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3年底开始,巴菲特就持续抛售苹果、美国银行、雪佛龙这些核心资产。算下来,到2025年二季度,他抛出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超过1700亿美元。其中苹果股票的减持尤为明显,单是2025年二季度就减了2000万股,持仓占比从2022年的峰值一路降到了现在的两成多。
2025年第二季度,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3F报告公开后,立刻给火热的资本市场带来了一阵凉意。
自2023年底开始,巴菲特就持续抛售苹果、美国银行、雪佛龙这些核心资产。算下来,到2025年二季度,他抛出的资产总规模已经超过1700亿美元。其中苹果股票的减持尤为明显,单是2025年二季度就减了2000万股,持仓占比从2022年的峰值一路降到了现在的两成多。
与此同时,他手里的现金及等价物却涨到了348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只是超过了他以往任何一次危机前的现金储备,甚至比葡萄牙、越南这些国家全年的GDP还高。说实话,巴菲特这波“囤现金”操作,与其说是保守,不如说是对市场潜在风险的提前防备。
他曾在采访里说“宁可暂时落后市场指数,也要为下一个周期做好准备”,现在看这句话,更能明白他对市场周期的敬畏,不追求短期收益,先把本金安全放在第一位。
就在巴菲特忙着收缩战线、囤积现金的时候,另一位投资圈的传奇人物“大空头”贝瑞,却走出了完全相反的一步。2025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贝瑞清空了手里大部分看跌期权,转而买入了一批被市场“抛弃”的股票,像联合健康、露露乐蒙、Meta这些。
这些股票有个共同点,今年4月市场暴跌时,它们的股价都腰斩了。当时散户纷纷割肉离场,分析师也一个劲唱衰,但仔细看这些公司的财报就会发现,它们的基本面压根没出问题。比如联合健康,2025年二季度营收还在同比增长,医疗服务板块的利润率也很稳定。
贝瑞还像以前那样,用看涨期权放大收益,2020年疫情恐慌时,他就靠类似操作,用2700万美元赚回了26亿,这次显然是认准了“情绪错杀”的机会。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操作也需要底气,得真能看透公司基本面,还能扛住短期波动,普通人要是盲目学,怕是很容易栽跟头。
贝瑞的激进和卡拉曼的稳健,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被称作“安全边际教父”的卡拉曼,2025年二季度管理的基金里,依然留着三成现金和短期债券。在现在大家都追着AI概念股跑的市场里,能保持这种配置,确实少见。
卡拉曼总说“现金不代表懦弱,而代表选择权”。这句话不是空谈,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暴跌时,他手里的现金都帮基金平稳扛过了风暴,还能在市场底部以低成本抄底。
而且他选的股票也很有讲究,专挑有“护城河”的公司,比如做支付的Fiserv,商户网络越做越大,边际成本却在降;还有工业分销巨头Westco,靠规模优势拿到了比同行低不少的采购价。
他的持仓结构更像一套精密的机械,三成现金保流动性,四成价值股稳收益,两成成长股抓机会,一成资金做套利,各个部分配合得很默契。这种均衡的思路,其实比单纯“抄底”或“囤现金”,更适合大多数没那么多精力研究市场的普通人。
如果说卡拉曼靠的是平衡,那格林布拉特就靠“量化系统”赢市场。他早年的“魔法公式”很有名,就是找高回报率、低估值的股票。2025年,他把这套公式升级成了更复杂的模型,专门挑那些连续三年净资产回报率稳定、市盈率低于行业均值、波动又小的股票。
从他管理的科坦资本二季度持仓能看到,他买了1600多支股票,还以标普500指数基金和自家ETF为底仓,单支股票占比不超过5%。
本来想,这么分散会不会赚不到大钱?后来发现,2022年科技股暴跌、2024年AI热、2025年市场分化,他的基金都没怎么回撤,还能稳步增长。
现在他的团队还加了AI分析数据,每天处理超10TB信息,预测盈利转折点的准确率不低。但最关键的不是模型多复杂,而是他能坚持纪律,定期调仓,不追涨杀跌,这恰好避开了很多散户会犯的“情绪错”。
看了四位西方大师,再把目光转向东方,精通中美市场的李录,2025年也有个让人关注的操作,加仓拼多多。当时拼多多利润同比跌了近四成,海外分析师几乎一边倒地看空,但李录却重仓买了460万股,市值近5亿美元,占了他美股持仓的18%。
如此看来,他看重的不是短期利润,而是背后的长期逻辑。
一方面是中国下沉市场的潜力,4亿小镇青年的人均GDP还远低于发达国家,未来十年消费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是拼多多的模式,拼团获客成本低,用户粘性高,还能让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压缩中间成本。
更何况,拼多多的海外业务Temu今年表现很亮眼,APP下载量超过了SHEIN,复购率也从12%涨到了28%。不过李录也没冒进,还留了两成现金,他说“好公司要等好价格”,这种留有余地的做法,跟巴菲特、卡拉曼的风险意识其实是相通的。
这五位大师的操作分歧很大,但普通人能从里提炼出不少有用的经验。首先现金一定要留,不管是巴菲特的三成多,还是卡拉曼、李录的两成,手里有钱,市场跌的时候才不会慌,还能有抄底的底气。
其次别追热点,贝瑞没买AI股,李录加仓的也不是当下最火的标的,都是被市场低估的资产。老实讲,很多散户亏钱就是因为跟风追高,搞不清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也不知道自己懂什么领域。
比如你要是账户亏20%就失眠,学贝瑞那种激进策略就并非明智之举;要是三年内要用钱,把所有钱投股市也很危险。还有就是要分散持仓,像格林布拉特那样,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再定期调仓,能避开不少不必要的风险。
投资不是百米冲刺,更像一场马拉松。五位大师的策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是要适合自己。2025年市场这么分化,更能看出理性和纪律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与其盲目跟着某位大师操作,不如先搞懂他策略背后的逻辑,再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认知边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市场的起起落落里,走得稳、走得远。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