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第一个“要”——要规律监测血压。这不是废话。很多人吃降压药是按时吃了,但血压到底控制得好不好,全凭感觉。等到脑袋发沉、眼前发黑才去量血压,往往已经晚了。
高血压这事,听起来就像个“退休以后才要操心的问题”,可真到自己或家人上了年纪,你才会发现,它根本不是个“静音模式”的慢病。
尤其是一到换季,尤其是秋天,很多人明明药照吃、觉也睡得好,血压却忽高忽低,心里一个劲儿犯嘀咕:是不是药不管用了?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早上量血压还挺正常,下午一测,高得离谱;或者刚从夏天过渡到秋天,血压突然飙上去,整个人都觉得心慌慌的。
有人一看血压高了,自己就擅自加药、换药,结果反而搞得更乱,晚上头晕眼花、走路都不稳。
而血压波动在秋天并不罕见,但你若以为只要吃药就万事大吉,那可真是大错特错。
药不是万能的,尤其是降压药,吃对与吃错,效果天差地别。而“2要2不要”这四个关键点,说白了,决定了你秋天的血压是稳如泰山,还是像坐过山车。
秋天究竟为什么会让血压变得不安分?
吃降压药有哪些看不见的坑?
“2要2不要”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做错了,后果真的会很严重吗?
我们一个个来掰开讲。
先说第一个“要”——要规律监测血压。这不是废话。很多人吃降压药是按时吃了,但血压到底控制得好不好,全凭感觉。等到脑袋发沉、眼前发黑才去量血压,往往已经晚了。
秋天的昼夜温差比夏天大得多,清晨和晚上血压最容易波动,如果不规律监测,很容易错过高峰值,甚至出现“假象正常”。
尤其是清晨,血压容易悄悄升高,却因为人还没完全清醒,没察觉。高血压早晨发作,是中老年人猝死的“隐形杀手”。
你可能清晨还在准备做早饭,突然就觉得胸口闷、呼吸喘不上来,这种时候,很多人以为是累了,其实血压可能已经飙至危险区。
规律监测不仅是量血压,更是了解自己身体的节奏。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比如起床后30分钟内、晚上睡前各测一次。别怕麻烦,这关系到你身体的“底盘”稳不稳。
第二个“要”是什么?要按时服药、不要自行调整剂量。这个看似简单,实际出错率高得惊人。有人觉得秋天血压偏高,就擅自把药加一颗;也有人觉得最近天凉了,血压不高了,就想偷懒少吃点。这种“凭感觉”调整方法,最容易出事。
降压药不是感冒药,不是吃一次见效、好了就可以停。它控制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血管张力、液体平衡、神经调节,这些是药物在背后默默做的复杂工作。
你一旦擅自调整,身体立刻失去平衡。有的药物有“蓄积效应”,突然减少剂量会导致反弹性升压,甚至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而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点是:秋天的饮食习惯容易影响药效。秋高气爽,很多人胃口大开,吃得比夏天多且油腻,重口味一上来,钠离子摄入增加,血管收缩,药物控压的效果自然打折扣。你还以为是药不灵,其实是你“嘴”出了问题。
说完了两个“要”,再来说两个“不要”。
不要忽视身体的小信号。很多人觉得只要没头晕、没心慌,就说明血压控制得不错。错!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无声无息”。比如你最近睡眠变浅了、起夜频繁、晨起眼睛发涨,这些都可能是血压波动的早期信号。
尤其在秋天,交感神经更活跃,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压突然飙升,但身体表面反应并不明显。有些人甚至是在例行体检中才发现自己血压已经到了危险区。你高血压不是靠“感觉”判断的,而是靠数值。别再用“我感觉没事”来自欺欺人了。
第二个“不要”,不要滥用补品、保健品。秋天一到,进补成了很多家庭的“传统项目”。羊肉汤、黄芪水、人参炖鸡……吃着是香,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有些补品补的是“火上浇油”。
比如某些中草药,含有刺激中枢神经的成分,会导致血压暂时升高;还有的保健品含有不明成分,长期吃下来,不仅可能干扰降压药的代谢,还可能损伤肝肾功能。说到底,补不如调,保健不如规律。盲目进补,对血压不但没好处,反而是额外负担。
那是不是说高血压患者秋天就要“箍得紧紧的”,啥也不能吃,啥也不能干?当然不是。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
你可以享受生活,但要知道底线在哪里。比如秋天适当锻炼是好事,但别在清晨气温低时出去跑步,寒冷刺激会使血压骤升。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很多人会忽略:药品保存。秋季虽然气温下降,但昼夜温差大,湿度也开始变化。如果药品放在厨房、浴室这种潮湿的地方,很容易受潮变质。
降压药一旦变质,药效不但下降,还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药品应该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最好每次服药前看一眼包装和药片状态。
最后想说的是,高血压不是靠“熬”过去的病。你可以不怕秋风凉,但不能不怕血压高。你可以不在乎一顿饭吃咸了点,但不能不在意那颗药该不该吃、怎么吃。2要2不要,不是口号,而是你控制血压的底线。
很多人说高血压就像“慢慢爬坡”,其实错了。它是一条看似平缓实则陡峭的下坡路,一旦你松了手,不是站在原地,而是一路滑到底。秋天,是个特别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的季节,但恰恰也是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
你不把“2要2不要”当回事,它就会在你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你一个“教训”。但如果你守住这四个小规则,不仅这个秋天过得稳稳当当,接下来的冬天,也不会被病痛偷袭。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S].
[2]《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41-84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合并其他慢病的合理用药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来源:药师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