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后台总有粉丝问我:"主播,我家房子挂牌三个月没卖掉,挂牌价一降再降,可打开股票账户一看,最近居然赚了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 为什么楼市跌的时候股市在涨?这背后藏着咱们老百姓财富的秘密。
最近后台总有粉丝问我:"主播,我家房子挂牌三个月没卖掉,挂牌价一降再降,可打开股票账户一看,最近居然赚了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 为什么楼市跌的时候股市在涨?这背后藏着咱们老百姓财富的秘密。
先给大家看组真实数据。今年 8 月,全国十大城市二手房价格全在跌,武汉同比跌了 9.67%,南京跌了 9.5%,咱们广州黄埔区的二手房,一个月就跌了 1.1%。什么概念?一套 100 万的房子,三个月就蒸发掉小 10 万,这可是普通家庭一年的积蓄。但另一边,股市却热得发烫,8 月以来 A 股大盘涨了 8%,小盘股更猛涨了 10%,每天成交金额突破 2 万亿,创了历史新高。这种 "东边不亮西边亮" 的情况,像极了 2015 年股灾之后,2016 到 2018 年房价翻倍的行情,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跷跷板效应?咱们得从三个层面来看。首先是政策的指挥棒在转向。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 "国民经济的支柱",现在政策明确说了要 "止跌回稳",但更重要的是把资本市场定位成 "科技强国" 的载体。2024 年以来 IPO 融资规模降了 81%,就是要让股市从 "圈钱市" 变成 "投资市",这态度很明显了。
其次是老百姓的钱袋子在搬家。大家发现没有?银行存款利率快降到 1% 以下了,房子回报率也从每年 10% 跌到 3% 都不到。160 多万亿的居民储蓄总不能躺平贬值吧?所以今年新增了 480 万个股票账户,资金就像流水一样,从楼市这个蓄水池流到了股市。有个粉丝跟我说,他把准备换房的钱买了科技基金,半年收益比房子一年跌的还多,这就是现实选择。
最根本的是经济模式在转型。过去地方政府靠卖地赚钱,土地出让金占比高达 50%,现在降到 30% 都不到了。咱们不能再靠盖房子拉动经济了,得靠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硬科技。现在 A 股里硬科技企业占比 40%,总市值突破百万亿,这就是新的财富发动机。
这种转变对咱们普通人影响可太大了。先说坏消息:楼市下跌让很多家庭感觉财富缩水。有个武汉的粉丝给我算过账,他 2021 年买的房子,现在挂牌价比当时买入价还低 15%,想卖都卖不掉,每月还得还房贷,压力山大。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全国 70 个大中城市里,68 个城市的二手房价格都在跌,大家心里能不慌吗?
但好消息是股市上涨确实起到了缓冲作用。今年科技板块贡献了 A 股 60% 的涨幅,很多买了基金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更重要的是,这种 "此消彼长" 避免了两个市场同时暴跌的噩梦。想想看,如果房子在跌,股票也在跌,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少,那日子真没法过了。反过来,如果两个市场都暴涨,大家都去炒房炒股,谁还踏实上班干活?
不过我得说句实在话,这种跷跷板平衡其实很脆弱。首先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股市上涨的红利。A 股散户占比还超 60%,追涨杀跌是常态,很多人可能高点进去反而被套。其次,咱们家庭资产里房产占比还高达 50%,房子跌了想快速变现很难,不像股票能随时卖。最后,不是所有城市都能靠股市弥补损失,武汉、南京这些房价跌得狠的地方,老百姓的痛感明显更强。
我个人觉得,这种财富转移背后,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过去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股权经济。但这个过程中,最受伤的往往是普通老百姓:买了房的怕跌,没买房的怕涨,炒股的怕套牢,不炒股的怕错过。这种焦虑感,我每天在后台都能感受到。
其实政策制定者也在走钢丝。既要防止楼市崩盘引发系统性风险,又要培育股市成为新的财富蓄水池;既要让资金从房地产平稳退出,又要避免股市过度投机。这就像玩跷跷板,得找到精准的平衡点。从目前来看,8 月国务院会议明确 "止跌回稳" 的目标,深圳、北京相继出台楼市新政,同时股市保持活跃,这种调控思路是清晰的。
最后我想说,不管是楼市还是股市,说到底都是咱们老百姓财富的载体。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但这不代表财富增长的机会消失了。只是这个机会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变成了更专业、更复杂的资本市场。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追热点,而是搞懂这背后的逻辑:经济在转型,财富的玩法也在变。
记住,房子不会一直涨,股票也不会一直跌。看懂这轮跷跷板行情,不仅能理解现在的经济形势,更能看清未来财富的走向。咱们普通人改变不了市场,但可以改变认知,这才是应对变化的底气。你们觉得自己身边有这种财富转移的情况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来源:房价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