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辛顿的发言引发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牵动着整个社会对未来就业、经济结构、制度设计的深层忧虑。
在最新播客访谈中,全球科技圈引起了强烈震动。
被誉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在节目中直言:“超级智能AI将夺走几乎所有人的工作。”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技术炒作,而是来自一位推动AI革命的核心人物的冷静判断。
辛顿的发言引发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牵动着整个社会对未来就业、经济结构、制度设计的深层忧虑。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质疑:过去每一轮技术革命,不也都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吗?
从纺织机械到现代计算机,每次技术升级确实淘汰了一部分工作,但也创造了新的岗位和产业。
杰弗里·辛顿并不否认这一点。
他在访谈中提到:“人们过去手工做衣服,后来用机器做,一开始很多人失业,但他们最终找到了其他工作。”这是工业革命的典型过程。
然而,他的核心观点在于,超级智能的出现不再是“工具替代劳动”的问题,而是“认知能力全面超越人类”的转折点。
辛顿特别指出,超级智能AI不仅能写代码、处理数据,还能胜任面试、人力资源管理等高度依赖人类直觉和情感判断的任务。
“连面试官的工作也会消失。”这不是比喻,而是他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具体预测。
在当前AI系统中,像GPT系列的语言模型,已经展现出在写作、翻译、问答等任务上的强大能力。
但这些系统仍有局限,比如无法独立理解复杂情境、缺乏稳定的常识推理。
然而,辛顿所说的“超级智能”,指的是在所有认知任务上全面超越人类的AI系统,而不仅仅是某一两个领域的专家系统。
牛津大学未来人类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高级AI在未来几十年内,有可能在几乎所有有经济价值的任务上超过人类表现。
斯坦福大学也在其AI影响研究中提出,一旦AI系统能够完成所有人类可以做的工作,传统的“工作—收入—消费”结构将面临重构。
这意味着,人类原本赖以生存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便在所有领域都不如AI,人类还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找到立足之地,也可能不再适用。
如果AI在所有方面都比人类强,那人类要靠什么维持经济地位?
一些经济学家和技术乐观主义者提出,新的制度安排可以应对这些挑战。
但问题在于,这种制度的实施并不容易。UBI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撑,还需要公众心理上的转变。
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价值观是“劳动换取收入”,一旦失去了“工作”这个维系结构的核心,社会认同、阶层分化、资源分配等问题将接踵而至。
辛顿的担忧正是在于,技术发展速度太快,而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适应速度太慢。
他在2023年5月离开谷歌,就是为了更自由地发声。他曾公开表示:“我帮助开发了这个技术,但我现在担心它可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甚至是人类难以控制的局面。”
不少人对此的回应是:超级智能目前还只是个概念,连AI自己都还无法稳定地理解上下文、掌握常识,何来“全面超越人类”?从技术成熟度上看,我们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辛顿对此的回应是:正因为还没到来,我们才更应该现在开始准备。
他强调,AI的进化路径不是线性的,而是可能在某个阶段发生“跳跃”,一旦临界点被突破,将是不可逆的变革。
就像气候变化不是等到海平面上涨才去修堤坝,AI发展也不能等到大规模失业发生后才去设计制度。
杰弗里·辛顿的警告不是末日预言,而是技术路线图上的重要坐标。他并没有呼吁停下AI的发展,而是要求我们对AI的能力与影响有清晰认知。
他的预测,值得我们在政策、教育、制度、伦理等多个维度认真思考。
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一个对手,是在“智力”这个维度上全面超过自己。这一次,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工作”、重新设计“社会”,甚至重新理解“人”的价值与角色。
技术不会等待谁,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来源:时代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