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Vs”西贝,预制菜行业的“遮羞布”要被撕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12:55 3

摘要:“西贝这么贵,用的竟然是预制菜?还不如直接卖我料理包!”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的“开炮”,像一颗炸雷,把西贝和整个预制菜行业推上风口浪尖。

一场“预制菜”骂战,炸出资本市场的神经

“西贝这么贵,用的竟然是预制菜?还不如直接卖我料理包!”罗永浩在社交平台的“开炮”,像一颗炸雷,把西贝和整个预制菜行业推上风口浪尖。

西贝是国内餐饮界“顶流”,靠“现做现卖”的西北菜形象圈粉无数;罗永浩是出了名的“硬核打假人”,从直播带货到行业打假,自带流量buff。当两个流量体碰撞,不仅消费者炸开了锅——“我花高价吃的到底是现做菜还是预制菜?”,A股预制菜概念股(味知香、安井食品、国联水产等)也集体“心跳加速”,股民连夜研究:这事儿对预制菜赛道,到底是“利空出尽”还是“灭顶之灾”?

更关键的是,这场风波极有可能成为预制菜行业从“野蛮生长”到“透明化、标准化”的转折点——而这,直接关系你手里的股票涨跌,甚至未来十年餐饮消费的投资逻辑。

事件回溯:罗永浩在内容中吐槽西贝某款主打产品“看似现做,实则为预制菜复热”,并质疑“价格与预制菜成本不匹配”“宣传与实际不符”。

西贝很快回应:“预制菜是行业普遍现象,我们的预制菜经过严格品控,且部分产品标注了‘预制’”。但回应并未完全平息争议。

核心矛盾:不是“预制菜能不能吃”,而是“消费者有没有知情权”。

长期以来,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处于“隐蔽状态”:很多餐厅用预制菜却从不明说,消费者花“现炒菜”的钱,吃“复热料理包”。西贝的争议,本质是“高端餐饮品牌”与“预制菜隐蔽性”的冲突——消费者默认“高价=现做、新鲜”,一旦发现是预制菜,心理预期瞬间崩塌。

放在资本市场看,预制菜是公认的“万亿赛道”,但行业长期“藏着掖着”,股民投资时,真的看清了赛道“成色”吗?

预制菜有多火?数据说话:

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

疫情期间,预制菜因“便捷性”需求爆发,To C端(零售)增速猛增,美团、京东纷纷下场;

A股市场,预制菜概念股成“香饽饽”,味知香上市即巅峰,安井食品靠预制菜撑起第二增长曲线,国联水产多次因“预制菜”概念股价涨停。

但热闹背后,行业“暗伤”早已存在,只是被“万亿规模”光环掩盖:

国内尚无统一的“预制菜国家标准”。“预制菜”是“加热即食”,还是“预加工后可烹饪”?不同企业、地方标准不一。这导致:小作坊拿“半加工品”当预制菜卖,劣质原料生产的产品却打着“便捷美食”旗号。

对股民而言,行业“门槛模糊”——看似谁都能进,但谁能走远,充满不确定性。

预制菜分三六九等:小作坊生产的“廉价料理包”靠防腐剂延长保质期;头部企业的“高端预制菜”用冷链锁鲜、还原度高。但消费者(包括股民)很难从外部分辨。

反映在资本市场,企业“基本面模糊”:某预制菜企业营收高,但利润是靠低价走量,还是高端产品盈利?投资者易“雾里看花”。

预制菜概念股多次被资金炒作,但细看业绩:

味知香: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滑,增收不增利,源于原材料涨价+竞争加剧;

安井食品:预制菜业务增长快,但占比仍不足30%,依赖传统速冻食品;

国联水产:预制菜营收增长,但扣非净利润常年波动,盈利能力不稳定。

很多公司还在“讲概念”,没把“预制菜”做成核心利润引擎。股民追高易被套,因“故事美好,现实骨感”。

罗永浩与西贝的交锋,看似是“个案争议”,实则可能成为行业变革的“催化剂”。背后逻辑关乎“消费者用脚投票”和“行业自我净化”:

事件后,消费者对“预制菜标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未来,西贝这类餐饮品牌要么明确标注“预制菜”,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要么回归“现做”,但成本可能上升。

对To C预制菜品牌(如麦子妈、珍味小梅园)而言,“透明化”会成为核心竞争力——敢于标注原料、工艺、保质期的品牌,更容易获得信任。

预制菜走向“透明化、标准化”,需要企业有强大供应链(冷链、产能)、研发能力(还原菜品风味)。小作坊既没能力做标准化品控,也没资金做冷链,会逐渐被市场淘汰。

头部企业将受益:安井食品有全国性冷链网络和产能;味知香深耕To C零售渠道,品牌认知度高;国联水产有全球化原料供应链(如进口虾仁)。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对资本市场是长期利好(龙头企业更稳定)。

此前,预制菜标准多为“团体标准”(企业或协会制定),缺乏强制力。这次事件可能推动“国家标准”出台,从生产流程、原料溯源、标注规范等方面给行业划“红线”。

一旦国标落地,行业从“混沌生长”进入“有序竞争”,优质企业优势更明显,股民选股也更有“标尺”。

过去,预制菜股票涨跌靠“概念炒作”(疫情反复、政策吹风)。未来,资金更看重企业“硬实力”:

有无标准化生产体系?

有无透明品控流程?

预制菜业务营收、利润占比是否持续提升?

研发投入(菜品创新、保鲜技术)是否足够?

以安井食品为例,若能把预制菜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且营收占比突破40%,“预制菜龙头”地位会更扎实,股价也更有支撑。

罗永浩事件可能引发短期情绪波动(部分预制菜股票下跌),但这是“去伪存真”的过程。短期炒作的股票(纯靠概念、业绩空心化),下跌后难起来;有基本面支撑的龙头,回调后或成机会。

选股看这几点:

供应链能力:有无自己的冷链物流?产能是否充足?(如安井的产能布局)

研发与品控:预制菜还原度如何?有无严格品控体系?(查看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渠道与品牌:To B端是否绑定大客户(连锁餐厅)?To C端是否有知名品牌?(如味知香的零售品牌力)

透明化意愿:企业是否主动披露预制菜相关信息(原料、工艺等)?

政策风险:国标出台后,不达标企业或被处罚,股价可能暴跌;

竞争风险:预制菜门槛降低,新玩家(美团优选、抖音电商)涌入,分流市场份额;

业绩风险:预制菜成本受原材料(猪肉、蔬菜)价格影响大,毛利率不稳定的企业,业绩可能大起大落。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超4万亿元,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产物——把复杂烹饪环节前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要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需求还在(打工人点外卖、家庭懒做饭),预制菜长期增长逻辑就不变。

当行业从“混乱”走向“透明化、标准化”,真正的龙头企业会享受“规模+利润”双重红利,这才是股民该把握的“长期机会”。

罗永浩和西贝的“仗”,看似是品牌纠纷,实则是预制菜行业的一次“大考”。

对消费者而言,未来去餐厅能更清楚“菜品是否预制”,花钱更明白;对股民而言,预制菜赛道“游戏规则”变了——靠讲故事的企业会被淘汰,踏实做产品、做标准的公司,才能在万亿市场“站稳脚跟”。

所以,无论是你餐桌上的“预制红烧肉”,还是股票账户里的“预制菜龙头股”,这场“透明化革命”,都值得持续关注。

互动时刻:你吃过预制菜吗?你觉得哪家预制菜企业最有潜力?留言区聊聊,抽3位朋友送「预制菜行业研究报告」一份~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