企业已面临433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压力,而中国凭借稀土(全球供应占比70%)与锂电池产业链优势,正构建反制网络。

中美此轮关税战的结果,有很大概率会真正完成产业链脱钩。中美双方其实都不存在谁离不开谁的问题。我们既不要高估美国老百姓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要低估我们自己的市场的潜力。

网上很有一些人,说中国十四亿人的消费能力不如美国三亿多人,还拿出所谓的数据说话。其实,真拿数据说话,那也是中国市场大于美国市场。

2024 年中国和美国的消费额相关数据如下: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487895 亿元,按美元计价约为 68508.4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美元计价增速)。其中,核心消费品零售额 61443.52 亿美元,同比增长 2.7%;汽车零售额 7064.91 亿美元,同比下降 0.1%。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 60684.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1%;餐饮收入 7823.72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核心商品零售额 53619.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4%。若按世界银行最新一轮的购买力平价转换因子计算,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折合 137551.45 亿国际元。

美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85444.3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其中,核心消费品零售额 69213.4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汽车零售额 16230.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2.5%。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 74000.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餐饮收入 11443.65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核心商品零售额 57769.7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8%。

从数据对比来看,按美元计价,2024 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美国的 80.1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美国的 160.98%。

某些人只拿美元计价数字说话,这明显就是扯淡了。只要你看正规的经济学教科书,比如曼昆的,在比较GDP时,一般都是换算成购买力平价数字来计算的。你不换算才是不符合真相的。比如汽车消费,2024 年中国汽车销量为 3143.6 万辆,美国汽车销量为 1633.02 万辆。中国的销量几乎是美国的2倍;但要是算销售额的话,中国汽车零售额 7064.91 亿美元,美国汽车零售额 16230.93 亿美元,变成了美国是中国的2倍还多。你能说美国的汽车消费能力是中国的2倍吗?

另外,你还要考虑在美国人的消费中,花在租房、交通、通讯、医疗保险和律师费等上面的数字是远超中国的。比如中国的公共交通很发达,你花600左右坐高铁能从北京到上海(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高铁线路全长 1318 公里;自驾距离1300公里左右);而在美国,你花86 美元,坐Lake Shore Limited的火车,可以从纽约到芝加哥(地面自驾距离:约 1268 - 1281 公里(788 - 796 英里)),但这是普通火车,时长要 19 小时。

所以,中国实际的市场起码是美国的1.5倍-2倍;美国要和我们脱钩,我们有什么好怕的呢?

中美两国如果真的产业链脱钩,最痛苦的应该是第三国。比如,作为中美贸易“中间走廊”的韩国,其遭遇极具代表性:

供应链断裂风险:韩国对华出口的中间材料(如半导体零部件)占出口总额的83%,中国对美成品出口每减少10%,韩国对华出口将同步下降6.2%。

金融市场震荡:韩元汇率跌至16年新低(1480韩元/美元),摩根大通将韩国GDP预期下调至0.7%,凸显“出口依赖型经济”的脆弱性。

全球层面,19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幽灵重现:若美国将关税扩大至60%以上,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量暴跌60%,新兴市场债务危机连锁爆发。

2025年4月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公然使用“中国乡巴佬”(Chinese Peasants)一词,声称“美国向中国乡巴佬借钱,购买他们制造的东西”。这一表述引发国际舆论哗然:

英语中“peasant”特指“未受教育的农业底层群体”,暗含阶级歧视与殖民时代对非西方文明的贬低。相比中性词“farmer”,该词刻意凸显对中国社会地位的贬损。万斯将中国塑造成“依赖美国债务生存的低端制造国”,既否定中国产业升级成就(如高铁、新能源车、量子计算全球领先),又试图将美国经济失衡归咎于中国。

这种将经济竞争污名化为文明等级论的操作,暴露出美式霸权逻辑的深层次焦虑。

对于万斯这样的言论,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中国人都不可能忍。当年我们的先辈在那么贫弱的情况下都能在朝鲜战场上教训美国人;我们今天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国,按购买力平价也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忍呢?今天再怎么和美国脱钩,后果无非是多一点失业人口,但政府肯定不会让我们忍饥挨饿的,我们怕什么呢?

对此,《环球时报》就直指美方“愚不可及”,并通过“美国网友震惊论”瓦解其道德正当性。

中方已将关税战定性为“单边主义vs多边秩序”,美国是在霸凌全世界,而我们是在捍卫自由贸易,我们是正义的。哪怕世界上很多国家选择跪下,但世界各国人民是会支持我们的。

特朗普的“双轨战略”正在撕裂世界经济:

其盟友也面临分化,如日本通过优先谈判获得关税豁免,日经指数单日反弹6.03%,而欧盟钢铝关税阵营逐渐成形,WTO机制濒临失效。

中国则在加速推进“中国-东盟”供应链(对东盟出口增长12%),中欧班列运力暴涨300%,墨西哥成为宁德时代等中企的“近岸制造”跳板。

这种“区域割裂”若持续,可能导致全球GDP增速降至2.5%-3%,形成以技术标准(如芯片制程、5G协议)为壁垒的平行体系。

长期对抗(概率60%):

中美在农产品与半导体设备领域达成有限妥协,但科技封锁持续。全球形成“美墨加”“中国-东盟”“欧盟本土”三大供应链圈,美元霸权松动(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升至7.5%)。

从特朗普和美国官员对中国的频繁放话,我们就知道美国还是期望和中国展开谈判的。诚然,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要确实不是刚需,但他们对中国市场和购买美债等的需要才是刚需。美国为什么对越南都祭出零关税了,还是不满意?因为越南虽然能生产廉价商品,但它买不了多少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也买不了多少美债。更何况,中美完全脱钩,那中国也会放弃美元另搞人民币结算,这对美元霸权也是不利的。

中美的顺差虽然大,但中国的购买力也大;如果中美完全脱钩,美国还是要找其他国家买廉价商品,但其他国家却买不了多少美债和美国农产品及能源,这样逆差会更大。

系统性危机(概率30%):

美国债务占GDP比重突破130%,滞胀压力引爆美股崩盘,中俄能源本币结算扩大,多极秩序加速形成。

如果中美达不成妥协,美国最终将关税扩大至60%以上,可能重演1930年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灾难性后果,全球贸易量暴跌60%,新兴市场债务危机爆发。这其实也代表美元霸权的可能瓦解,中国会抛掉大部分美债,并对外强推人民币结算,最终跨境支付份额升至7.5%左右不难,中俄、中沙能源贸易本币结算也会扩大,到时美国国债信用肯定会受质疑。

同时,地缘风险也会升级。台海紧张局势加剧,解放军绕台演训趋近“战备化”,这是轻的;全面军事冲突概率应该不低于50%。毕竟,我们不担心制裁了,还不抓紧时间拿下台湾省,那就是傻瓜了。

届时欧盟可能加入钢铝关税阵营,WTO机制失效,半导体、汽车等长产业链面临“断链”危机。

多边破局(概率10%):

金砖机制扩容至沙特、阿根廷,WTO改革推进数字贸易规则,中美在气候变化领域重启合作。

这是理想状态,但可能性很小,就不多说了。

中美博弈的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秩序的结构性碰撞。中国凭借“双循环”体系与稀土战略资源的“不对称优势”,正以时间换空间;而美国若沉迷于“关税万能论”,恐重蹈大萧条覆辙。正如日本前外务省事务次官薮中三十二警示:1930年代的保护主义曾将世界拖入战争深渊,今日的决策者亟需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真正的“解放日”,不属于任何国家的霸权,而是人类共同市场的重建。

来源:卡夫卡科技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