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的国内车企销量数据显示,上汽集团以38.57万辆的单月销量(环比增长30.8%)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辆,重返行业第一。其中,上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12.57万辆,同比增长48.22%,自主品牌一季度销量占比提升至63.6%。
2025年3月的国内车企销量数据显示,上汽集团以38.57万辆的单月销量(环比增长30.8%)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辆,重返行业第一。其中,上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12.57万辆,同比增长48.22%,自主品牌一季度销量占比提升至63.6%。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上汽重回王者之位。上汽业绩逆袭的秘密之一,就是“学习华为好榜样”。华为IPD管理培训是近年企业管理培训最热门的项目。新造车中率先盈利的理想汽车,从2021年开始引入华为IPD流程,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多次分享学习华为管理方法的心得体会。
如今,学习华为的商业大军中多了一位重磅选手——上汽。今年2月,上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全新的新能源智能汽车。
在双方紧锣密鼓研发第一款产品的同时,上汽选派一批最好的、最年轻的干部送到华为项目中“深造”。上汽集团领导特意叮嘱带队的团长:放下架子,好好跟人家学习。
这背后,是上汽集团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战略调整与机构调整。
跟着华为学什么 一流科技企业的爆款打造能力
20多年前,国内企业热衷于学习IBM等国际大公司;如今,国内则热衷于学习华为,学习其狼性文化与管理方法。理想等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学习华为这样遥遥领先的大公司很好理解,作为多年的国内车企龙头,上汽与大众、通用等国际企业合作多年,早已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又为何要跟华为学习?
华为管理方法论中,有两个最引以为傲的流程:集成产品开发流程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和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流程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 Sales)。IPD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跨部门协同的高效产品开发流程,后者是互联网时代打造销量爆款的营销模式,同样具备快速响应、跨部门协同等优点。
多年合资合作的文化,让上汽丧失了两个最基本的能力,一个是对消费者的判断,另一个是产品定义。
传统汽车开发模式下,研发、营销与销售等团队各自为战:产品立项时,营销与销售等后端环节介入不足。营销仅聚焦产品规划,开发团队则像包工头,要什么给什么,关心的只是项目能否按期交付。
上汽学习华为的IPD与IPMS流程,旨在让产品规划、工程研发和营销等上下游团队紧密协作,实现“握手”与“互锁”。前期开发产品时,要反复思考产品的受众群体,明确产品的独特销售主张(USP)。获取这一信息,不能仅依靠案头研究,必须开展真实的客户访谈,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开发出契合市场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营销环节保证USP有效触达用户,使用户心智与产品体验紧密结合。同时,有效助力销售环节,不仅提升销售效能,还要优化服务能力,借助销售漏斗模型,精准触达目标客户,提高销售转化率。
自去年8月起,上汽调整研发体系,2022年成立的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成为技术大中台,研发统一决策,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今年2月,上汽组建“大乘用车板块”,一次性公布63名中高层干部的任免通知,对集团干部进行“大换血”。
目前,上汽大乘用车板块搭建了全新的流程体系,重塑标准化的管理运营体系。从产品定义到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海外销售,上汽集团自主业务全面一条龙。
“带资进组”不蹭流量 与华为合作深度与广度空前
从抛出“灵魂论”拒绝合作到如今积极向华为拜师学习,不难看出汽车行业多年的“老大哥”上汽集团转型求变的决心和力度空前。与上汽牵手前,华为已经与赛力斯、北汽新能源、奇瑞汽车、江淮汽车打造了四界。上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第五界,有何不同?
虽然合作双方对合作细节披露不多,但目前能确定上汽与华为的合作,合作深度与广度空前。“上汽是带着嫁妆的,上汽有体系能力,有整车经验,也有成本控制能力。这个项目,是上汽和华为基于各自能力的共创。”
对于10多年前就布局智能车领域,立志成为“智能车时代的博世”的华为来说,其过去多年重金投入开发的智能化技术,如今已经到了要量产、要创收的阶段。
选择与上汽合作,借助上汽成熟的制造体系、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华为智能车解决方案能够快速实现规模化上车,拿下中国汽车市场最核心、最主力的细分市场。
上汽在新能源领域,也并非单方面依赖华为技术赋能,简单将华为“智能全家桶”上车,而是有一套自己的东西。
2021年,上汽创新地提出支持打造科技生命体的“七大技术底座”,包括:“星云”纯电专属系统化平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等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蓝芯”混合动力系统、“绿芯”电驱系统、平台化魔方电池系统、“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全栈 3.0 智能车解决方案等四大关键系统技术底座。
2024年起,上汽集团七大技术底座进入2.0时代,全面赋能上汽旗下自主品牌的全新车型。以全栈 3.0 智能车解决方案为例,这套解决方案能让车辆控制器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数据带宽提升5 倍、线束长度减少 30%、OTA下载和安装时间均可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
此外,拥有70年造车底蕴、40年合资合作经验的上汽集团,具备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拥有华域、延锋、联合电子等国内最强的零部件龙头企业;智能化领域,上汽积极投资地平线、Momenta等智驾领域明星科技公司并成为其大股东;动力电池领域,上汽投资的上汽清陶,已率先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装车,抢占下一代电池的技术高地。
两大“顶流”跨界合作 开启合资2.0时代
对于与华为的合作,上汽定义为“第二次合资状态”:“同行合作是借鉴,跨行业的合作是革命。他们那批IoT(物联网)企业的人,已经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了,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华为经历几次生死,他们这种东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定义,将如今上汽与华为的合作,拉升到40年前上汽与大众合作同等的战略高度。
事实上,这样的判断正是上汽集团管理层战略眼光的精准体现。从40年前率先成立首家轿车合资车企,到1997年上汽通用率先建立首家合资车企技术中心,再到2004年收购英国罗孚核心技术资产助力自主研发2006年推出自主品牌荣威,上汽过去几十年中每一项重大战略部署,都踩准了时代发展与产业跃迁的节拍。
对内大刀阔斧改革、对外与华为合作,就是上汽新一轮战略的两大抓手。上汽与华为合作,不是简单的要技术要方案,更不是贴牌卖新车。而是通过全流程体系的深入学习与有机对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协同。这种协同,将激发跨界创新的巨大势能。
在AI技术重构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传统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困难很大,唯有通过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才能在全球产业变革中保持竞争优势。
2020-2021年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接受媒体采访时,非常担心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的先发优势,很快会被抹平。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中国在智能网联上有较强的优势,但这个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为、BAT,在众多的科技型创新企业身上,因此跨界合作是成败的关键。在传统汽车的赛道,我们不是欧美日的对手,如今赛道换为智能网联汽车,我们是否又将因为合作不顺畅而失去历史的机遇?
现如今,曾经缔造两大合资车企标杆、引领中国汽车行业多年的上汽集团躬身入局,积极牵手全球公认的科技巨头华为,通过跨界合作、跨界创新构筑新时代的竞争护城河。从向大众学习到向华为学习,上汽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与世界一流合作伙伴“美美与共”。
来源:大众侃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