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岁首丨非遗里的节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9 10:40 1

摘要: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与节气,都具有跨越时间的文化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与节气,都具有跨越时间的文化生命力。

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22时10分,迎来新的一年立春。立春作为岁首,承载着古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哲学智慧。

“立春”与“春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立春代表生机勃发,草木萌动,自然界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古人将其视为“岁始”,寓意辞旧迎新,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多以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辛亥革命之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

在距今三千余年的周代,先民们已用圭表测影之法确定四时八节。古时候,官方会在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了立春那天,天子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大典,以示对春天的尊重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古人通过观察日影长短变化,精确计算出太阳运行轨迹,将黄道划分为二十四等分,形成指导农事的节气体系。

春耕 图据央视新闻

在传统文化中,春与“生”紧密关联,象征成长、希望和活力,鼓励人们在此时制定计划、开启新目标。有着漫长农业时代的华夏子民,以立春为一年农耕活动的开端,农民据此安排春耕备耕,如整地、选种等,故有“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的农谚。

“立春”节气在民间习称“打春”。立春为何又叫打春?这与一种岁事活动“鞭春牛”有直接关系。“鞭春牛”,俗称“打春牛”,简称“鞭春”“鞭牛”“打春”。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

这一古老民俗起源于周代,至汉代已相当流行,到宋代,鞭春牛风俗传播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打春牛之风日益活跃,由宫廷、官署而遍及乡里。大文豪苏轼曾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到:“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明代《明会典》中还明确规定了《有司鞭春仪》,清代鞭春牛活动蔚然成风。当地方官挥鞭击碎泥牛,散落的谷物被农人争相拾取,这不是简单的祈福,而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殷切期盼。

资料图片 早春油菜花 图据新华社

人们喜欢在立春这一天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萝卜、姜、葱等,以及春饼或春卷。象征着迎接新春的到来,并且有预防疾病、迎接新气象的意义。趁着春天来临,外出游玩,欣赏春天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叫做踏春。立春时节,有些地方会举办花卉展览,比如北京颐和园的梅花展、玉渊潭的樱花展等,人们可以去观赏早春盛开的花朵,感受春天的气息。

来源:蝌蚪五线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