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背后的商人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战往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9 08:25 1

摘要:2018年3月,华盛顿的早春仍带着凛冽的寒意。白宫西翼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唐纳德·特朗普独自坐在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前,双眼紧盯着CNBC的财经新闻。屏幕上滚动着“美国拟对华征收500亿美元关税”的标题,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如同华尔街交易员等

特朗普频繁使用关税作为政策工具,与其个人经历、商业背景和世界观密切相关。本文通过追溯特朗普的贸易战往事,还原特朗普关税战背后的商人逻辑与政治表演——

2018年3月,华盛顿的早春仍带着凛冽的寒意。白宫西翼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唐纳德·特朗普独自坐在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前,双眼紧盯着CNBC的财经新闻。屏幕上滚动着“美国拟对华征收500亿美元关税”的标题,他的嘴角微微上扬,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如同华尔街交易员等待一笔大单成交时的焦灼与兴奋。

窗外,白宫花园的樱花刚刚冒出新芽,粉白的花苞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但特朗普的思绪早已飞回1970年代的纽约。那时的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房地产商,在父亲弗雷德的庇护下,穿梭于曼哈顿的高楼与工地之间。他记得那些尘土飞扬的谈判桌,记得父亲冷峻的眼神和那句刻进骨子里的训诫:“谈判就是战争,你得让对方先怕你。”

如今,这句话成了他贸易政策的信条。他眯起眼睛,仿佛又看到了那些被他逼退的竞争者,那些被他压到最低价的地产项目。贸易战?不过是一场更大的生意罢了。

其实,特朗普在纽约地产界的崛起,塑造了他对“赢家通吃”的信仰。在高度竞争的房地产交易中,他惯用“锚定效应”——先提出极端要求(如高价收购或低价抛售),再通过强硬谈判压缩对方心理预期。关税政策正是这种策略的延伸:通过加征高额关税制造危机感,迫使对手妥协以换取让步。

2018年4月,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老钢厂外,特朗普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背后是巨大的美国国旗和“美国优先”的鲜红横幅。台下,穿着工装裤、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挥舞着拳头,高喊着“USA!USA!”,声浪如潮水般涌来。

“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作!”他对着麦克风吼道,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回荡,激起一阵更热烈的欢呼。他的手指向远方,仿佛那里站着无形的敌人。角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人擦了擦手心的汗,低声对同伴说:“希望这次是真的。”他的儿子十年前失业,至今仍在便利店打工,时薪勉强够付房租。

特朗普的目光扫过人群,他看到了那些被岁月压弯的脊背,看到了那些布满老茧的双手,更看到了他们眼中燃烧的期盼——那种渴望被拯救的期盼。他知道,这场关税战不仅仅是经济政策,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而他就是舞台中央的主角。

2019年5月,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白宫战情室里,财政部长姆努钦和贸易代表莱特希泽争论不休,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苦涩和隐隐的焦虑。

“再加关税,股市会崩盘的!”姆努钦警告道,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特朗普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像是在评估一栋待收购的大楼。他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缓慢而笃定。手机屏幕突然亮起,福克斯新闻的推送跳了出来——“特朗普强硬立场获选民支持”。他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胜利者的光芒。

“股市跌了还会涨回来,但如果我们现在让步,就永远输了。”他最终拍板,语气轻松得像是在餐厅点了一份牛排,“再加2000亿。”

在美墨加协定(USMCA)谈判中,他先威胁退出NAFTA,再以关税施压墨西哥接受移民条款。关税不仅是经济手段,更是心理威慑工具,契合其“以攻为守”的谈判哲学。

特朗普政府创造性地将贸易政策与移民问题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合型的施压手段。2019年,特朗普宣布从6月10日起对所有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5%关税,并威胁若移民问题未获改善,关税将逐步增加直至25%。后来,墨西哥在关税威胁下做出了实质性让步。

关税战的影响迅速蔓延。加州港口的集装箱堆积如山,中西部农场的大豆价格暴跌,华尔街的投行们连夜调整全球供应链模型,会议室里的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算式和风险评估。

在布鲁塞尔,欧盟贸易专员马尔姆斯特伦无奈地摇头:“这不是贸易政策,这是商业恐吓。”

而在北京,一位中国谈判代表私下对同事苦笑:“他以为这是在拍《学徒》吗?现实世界可不是真人秀。”

在《学徒》中,“你被解雇了”的台词塑造了其果断、强硬的公众形象。入主白宫后,他将国际贸易争端视为“国家版商业对决”,关税大棒成为表演性政治的延伸。例如对华加税时,他频繁使用“抢劫”“史上最糟协议”等刺激性语言,强化“硬汉护国”人设。

2020年秋天,特朗普站在白宫阳台上,望着远处华盛顿纪念碑的剪影。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是某种隐喻。他的手机里,竞选团队发来的民调数据并不乐观——关税战没能让制造业回流,农民们因为失去中国市场而愤怒,华尔街的精英们早已对他失去耐心。

“他们不懂,这是长远的游戏……”他喃喃自语,像是在说服自己。风吹过,一片枯叶落在他的西装领口上。他伸手拂去,忽然想起几十年前,在纽约某个烂尾楼工地,父亲曾对他说:“有时候,你赢了谈判,却输了生意。”

那一刻,商人的直觉告诉他,或许这次,他真的算错了账。

2024年,当特朗普再次角逐总统时,关税大棒仍是他的核心口号。但世界已经变了——盟友不再信任美国,企业学会了绕开关税,而选民们开始怀疑,这场战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或许,答案早就在1970年代的纽约写就:一个习惯了零和博弈的商人,终究难以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棋局。

来源:边角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