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边你来我往,掀起的不只是热搜,还有整个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别光看热闹,这场争吵背后,其实藏着每个消费者都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到底吃的是什么?又值不值得?
这几天,一场“餐桌风暴”正在上演,主角是罗永浩和西贝。起因?一句“太恶心了,全是预制菜”,让西贝的“现做”人设面临滑铁卢。
两边你来我往,掀起的不只是热搜,还有整个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别光看热闹,这场争吵背后,其实藏着每个消费者都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到底吃的是什么?又值不值得?
9月10号,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还加了一句“太恶心”。这话一出,网友炸锅,有人力挺老罗“说出实话”,也有人质疑“是不是蹭热度”。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火速回应,三连发誓“坚决起诉”,并强调“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西贝还顺势开了全国370家门店后厨,欢迎大家去参观,并晒出“罗永浩菜单”,一条条回应他的质疑。而老罗这边也没怂,直接悬赏10万征集证据,还预告开直播推动行业透明——说到底,这场争议的核心,其实不是“有没有预制菜”,而是我们有没有权利知道餐厅用了什么。
根据中消协2023年的一份调查,87%的消费者希望餐馆主动标注哪些菜是预制的,76%的人表示如果被“隐瞒”,会直接拉黑不再光顾。这不是情绪问题,而是消费权利问题。
预制菜这事,不是今天才有。很多人早就吃过速冻水饺、自热米饭,甚至不少连锁餐厅的“快上菜”秘诀,靠的就是预制。按国家标准,预制菜是指“由工厂预先完成部分或全部加工,再配送至门店加热或烹饪的食品”。
但问题来了,这个定义本身就很“绕”:
主食类:可以预制后加热,不算预制菜;
原料预处理:如切羊排、腌制牛肉,不算预制菜;
中央厨房:加工和配送食材,算不算预制?看角度。
西贝的说法是“羊排在中央厨房切好,再送到门店现烤”,这在他们眼里,是“原材料处理”,不算预制菜。但普通消费者怎么看?——“我花一百多块吃现做,结果你给我加热好的?”这才是大家真正火大的地方。
在国外,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不少餐厅都会在菜单上标明“预制”或“冷链配送”,消费者可以按需选择。而在中国,除了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推出地方性标注标准,全国统一标准至今“难产”。
别以为罗永浩只是“嗓门大”,他懂流量,也懂消费者心理。这次事件,他从一句吐槽切入,接着悬赏、直播,一边打“消费者权益”牌,一边收割全网关注,既做了“正义嘴替”,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品牌曝光。
反过来看西贝,其实也不是“全无道理”。作为一家主打“西北风味、手工现做”的连锁品牌,西贝在食材处理上确实比很多快餐品牌干净利索。但他们也得面对现实:全国400多家门店,人力成本高涨,厨房标准化是大势所趋。预制菜能让出餐时间缩短三倍,人力成本降低40%,背后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问题是,你既想享受预制带来的效率和利润,又不愿承认“我们用了预制”这件事,还打着“现做”的旗号卖高价,这就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被骗了。这才是这场风波里,最刺痛人的地方。
这场舆论大战,表面上是“有没有预制菜”,其实更深层的是“行业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你可以用预制菜,但你得告诉我们。你可以涨价,但你得讲明白我们为啥要多花钱。
监管部门也该跟上。别让“原料预处理不算”“加热主食不算”这种文字游戏继续搅浑水。建立全国统一的标注机制,明确预制菜的边界和标识方式,是当下最急迫的事。
要想让消费者信服,靠的不是一纸声明,而是实打实的标签和公开。你说你没用预制,那就让我们看得见。你用了,也别遮遮掩掩,我们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关键是别让消费者吃得稀里糊涂。西贝这次开放后厨、公布“作业指导书”,是个好开始;罗永浩的质疑和推动,也让行业开始正视问题。
这场吵架,其实是一次行业升级的信号。如果未来我们进餐厅,菜单上能像国外那样清楚写明“此菜含预制成分”,那才是真正的“透明消费”。
别让我们再花现炒的钱,吃加热的半成品。消费者需要的不是“现做”的人设,而是“明白消费”的底气。
来源:老闫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