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号召,江西省文物局精心策划并启动了2025年全省博物馆“百馆下基层”活动,旨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号召,江西省文物局精心策划并启动了2025年全省博物馆“百馆下基层”活动,旨在从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专业人才、数字技术等方面推动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普惠,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全省百余家国有博物馆积极响应,省、市、县三级紧密联动推进,以多元形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江西文旅发布特推出《百馆下基层 我们在行动》专栏,聚焦活动成效,分享创新经验,展现江西推动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生动实践。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百馆下基层”活动为载体,通过系统性策划、创新性实践,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基层可触可感的精神养分,形成了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红色文化基层传播经验体系。
01
让红色资源精准触达基层肌理
红色展览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突破“固定场馆”局限,构建“分层分类、全域覆盖”的流动展览矩阵,实现红色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
从受众维度看,针对乡村群众、高校师生、青少年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打造“文物中的统战文化”专题展,通过井冈山斗争时期统一战线实物史料,解读“团结奋斗”的革命智慧,该展览先后走进大井村、三湾红军长征文化公园,覆盖3万余人次;为高校师生定制“统战文化与革命实践”延伸展,在井冈山大学设置互动展区,结合校史资源解读红色基因传承,引发青年学子深度共鸣;为乡村游客策划“一物胜千言”文物故事展,在茅坪镇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展示30件一级文物背后的艰苦创业史,以“小故事”讲透“大精神”,吸引4000余人次驻足。
从空间维度看,将展览嵌入基层生活场景:在革命旧址群设置“遗址+展览”联动展区,让游客在实地感受中衔接历史记忆;在学校、社区广场设置“轻量化展陈”,通过图文展板、扫码听故事等形式降低参与门槛。这种“靶向式”布局,让红色展览从“被动参观”变为“主动融入”,成为基层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02
社教场景化浸润:
以多元互动激活红色文化参与感
红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入脑入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创新社教模式,以“场景化设计+沉浸式体验”打破传统宣讲壁垒,构建“情感共鸣—价值认同—行动转化”的教育闭环。
一、打造“分龄化”教育场景。针对小学生设计“一面了不起的旗帜”互动课堂,通过课前小游戏、红歌教唱、肢体语言活动等童趣形式,在井冈山市黄坳石化小学激发60名少先队员的学习热情;面向中职学生推出“档案说红色记忆”课程,以“文物+故事+问答竞赛”的创新形式,让井冈山市旅游中专200余名学子在互动中理解“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适配不同年龄认知特点”的设计,让红色教育告别“一刀切”。
二、创新“仪式化+生活化”体验活动。清明节期间,组织400余名师生、企事业单位代表赴井冈山根据地烈士陵园开展祭扫,通过敬献花圈、默哀追思等仪式,将“赓续红色血脉”转化为具象行为;举办“井冈儿女话传承”红色沙龙,邀请红军后代以“家庭记忆”讲述革命故事,90名参与者在沉浸式访谈中感受“红色传承”的家庭温度;开展“星火志愿小讲解员培训”,通过3期系统性课程提升100名青少年的讲解能力,让他们成为红色故事的“小小传播者”,实现“教育者变传播者”的角色转化。
三、跨界融合“红色+艺术”资源。联合江西省赣剧院等单位举办“‘剧’说红色经典”沙龙,将赣剧、采茶剧与革命故事结合,在井冈山大学为200余名师生呈现“艺术化思政课”,以文化认同强化价值认同,这种“红色基因+地方艺术”的融合路径,拓宽了基层教育的表达维度。
03
文创生活化转化:
以体验式消费链接红色记忆与日常
文创产品是红色文化“走进生活”的桥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以“情感共鸣+实用价值”为核心,设计“参与式文创活动”,让红色记忆从“馆内展品”变为“生活符号”。
五一期间推出的“社交打卡集赞有礼”活动,构建“体验—分享—传播”的闭环:游客在文创店消费后,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分享带有定位的打卡内容,集赞即可兑换蛇年摆件、玩偶等文创产品,5万余人参与其中。这种设计既通过“社交分享”扩大传播半径,又以“实用文创”让红色记忆有了“可触摸的载体”,实现“消费行为”向“文化传播行为”的转化,为基层文创惠民提供了“轻量化、高参与”的实践样本。
04
数字技术化融合:
以技术赋能拓宽红色文化传播边界
数字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立足基层实际需求,以“技术适配性”为原则,打造“接地气、能持续”的数字传播模式。
在井冈山市茨坪镇行洲村打造的“红色故事有声地图”,体现了“技术为内容服务”的核心思路:将7处红色遗址(红军标语墙、革命旧居等)与定制化故事通过GPS定位关联,开发“普通话+客家话”双语语音导览功能,游客扫码即可“走到哪,听到哪”。其中,客家话导览保留“唔使”“唔识”等方言特色词汇,既贴合当地群众语言习惯,又为方言保护提供“活态传承”路径。
这种技术应用实现了三重价值:从传播效果看,打破“静态展陈”局限,让红色故事“动态化、场景化”;从社会效益看,带动当地农家乐、民宿发展,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的协同;从文化传承看,以技术手段激活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层文化保护提供新范式。
05
结语: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实践启示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百馆下基层”活动的核心经验,在于跳出“单向输送”思维,构建“资源下沉—互动参与—价值认同—自主传播”的完整链条:通过展览矩阵实现“精准化覆盖”,通过社教创新实现“情感化浸润”,通过文创转化实现“生活化融入”,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技术化延伸”。这套实践既守住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又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打破传播壁垒,为全国红色文化场馆“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