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本系列发布会中将邀请市相关部门盘点全市“十四五
▲9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余俊生主持。本系列发布会中将邀请市相关部门盘点全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更加直观感受规划落地见效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本场的主题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记者提问
记者:我们注意到北京的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机器人运动会备受世界瞩目,让人感觉科技感、未来感十足。我们想了解,这几年北京在提升科技硬核实力,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突出成效?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
北京作为一座创新之城,我们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不断探索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始终走在前头。在这里,我想可以用“4个更加”来向大家介绍一些进展。
第一是基础策源力更加雄厚。在京4家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完成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主体基本完成布局,与在京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深度联动,营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生态。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新增4个大设施集中建成投用,为物质、能源、空间、生命等领域突破提供极限研究条件,已面向全球累计开放机时超143万小时。
第二是经济支撑力更加突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刚才提到的机器人,跑马拉松、开运动会的背后是全身协调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复杂任务规划与自主执行等核心技术的突破,面向的是在工厂、医院、商超、家庭等多种场景的广泛应用,现在,北京由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构成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15%。
第三是技术竞争力更加强劲。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近年来,在京各类创新主体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有力增强我国产业韧性,比如,国内首个覆盖三大B细胞淋巴瘤的BTK抑制剂获批;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是国内幅面最大、像元数最多、测绘精度最高的航空相机;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类似的“全球首创”“全国首个”还有很多。
第四是创新引领力更加充沛。刚才提到的人工智能,全国第一个大模型就是由北京的智源研究院推出的,现在,豆包、智谱、Kimi、文心等四个基座模型和生数、面壁等一大批垂类模型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梯队,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约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在脑机领域,“北脑一号”“北脑二号”,在半侵入式、侵入式两条技术路线都已达到全球先进水平。本市还建成了国际首个通信与AI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率先完成3GPP全球首个6G标准立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在特定计算任务上相比经典计算可实现万倍级的加速,目前正在金融、生物医药及AI等领域应用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不懈,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记者:我们注意到北京近年来推动实施了不少改革试点,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效?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
进入“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深入落实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持续完善市场、提升效率、激活主体、优化环境。
一是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有力。坚持畅通循环、做大增量。实施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注重服务企业内涵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产业链构建为导向,形成招商引资新模式,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展。开展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促进各方面政策形成组合效应,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全面清理市场准入壁垒,坚持“非禁即入”,创新新兴产业监管模式,发布了全国首例人工智能领域监管沙盒。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指引,优化信用监管,为5.1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信用修复。
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深化。前个星期北京获批开展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围绕要素高效配置开展全链条的改革,是北京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聚力技术要素激发创新势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已经推向全国。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扎实推进科创金融改革,北交所设立四周年,总市值突破了9000亿元,新设8支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开展国家数据要素综合改革,构建起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保护全链条,发布首个场景化、字段级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层面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支持北京绿交所建成全国统一的CCER交易中心,服务更多企业向“绿”而行。
三是经营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收官,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营收、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两新”,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批项目,为民间资本参与拓宽路径。“十四五”期间全市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达1030个,总投资超1.3万亿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2024年全市部署的超六成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都有民营企业身影。全链条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出海,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额由2020年的2251亿元增至2024年的4353亿元,增长93.4%,占地区外贸总额增至12.1%,两项指标均创新高。
四是以“北京服务”做优营商环境。升级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小切口”改革。突出力度,打造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113件服务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12345企业热线、企业“服务包”、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共同解决企业诉求近百万个。突出速度,推动“京通”实现1453项市级服务“掌上办”、“京策”实现579项政策“及时兑”。突出温度,全面执行“扫码检查”,非现场检查覆盖率达67.9%。突出开放度,率先设立外宾支付服务示范区,推出全球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五大卡”拍卡过闸服务,率先支持外国护照“刷脸”认证,让外籍人士工作生活更便利。
改革永无止境,我们将始终把市场和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