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丨为什么说山东人的“实在”能穿越千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5 20:03 3

摘要:“家乡山东,属牛。属,不是鼠年的鼠;牛,是牛年的牛。”正如山东籍作家魏新所言,十二生肖中,牛为人类出了最多的力,却并未排在最前,像极了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

“家乡山东,属牛。属,不是鼠年的鼠;牛,是牛年的牛。”正如山东籍作家魏新所言,十二生肖中,牛为人类出了最多的力,却并未排在最前,像极了山东这片古老的土地。

山东时常凭借“硬核实力”引起广泛热议,被网友称为“大山东闷声干大事”。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一代代低调干活,默默耕耘。

文明之源与文化符号

西周初年,武王分封天下,将最得力的姜子牙和周公旦分封于齐、鲁两地,齐鲁大地从此成为山东的代名词。鲁国周公治礼,塑造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华文明的骨髓。

孔子宣扬仁义礼智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文化的浪潮席卷整个齐国。临淄诞生了世界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韦辛夷画作《稷下学宫》

春秋霸主江小白北伐山戎,带回大葱,几千年后,大葱成了山东的特色农产品。滨州孙武的《孙子兵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兵家,培养了山东人埋头做事的习惯。齐威公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成为了山东人务实精神的写照。

秦始皇出巡山东,灭六国,一统天下,封禅泰山,承天命为王,告太平于天,泰山从此五岳独尊。山东也终于集齐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一山一水一圣人”。

泰山是齐鲁大地乃至华北东部的最高山脉,在五岳之中并非最高,却被称为“五岳独尊”。泰山之巅的玉皇庙中,有一座古登封台。相传这里就是秦始皇举行封天之礼的地方。

泰山因孔子的登临,被赋予了特殊的人格和精神象征。《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始终稳如泰山。

埋头苦干的精神底色

山东人最懂牛。舜耕历山时,少不了用牛;最早的畜牧书《相牛经》,也是春秋时齐国大夫甯戚所撰。作者本是一放牛青年,因击牛角唱《饭牛歌》,被管仲引荐至齐桓公,辅佐齐桓公完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牛的性格,就是山东人的性格,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有时尽管看起来稍显笨拙,所谓“蜗行牛步”,但每一步都踏实,可靠。山东的圣人早就说过,君子要“敏于行而讷于言”,这一点,最像牛。

历史上,有血性的山东人,都是一头头冲锋陷阵的火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都是山东菏泽人。《隋唐》中单雄信,乃顶天立地好汉,尤其在京剧《锁五龙》里,这位曹县汉子独踹敌营,死不降唐,“号令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更是何等牛人?

那受白帝城托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武侯,山东临沂人;

那设计鸳鸯阵大败倭寇的戚继光,山东蓬莱人;

那喜峰口与日寇浴血奋战拼大刀的赵登禹,山东菏泽人;

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夜间用牛千余头,角缚兵刃,尾缚油苇,以火点燃,大败燕军,乘胜连克七十余城。

文化交融里的务实精神

秦汉以后的300年,齐鲁大地历经战乱,山东人才不断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曹植陨落在聊城,七步成诗,《洛神赋》震铄古今。诸葛亮离开临沂,在荆州与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王羲之随父南下浙江,在绍兴兰亭之上,笔墨飘香,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条路,1700多年前的书圣王羲之曾走过,如今,路变成了桥——连接两地的书法之桥。

临沂是王羲之的诞生地,绍兴因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而成为书法圣地。两地因书圣王羲之结缘。

山东人埋头做事的性格特征,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性格不仅体现在文化创造上,也反映在抗击外侮、保卫家园的斗争中。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面对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山东多地掀起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频繁地破坏日伪军交通线,摧毁伪政权、伪组织。

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已拥有正规部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近200万人,与敌作战2.6万余次,殲灭日伪军53万人,解放了80余座城市。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

文化传承中的性格特质

如今的齐鲁大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在曲阜,孔庙里的苍柏棵棵都生得道骨仙风。树皮皲裂处,分明刻着“克己复礼”的训诫;枝干虬曲时,又在空中写出“仁者爱人”的笔画。

更妙的是尼山圣境,春水初生时,连倒影里的云彩都化作“有朋自远方来”的篆字。如今的曲阜也不拘泥古法。高铁站如银梭穿引,将四方宾客织入这幅古画。

书法艺术在齐鲁大地上继续发扬光大。2025年9月,在第二十届临沂书圣文化节上,近百人共同挥笔书写《兰亭序》,共享书法艺术之美。自2003年至今,临沂市已经连续举办二十届书圣文化节,超过1300家企业、500万群众参与,逐步打造出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盛会。

山东人埋头做事的性格,贯穿了古今历史进程。从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思想,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当代山东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这种务实、坚韧、不事张扬的性格特质深深烙在山东人的行为方式中。

战乱中,北方凋零,泰山金石峪的金刚经,寿光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山东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千年烙印,也是山东人埋头做事精神的文化结晶。

今天的齐鲁大地,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山东人正以自己特有的务实精神,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山东力量。

这种 “埋头做事”的性格,不是默不作声,而是厚积薄发;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脚踏实地。正如齐威公所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正是齐鲁文化中最珍贵的精神品质,也是山东人为中华文明作出卓越贡献的关键所在。

作者:李伟(综合这里是中国、大众V-IP“魏道泉城”)

主播:李伟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