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3万公里!这场分享会见证石大人的担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20:15 1

摘要:当“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遇上青春力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14日,石河子大学202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青春思政分享会上,石大师生们给出了生动答案。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堂行走的“精神传承课”。

当“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遇上青春力量,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14日,石河子大学2025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青春思政分享会上,石大师生们给出了生动答案。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堂行走的“精神传承课”。

2025年,我校以“奋进计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主题,组织7692名师生奔赴兵团14个师市、草湖项目区以及自治区14个地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基层,通过专业知识服务群众、以实地调研回应现实,真正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祖国边疆的广阔天地中。累计走访职工群众19982户,举办科普讲座1416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69场,组织实施社会调查1775项,全体队员总行程突破50.53万公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

今天,让我们走进部分团队代表的分享,感受这份实践魅力青春担

01经济与管理学院赴喀什地区莎车县英吾斯塘乡兰干(9)村社会服务践行团

分享人:胡孝凤 林通 谢秋月 肖瑞生 李喆 李潘

“我为何踏上这片土地?能为他们带去一丝光亮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这个暑假,石河子大学旭日演讲团的12名学生,走进了英吾斯塘乡兰干(9)村,为这里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段特别的成长之旅。而阿卜杜热合曼・阿不都萨塔尔那句“我的梦想是上石河子大学!”,让所有的困惑都有了答案。

“小小朗诵家”课上,孩子们用国家通用语言朗诵《用一粒湘米思念袁隆平爷爷》,讲到“禾下乘凉梦”时,我们说起“五谷丰登”的农耕古训;“小小科学家”课上,镜片折射出光的瞬间,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小小主持人”课上,我们教孩子们站定身姿、微笑示意,再把端午挂艾、中秋赏月的习俗写进串词……我们用一门“小小传承家——明德课堂”、五个专题、42次相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梦想种子。而这段与兰干(9)村相伴的时光,也终将成为我们与孩子们心中,最温暖、最珍贵的记忆,激励着我们继续带着热爱出发,把更多光与热,洒向需要的地方。

02生命科学学院赴第九师白杨市一六二团乡村振兴促进团

分享人:王棋

作为一名新进教师,今年夏天,我和团队来到一六二团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5天时间里,我们深入田间地头,不仅积极组织了丰富的社区活动,更以“故事话军垦”的方式传递精神力量,为当地群众带去温暖与帮助。

这段实践旅程让我明白,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连接教育与基层的“桥梁”。既要把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带到田间地头,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要将基层的实践痛点、奋斗故事带回课堂,让教育真正扎根于现实土壤,不再悬浮于书本之上。同时,通过近距离见证兵团人的奋斗姿态、基层的发展变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也化作了我内心的精神养分。这份内化的力量,不仅成为我坚守教育初心、克服工作困难的底气,更让我清晰地知道如何将红色基因、奋斗精神融入育人过程。

从学子到师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既是我角色转变的“试金石”,更是我扎根边疆教育的“初心锚点”。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实践收获,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与学生共建师生共同体,在边疆教育的沃土上坚定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篇章。

03笔墨传承戈壁志,书香浸润黔童心——石河子大学赴毕节元宝小学支教社会实践团

分享人:张晓雅

2005年夏天,石河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徐召伟,将毕业派遣证折进行囊,只身走进云贵高原的雾色,在毕节市大方县对江镇元宝村停下脚步,把“足球”第一次写进大山小学的课表。二十年间,青丝渐染霜雪,他把元宝小学的黄土场打造成“全国乡村校园足球示范校”,把一群穿胶鞋、光脚丫的姑娘带上《奇遇人生》的舞台,人们说他为山沟沟踢出了通往未来的“高速”,而他深知,那条路的名字叫“坚持”。

今年七月,我们在杨华老师带领下,循着徐师兄二十年前的足迹,辗转火车与汽车、公路与村路,把戈壁的风带到元宝小学。教孩子们用丙烯颜料画胡杨、画足球、画“从没见过的新疆”,教他们传球、停球、射门……傍晚,我们和贵州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围坐操场,他们唱《六口茶》、讲稻田蛙声,我们讲兵团第一犁、白杨挡风沙的故事,方言与普通话交织如汇流的河,让我们听见“青春”最真切的回声。

离别时,一个小女孩将方方正正的纸条塞进我手心:“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我未敢即刻作答。但我知道,二十年前,有人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天,答案传到了我们手里——同行伙伴早有约定,毕业后要循着此次支教的足迹重返元宝村。

当石河子大学的白杨再次落叶,当元宝山的云海再次翻涌,会有新的脚步声,从戈壁或高原出发——因为这条路,一旦有人走过,就永远不会中断。

04点点微光牧区暑期研学夏令营

分享人:徐晓慧

“老师你们什么时候来?”听到这声稚嫩询问,我心里一热——我们与这片草原的故事,真的要开始了。出发前一个月,团队成员穿梭在五个校区的26栋宿舍楼间筹备物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跑一栋楼、多进一间宿舍、多发一次消息,就能为孩子多筹些有用的东西。最终,我们整理了八百多公斤物资。

当印着“点点微光”的邮政专车抵达小学,我们搬卸物资时,孩子们围了上来,小小的身影穿梭帮忙,有人轻声说 “谢谢你们还来”,还有孩子仰着小脸认真说“当大学生真好,我以后也要上石河子大学,像你们一样参加‘三下乡’”。“我有一个梦想”课堂上,他们说想当医生、老师、科学家,当我们问能帮他们做什么时,有人说“希望明年还来”,有人说“想多学知识”。看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我第一次觉得普通的自己如此被需要,也懂了“点点微光”的意义。

看着巴音布鲁克九曲十八弯的美景,我知道这背后是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回顾实践,从物资捐赠到支教、技术支援,我们做的都是小事,却回应了这片土地的期待,也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社会,收获了珍贵成长。我相信,终有一天,会有草原孩子走进石大。这段经历改变了我,让我懂得了实践的意义,也懂了团队四年坚持的意义——点滴微光,终会照亮成长路。

05“兵团薪火,筑梦领航”动物科技学院赴第九师一六一团及一六六团寻访兵团故事实践团

分享人:葸悦 邓尚雅 苏海心 章天一

第一次听闻代江生老师的故事,是在采访学院科技特派员孙新文老师时——他们提起这个名字时满是尊敬,仿佛在讲述一位永恒的精神导师。

今年七月,我们来到第九师,开启寻找兵团精神的实践。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魏德友老人,聆听他五十多年如一日坚守边境线的故事,还亲眼看到了他和妻子当年用新婚红被罩缝制的第一面国旗。“有国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家”,老人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对祖国的忠诚与深沉热爱。带着这份震撼与感动,我们走进当地的牛场、羊场,希望用专业知识为这片土地做点实事。记得有天深夜十二点,一位牧民抱着生病的小牛犊急匆匆赶来求助,我们立刻和当地兽医站的老师一起展开紧急救治,直到凌晨一点半,小牛犊的情况终于稳定,我们才松了口气。躺在牧场边的草地上仰望星空时,晚风吹拂着脸颊,我们忽然读懂了代江生老师。

这场实践,就像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兵团精神的脉络。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代江生老师的精神从未远去,正被一代代人传承:孙新文老师在试验田里钻研,将废弃的棉花秸秆转化成金色的畜牧饲料;何高明老师在实验室里攻关,用益生菌研发出高效的兽用新药;齐亚银老师扎根养殖基地,用精湛的疫病防控技术为畜禽筑起健康护盾;刘涵老师驻守示范牧场,把科学养殖方案变成带领牧民增收的“金钥匙”……而我们这些动科学子,也在这场旅程中坚定了方向:要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让代江生老师的为民初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继续传递。

06农学院赴第一师一团新黄宫社区教育关爱实践团

分享人:施翔

2021年夏天的北区操场,星空下,我和几位本科生围坐漫谈,一句“我想去支教”刚出口,林学2019级的小亮就眼睛一亮:“老师,这也是我的梦想!”就这样,我们快速集结志同道合的伙伴,跨越1300公里,把第一站落在第三师五十一团十八连。迎接我们的是滚滚黄沙,更有孩子们满溢的热情。离别时,孩子们攥着我的手叮嘱:“明年一定要来,说话算话!”

2022年,我们如约而至。这一次,课程全新升级,更多融入了专业背景和体验环节。实践队员和孩子们一起抚摸树轮的纹理,共同编织多民族小朋友的可爱形象,把对美的理解画在纸盘上。2024年,实践地换到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自然创想家”系列活动上线。队员们带着孩子听风吟叶语当“自然音乐家”,摸草木形态做“自然发型师”,用画笔记录植物与光影的相遇。

2025年,第一师一团新黄宫社区成了我们的新目的地。出发前,团队早已备好活动海报与系统课程方案,构建起“科普讲座+自然体验+艺术创作”的“三维闭环”教育新模式。这次实践,我们收到了新黄宫社区写给校团委的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是四所实践高校里唯一全程坚守的队伍,即便住宿简陋,队员仍全力呈现高质量课堂。孩子们一次次热烈的拥抱,更是最真挚的肯定。

回顾五年带队路,这早已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我践行“知行合一”的真实课堂。这段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领悟,也意外收获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兵团赛区一等奖等奖项。带队“三下乡”从非坦途,筹备忙碌、突发状况、条件有限都是考验,但那些手忙脚乱的缝隙里,藏着最珍贵的成长。明年,我们又会带来怎样的精彩课程?答案,还在奔赴的路上。

07“声传兵团记忆,剧演屯垦新声”卫国戍边服务团

分享人:李乐怡 宋若西 李凌峰 刘诗语 张驰一雄 朱雪飞 颜喆

今年5月,我们组建起一支16人的队伍。作为大学首次进驻该团场的实践团队,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把这里的戍边故事挖出来、讲出去。

每天清晨,队员们揣着录音笔、扛着相机,钻进居民家、蹲在田间地头,先后采访了14位兵团人。他们当中有抗洪守土的老兵,有在戈壁办学的老教师,三代人的坚守,全是对这片土地的执着。我们深知,这些动人故事不能只躺在笔记本里。在王东教授指导下,我们将事迹创演成情景剧《马军武》,让“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马军武、“用一生播撒绿色”的王效英等兵团人的形象鲜活呈现;还把故事改编成演讲内容,结对10个孩子,手把手辅导他们讲好兵团故事。后来,我们和红柳社区共办“村晚”,将情景剧、孩子们的演讲搬上舞台。

离开时,我们收获满满:1篇调研报告、2件惠民实事、3次主题宣讲,还有一部2万余字的《戍边人 同心事》口述史集和780分钟的视频资料。我们把故事写成新闻,发布在中新网、胡杨网,把情景剧带回大学,用于新生入学教育,让更多人看见一八五团的坚守。

现在,我总问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答案愈发清晰:还要再去一八五团,继续当兵团故事的传声筒,让更多人看见这片土地流淌的兵团血液。

故事未完,步履不停

下一个夏天

还会有新的身影

循着前辈足迹出发

带着热爱与担当

继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让兵团精神的火炬

在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

薪火相传

永不熄灭

石河子大学

来源:石河子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