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平兴国(公元977年)该书编成,这就是著名的《太平总类》。在这本书的《火部·卷三》中也引用《史记》:记录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而北宋时,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命李昉、李穆、徐铉等大臣编纂了一本类书。
太平兴国(公元977年)该书编成,这就是著名的《太平总类》。在这本书的《火部·卷三》中也引用《史记》:记录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
所以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不但杀过人鱼,而且还是大量捕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人鱼膏,让他的陵墓中的烛火长明。
令人遗憾的是,《史记》并未说明人鱼到底是一个什么物种,它也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所以后世只能从典籍模糊的记载中去推测它的形象了。
南宋学者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里,引用的东晋学者徐广的解释是:“人鱼似站,四脚。”
关于人鱼到底是什么,有一种说法比较流行,人鱼就是南海的鲛人。
之所以会有此一说,是因为古代各种记录鲛人的典籍中都提到,鲛人的体脂易燃,是世上最好的灯油。而关于鲛人最早的记录,出自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鲛人的眼泪就是珍珠,这显然是商人为了高价卖珍珠而故意散播的传说。
关于鲛人最夸张的记录,出自李昉、李穆、徐铉等人于《太平总类》同时编纂的《太平广记》: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如果按照《太平广记》的说法,这个鲛人已经不是什么别的动物了,就是能在海里生活的人了。无独有偶的是,在西方的传说中也有美人鱼的传说,只不过与中国的鲛人是四足动物不同,它们是人身鱼尾。
很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鲛人会织布,鲛人织的布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鲛绡:南海出鲛绡纱,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述异记》)。
古人认为鲛绡很神奇,因为把它浸泡在水中不会湿。结合鲛人这种生物体脂多的特点,这个所谓鲛人织的布,应该是南方的奸猾商人用鲛人的体脂浸泡普通的布匹制成油布,然后拉到中原以是鲛人织的布为噱头售卖牟取暴利。
码字的推测可能就是因为销售珍珠、鲛绡所带来的暴利,使得南方商人们竭力隐藏了鲛人的真实样貌,故意散布鲛人的传闻。在那个相信鬼神的时代里,这些被散播开来的谎言,导致古籍作者误以为鲛人与我们普通人类的外形一样,留下了这些神奇的记录。
鲛人算是古代商业推销的一个成功范例。
现代一般认为古籍中的美人鱼就是儒艮,这是一种生活在近海河口以海草为食的水生哺乳动物,又名海牛。如今在中国的南方沿海已经很难见到儒艮了,它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比熊猫的层级还高。
儒艮油又称海牛油,是一种名贵药材,主治温肺散寒、健脾益气。治肺疝。治脾虚化源不足、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无力、大便溏薄。当年儒艮在海边还多的时候,它的体脂想必也被拿来当燃料和制鲛绡了。
其实有一个关于始皇陵照明使用的人鱼膏的说法更靠谱些,《太平总类·火部·卷三》中所引用汉辛氏撰的《三秦记》记录:始皇墓中,燃鲸鱼膏为灯。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一直用鲸鱼、海豹的脂肪作为燃料,而古代捕鲸捕海豹,鲸脂和海豹脂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收入,鲸脂、海豹脂主要也是作为燃料使用的。由于鲸脂、海豹脂燃烧后无烟无臭(这点儒艮油也是一样的),所以在古代是一种非常高档的燃料,一般都是皇家使用。
根据记录,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雷州府进贡给皇家的鲸油便高达3184市斤28市两4市钱。
所以秦始皇用来点灯的人鱼膏,最有可能的来源是鲸鱼、海豹、儒艮这三种动物。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来源:笑香风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