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若中国在 2025 年 4 月 8 日前不撤回此次加税措施,美国将于 4 月 9 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 50% 的关税。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透露,美国对中国征收合计104%的关税
当地时间4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若中国在 2025 年 4 月 8 日前不撤回此次加税措施,美国将于 4 月 9 日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 50% 的关税。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洛琳·莱维特透露,美国对中国征收合计104%的关税,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零点生效,以报复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34%的关税。
关税战呈愈演愈烈之势。
众所周知,此前的4月4日,中方宣布对美国的所谓“对等关税”实施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中国此举可谓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中国这次一反常态,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而是在48小时之内就发起报复措施,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关税战一旦打响就没有回头路了,唯有全力争胜,只要打赢了就什么都有了,讨论当下谁的损失更大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什么比打输了的损失更大,所以本文只讨论关税战的输赢。
下面请各位扶稳坐好,容我细细道来。
我们现在都处于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取代了过去的金本位货币体系,信用货币体系具有降维打击般的经济优势,原因就在于信用货币的使用成本极低,使经济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重回金本位货币体系简直糟糕透顶,没有一点可能,就好比让现代人重回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一样不可想象。
其实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从诞生到现在也不过50多年,人们对此还未研究透,一些问题总是渐次暴露出来的,只有越接近现代,问题暴露得越多,这个研究才会越透彻,也就是说,2020年之前的经济理论恐怕就需要推倒重来,更别提愈加久远的了,基本都可以扔进下水道了。
由于信用货币是一个新事物,一开始步子不敢迈得太大,唯恐掉入未知的大坑,再加上人们还保留着浓厚的金本位思维,所以前二三十年的信用货币体系发展缓慢,通俗点说就是印钞比较克制。
直到21世纪初,美国人胆子才开始大了起来,通过产业转移降低成本,抑制通胀的发生,这样就能多印点美钞了,但这只是银行(包括投行)的私人行为,央行没有参与其中,并且担心加剧通胀,损害美元信誉,所以对此是有敌意的,但当时的央行是无权管制的。
央行不参与、不支持,始终冷眼旁观,采取欲使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放任次贷欺诈盛行)的策略,火候到了就上屋抽梯(加息),还见死不救(雷曼破产),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也就是说,央行做局才是根本原因。
这也引起人们进一步反思信用货币体系,从而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之前所有的问题。
事后美联储(美国央行)大量印钞以挽救颓势,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不到1万亿美元,迅速飙升至4万亿美元(早干嘛去了),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之前百年累积的3倍多,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被戏称为直升机本(直升机撒钱)。
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借此完成了对银行的控制,投行要么破产,要么被银行收购,要么转为银行,投行全部消失,至此美联储可谓一统天下,终于达成了梦寐以求的对美元发行(印钞)的完全掌控。
当时人们一致认为美联储此举虽然成功救市,但将会引起美国大通胀,结果并没有发生,让一众经济学家大跌眼镜,正因为此,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还获得了202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也引起人们再一次反思信用货币体系,从而建立更新的理论,来解释之前所有的问题。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美国经济瞬间休克,美联储如法炮制,宣布无限量印钞救市,资产负债表规模以更短的时间翻了一番还多,扩张至8万亿美元以上,
这次人们普遍以为还会像上次一样,不会发生通胀,美联储在通胀上升初期,还一直强调这是暂时的,通胀很快就会下降,但这次又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大通胀水灵灵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这也引起人们又一次反思信用货币体系,从而产生最新的理论,以解释之前所有的问题。
信用货币的产生成本极低,且数量没有上限,国家也因此拥有了“无限”钞能力,这个无限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并非真正的无限,而是有一个软约束,即货币发行当局的信誉,没有信誉,这个货币就是废纸一张。
这里多说一句,有人把国债比喻成个人信用卡透支,这虽然很形象,但不符合逻辑,是因为国家拥有印钞机,而个人没有,只要不是外债,国家是不可能没钱还债的。
货币发行当局的信誉,由两个方面来体现,即通胀和汇率的稳定与否。
既要印钞,又要维持汇率稳定,还是有很多办法的,比如推进货币国际化,或者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再或者采取外汇管制的手段,又或者放弃货币政策自主性而采用联系汇率制等等,总有一款适合您,除非你躺平摆烂。
既要印钞,又要维持通胀稳定,就会困难得多,因为印钞必然会增加需求,这时候难的不是增加供给,而是在供给增加的同时成本还要不变或下降,否则还是会引起通胀。
信用货币体系的优势就在于印钞成本极低,如果不能印钞就相当于回到金本位体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增加供给的同时不能控制成本,印钞就会引起通胀,就会让货币当局失去信誉,就会使信用货币成为一张废纸,从而摧毁信用货币体系。
简单点说,就是信用货币体系的脖子上,始终架着一把成本之刀,一旦成本控制失效,就只能放弃印钞(加息),降低需求,才能阻止这把刀落下,如果继续印钞,信用货币体系就要寿终正寝了。
旧的信用货币理论只是强调平衡供求关系来稳定通胀,忽略了在增加供给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成本上升问题,这是一个错误,而新理论则把成本控制作为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加以讨论。
这个新理论可以完美解释2008年之后的印钞为什么没有发生通胀,而2020年之后的印钞为什么却发生了通胀,以及随后美联储为什么要加息,也可以解释中国现在印钞印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没有发生通胀。
中国在增加产能的同时极力控制成本,不让通胀发生,最大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信用货币体系的可持续健康运行,这样才能继续印钞,而出口增长只是有效控制成本之后的溢出,属于经济上的添头,远远不如前者重要。
说到这里,就能回到关税战谁赢谁输这个问题上来了。
信用货币体系下,除了通胀,没有什么是印钞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多印一点,如果因通胀不能印钞(加息),或者顶着通胀印钞,都无异于经济战败。
美国的关税战,搅乱全球供应链体系,混乱必然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造成全球性通胀,加征的关税也会推高美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在扩大生产的过程中,投资需求激增,同样会造成供给短缺,造成物价上涨,这些都是通胀因素,所以美国必将在关税战中败下阵来。
中国由于成本控制卓有成效,只要继续保持下去,就不会有通胀之虞,有抵御通胀的本钱,不仅不需要加息,还有可能降息,从而成为关税战中的赢家,这是中国选择针尖对麦芒的最大的底气。
国内有些专家借关税战进行反思,要求中国放松成本控制,对产能过剩横加指责,要求降低产品供给,提高产品价格,全然不顾通胀上升,并导致关税战失败,实在是其心可诛!
关税战并非因中国而起,但既然无法躲开,就只能坚决迎击,而一旦开打就没有退路,再困难、损失再大也要坚持下去,要有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除此之外别无二选。
来源:马行空不空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