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官腔,院长致辞从生硬说教走向温情启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6:33 1

摘要:9月,各大高校迎来新一届本科生。照例,各大院系安排了新生入学致辞。不过这一次,部分文科学院的院长讲话,却没只停留在校园里,而是悄然间刷屏社交平台。

又到开学季,几篇高校院长的致辞“出圈”了。

9月,各大高校迎来新一届本科生。照例,各大院系安排了新生入学致辞。不过这一次,部分文科学院的院长讲话,却没只停留在校园里,而是悄然间刷屏社交平台。

“新闻传播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甚至被看空的专业。”

这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说的话。

他不仅没有回避专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反而用坦率的语言打开了对话的空间。

他引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超越专业边界的“无学”方为大学,鼓励学生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而要相信人文精神的长远价值。

张涛甫这句话之所以被广泛传播,不单是因为语句本身,而是因为他在一个被认为“需要正能量”的场合,说了“困难”和“低估”。

再比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的讲话,围绕“人机协同”展开。

他提醒学生,未来的新闻传播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交互正在重塑传播逻辑。

他并没有简单灌输概念,而是建议学生在“吸收北大人文传统”的同时,也要掌握社会科学的前沿技能,建立平衡感。

当“致辞”变成“公共讲话”,不仅要面对台下的新生,也要直面公众的检视。

文科教育所培养的思辨力、表达力和公共性,恰好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语言资源。

不少人发现,出圈的致辞多来自文科学院,理工科院长的声音似乎不那么常见。这是否说明“文科更会说话”?还是“理工科不擅表达”?

其实,这背后是不同学科属性的自然区别。

人文学科本身就与人的价值、社会运行密切相关,它的教育逻辑强调沟通、反思与公共责任。

反观工科、理科,尽管在国家发展中扮演基础角色,但其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更技术化,较少涉及情感与社会议题。

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为例,他在开学典礼上围绕“信仰建构”展开讲话。

他提到,清华学生要经历“从真知到真信,再到真行”的过程。

这三步,不仅仅是思想训练,更是行为实践,是对青年价值观的建构思路。

这种致辞是一种价值引导。它是真正走入学生成长路径的陪伴。

北大哲学系主任程乐松的讲话,风格更为特别。

他在开学典礼上说:“即使没有专注读书,也不要像一个花蝴蝶一样出现在校园活动和社交的每一个场合。”

不少人将这句话解读为“毒鸡汤”,但也有人从中感受到提醒的诚意。

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出圈”。

在同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他曾说:“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

这种反复强调“做自己”的呼吁,在当下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雷磊则选择用“糗事”开场。

他讲述自己当年博士考试前因紧张喝奶茶导致闹肚子,蹲在厕所里临时复习居然押中了大题。

这种讲述方式看似轻松,却拉近了与新生之间的距离。

从这些致辞可以看出,院长们不再是“站在高处”的说教者,而是用经验与真诚,去陪伴学生的成长。

如今的高校致辞,逐渐成为一场关于成长、价值与时代的公共对话。

它们之所以被“看见”,是因为它们回应了青年人的现实困惑,也回应了社会对教育的集体期待。

致辞不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形式主义,而是在公共空间中,用严肃但温和的方式,讲述教育的本质,讲述一个人在大学里该如何思考、选择与行动。

真正的教育,或许从来就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次又一次关于“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提醒。

而那些“被看见”的致辞,只是让我们重新记起,理想和现实之间,有时只隔着一句真诚的话。

来源:男科医生磊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