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门口吃上‘三碗饭’,产业饭管饱,文化饭提神,旅游饭致富!”站在青云镇沙窝村的板栗林边,村支书孙运剑的笑声里满是底气。去年以来,临沭县围绕实施“突破青云”计划,依托青云镇“沂蒙好栗”乡村振兴片区2万余亩连片板栗林,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业态融合、治理创新,推动1
“家门口吃上‘三碗饭’,产业饭管饱,文化饭提神,旅游饭致富!”站在青云镇沙窝村的板栗林边,村支书孙运剑的笑声里满是底气。去年以来,临沭县围绕实施“突破青云”计划,依托青云镇“沂蒙好栗”乡村振兴片区2万余亩连片板栗林,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业态融合、治理创新,推动10个行政村实现从村庄突围到片区抱团、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从乡村建设到乡村运营的三大转变,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写下生动注脚。
党建领航融合
片区党委立下“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同质竞争、不赚快钱流量”的“三不原则”,以精准施策激活发展动能。废旧校舍变身“青年造物基地”,节省资金百万成为文创孵化摇篮;依托沭河沙地公园打造“26℃水站咖啡”“墨林营地”,以文艺气质吸引青年客群;深耕“大栗”IP,开发板栗饮品、速食栗仁等附加值产品,让土特产跃升为文化符号。
运营思维前置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片区引入专业团队,以运营目标引导建设,串联“金滩栗海郊游线”“柳编文化青少年研学线”“亿龙花海游玩线”三条精品路线,实现“串珠成链、抱团生金”。今年五一期间,沙窝村接待游客6.5万人次,带动消费近百万元。
产业以栗赋能
产业兴则乡村兴。片区聚焦三产融合,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一产夯基提质,引进迁西明栗等优良品种,推广“林下栗蘑”技术,构建“树上摘栗、树下采蘑、林间养鸡”的生态循环模式,亩均收益从5000元增至1.3万元;二产延伸增值,联合“粒上皇”开发板栗酒、速冻栗仁等产品,溢价达30%;三产引爆流量,依托沙窝网红大桥、亿龙花海等资源,推出亲子露营、民宿度假、“认养一棵树”等活动,让“栗”资源释放多元价值。“这‘三碗饭’,碗碗都实在!”村支书孙建岭算起增收账,满脸笑意。
人才是振兴的核心。片区绘制“人才地图”,以3年免租青年公寓、创业基地等政策引才育才,吸引7个团队、80余名创客扎根,培育非遗文创、助农直播等新业态。20位村民组成的“板栗直播团”走红网络,单场直播最高带动销售超10万元;00后创客宋丽媛感慨:“在农村也能实现创意梦想!”
治理暖心惠民
“以前看病跑镇里,现在卫生室就在家门口!”80岁的李奶奶在“99幸福小院”吃着热乎饭,连连称赞。片区整合各级财政、社会资本6000余万元,推进整村绿化、庭院改造、弱电下地,统筹“三大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精准打造“99”“38”“47”“61”等数字幸福小院,新建5处卫生室、小广场,让公共服务暖到心坎。
群众当“主角”,治理更高效。片区建立“决策共商、建设共治、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机制,42名“四雁”人才扎根产业链,70余名“豆选调解员”化解矛盾,14名市、县驻村第一书记带头攻坚。柳庄村积分超市里,村民王秀英用“修剪绿植20分、调解纠纷30分”兑换生活用品:“干点实事,脸上有光!”积分制吸引1.2万村民参与,志愿活动参与率提升70%,实现从“旁观者”到“当家人”的转变。
从“千年栗祖”的沧桑到青年创客杯中的栗子拉花,从积分超市的油盐酱醋到直播间的板栗盲盒,“沂蒙好栗”片区以“栗”为媒、以“治”为纲,让漫山栗树成为“生态屏障”,颗颗栗仁化作“黄金钥匙”,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增收乡村振兴新答卷。(于清春 季晓军)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