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优秀毕设解读︱环境有“戏”:迴響——岭南会馆重生计划

B站影视 2024-12-04 11:53 2

摘要:通过对北京宣南地区中山会馆、粤东会馆和东莞会馆进行研究,探讨“岭南”会馆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定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梳理会馆历史背景、起源和保护现状,提出当前保护与修缮工作中的成效与问题。

转自:UA设计学堂

建议使用白色模式阅读下文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white mode.

歡迎來到我嘅古仔!

如果我哋因《潮汐圖》而相遇,

好高興能向您分享我嘅見解。

如果您只係啱好到,

亦不妨體驗即將開始嘅旅程。

Welcome to my story!

If we meet because of The Tides,

I am glad to share my insights with you.

If you are just in the right place,

you may also like to experience the journey that follows.

王越

2024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学士

导师:崔笑声 副教授

通过对北京宣南地区中山会馆、粤东会馆和东莞会馆进行研究,探讨“岭南”会馆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定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梳理会馆历史背景、起源和保护现状,提出当前保护与修缮工作中的成效与问题。

结合对《潮汐图》的叙事结构、叙事主体和叙事视角分析,以“透明”为概念,运用嵌套、并置、叠加等方法,试图以现代建筑语言,将传统岭南建筑元素植入会馆遗迹,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互,增强会馆的戏剧性、可持续性与社会影响力。

语言学转向是近代哲学重要变革,语言的边界议题是认知事物核心问题,王越关注粤语写作文本,从中梳理空间的叙事关系和形态组织逻辑,又选择北京胡同片区场地,进行设计实践,形成地域文化和空间形式的相互对话的关系,从更底层的语言逻辑和习惯建立空间叙事的结构,是很有价值的尝试,作品可读性和体验感俱佳,地域性和异样性均备,整体设计思路有新鲜感,作品完成度颇深,令人赞叹!

——崔笑声 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粤语白话文作为原著《潮汐图》的叙事语言之一,其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小说剧情地理与精神空间的推移存在联系。

通过知晓普-粤转换规律,能够辅助理解原文。

普--粤转换密码簿 ⓒ 王越

会馆是一种兴起于明清时期的特殊传统建筑类型。清末民初,会馆活动进入鼎盛期。后渐衰落陷于荒废。建国后,会馆大多收归国有重新分配为居民住宅。改开后,大部分会馆遗址遭到拆除与破坏,会馆数量急剧锐减。2021年,北京市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对现存会馆遗址进行保护与修缮,积极推动会馆重新投入商业运营,大力推动“会馆有戏”演艺新空间业态发展。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宣南地区当前会馆保护与运营的三种典型模式。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南横街地区的东莞老馆、粤东新馆和中山会馆以及临近近街巷作为项目场地。场地总面积约17840㎡,其中建筑院落面积约7570㎡(东莞老馆约1030㎡、粤东新馆约1390㎡、中山会馆约5150㎡)。

会馆简史与场地调研 ⓒ 王越

《潮汐图》讲述了19世纪一位虚构主角——蛙的传奇一生。蛙出生于广州,在澳门和伦敦度过壮年,最终在哈德逊湾离世。通过蛙的一生所见所闻,记录了十九世纪西方海洋帝国对东方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大变局”之下,微小个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岭南社会的风貌。

小说所描绘的时代与三所会馆建立的年代相吻合,为会馆设计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叙事背景,也与会馆发展的兴盛期相契合。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港口”空间与会馆空间都具备近代区域文化交流的属性。

叙事结构分析(图1)、叙事主体分析(图2-3)、叙事视角分析(图4) ⓒ 王越

将第一章每一小节的内容进一步分解为多个情节,并以图示提取情节内容,生成对应的空间意向。进一步总结并提炼出一个空间操作的“动词”。

首先,通过图示展示每个情节的空间关系, 并试图还原主角蛙在不同空间中的活动轨迹和心理变化。

其次,对小说情节、主角蛙内心世界和故事整体氛围抽象与提取处空间意向。

最后,使用动词如“扩增”、“收缩”、“推移”、“叠加”等,描述、总结空间的动态变化和操作方式。

叙事视角分析-长卷图示 ⓒ 王越

《潮汐图》空间操作与意向图示 ⓒ 王越

借鉴《潮汐图》“本土-异域-他乡”的叙事逻辑,以“京派”和“岭南”两种不同建筑装饰元素作为变量,建立映射关系,并应用到场地各区域的叙事主题的规划当中。“推移”、“叠加”等,描述、总结空间的动态变化和操作方式。

从中山会馆场地现状来看,尽管馆内存在岭南特殊建筑形式“花厅”,但整体建筑院落格局和装饰语言仍然以京派四合院做法为主。从客居北京的岭南人的视角出发,场地当前的景象与“他乡”更契合。通过控制岭南元素在场地中的表达形式与比重,结合“透明”的空间语言,最终得出“本土-异域-他乡”在空间操作层面的转译。具体映射关系如下:

①“他乡”(京派)——建筑实体

②“本土”(岭南)——室内装饰或室外透明构筑物

③“异域”(混合)——前两者以不同形式、比重混合的产物

空间操作素材库 ⓒ 王越

概念、场地区位分析与功能定位 ⓒ 王越

从宏观场地上看,中山会馆、粤东新馆和东莞老馆三者之间也构成宏观的“本土-异域-他乡”的关系。不同的是,在微观关系中,观者对“本土”、“异域”和“他乡”不同的空间体验主要是由建筑与装饰语言实现的。而在宏观关系中,观众体验到的“本土”、“异域”、“他乡”将由更多维度手法实现(比如装置与虚拟交互)。

空间操作 ⓒ 王越

总平面图 ⓒ 王越

“岭南古”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岭南古,即岭南故事之意。“古仔”在粤语中是“故事”的意思,《潮汐图》全书开篇第一句“听古莫驳古”即为著名的粤语谚语。意为“既然听故事就不要先着急反驳”,奠定了全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基调。将花厅命名为“岭南古”,试图给予观者关于“岭南记忆”的隐喻。

花厅外部保留建筑原貌,由金柱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与外围的檐柱形成鲜明对比,犹如充满“古仔”的“盒子”,“嵌套”于建筑内部。“盒子”以波纹玻璃和纱帘做为透明立面,以水波纹不锈钢板为主要铺装,以当代建筑语言表现岭南意向。

“岭南古”大门 ⓒ 王越

“岭南古”花厅 ⓒ 王越

“风”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如前文所述,“风”做为《潮汐图》重要的叙事主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选择将中山会馆的中心院落设计为以“风”为主题概念的剧场,恢复会馆原有的“戏台”功能。观者从北侧入口直接进入剧场,也可以从剧场直达会馆其他区域。同时院落本身相对独立,能够保证观影体验。

将院落北侧建筑的梁柱结构“复制”,并向南平移,使之与原建筑“并置”,两者相互独立,一虚一实。复制出来的梁柱结构以金属孔冲板为主要材料,保证承重的同时,形成透明的效果。两侧的院墙也一并为半透明的孔冲板和波纹玻璃,并衍生出几何化的“镬耳”造型,与梁柱结构相配合,以现代材料“复刻”传统岭南建筑制式。

梁柱结构上添置如船帆一般的软性纱帘,使之能“因风而起”并随风改变形态,但始终受原本的梁柱结构所制约。与小说中“风使帆受孕”的情节相契合:“帆又升起来。风躺进帆里睡觉,帆就受孕。帆大大地隆起了。帆分娩,船滑进港口......”

“风”之剧场 ⓒ 王越

十字门庭院 ⓒ 王越

“中流沙”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会馆东北侧非直角空白用地,是因南横街道路拓宽工程拆除部分会馆建筑而产生的。方案以“中流沙”为主题,将此改造为具有岭南风格的花园。

中流沙,即沙面岛的古称,是近代广州的核心区域,十三行便坐落于此。中流沙是近代岭南自然与社会风貌的缩影,也是小说中蛙生长的地方。

方案将庭院建筑的屋顶“复制”,“叠加”在原本的屋顶上,形成大面积灰空间,以营造相对适宜南方植物生长的环境。这些“漂浮”的屋顶以金属框架勾勒外轮廓,具有透明效果的同时创造更加轻盈的视觉感受。院内以沙代水,用白沙模仿“海皮”的水面波纹。

花园 ⓒ 王越

咖啡厅 ⓒ 王越

餐厅 ⓒ 王越

卫生间 ⓒ 王越

“好景”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中山会馆西南侧由四栋偏房组成,形制一致,适宜改造为民宿客房。同时,此处与十字门庭院仅一墙之隔,两个院落的廊道共用一墙。在小说中,蛙正是“入十字门”后进入蚝镜,后一直住在“好景花园”中,因此以“好景”为名。

方案将原有建筑“复制”,并向对角线方向平移,与原始建筑相互“咬合”,新“建筑”以金属框架为主要结构,勾勒出建筑形态,并以纱帘为表皮。除了两侧镬耳墙与原建筑不同,其他结构完全一致。

酒店接待处 ⓒ 王越

酒店客房 ⓒ 王越

“葆春记”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西北侧庭院以“葆春记”为主题,葆春记是小说中的一家坐落于十三行附近的标本铺。是蛙与H互动的重要场所。H尝试用科学工具解剖和研究蛙,而蛙通过与H的对话反思自我身份和存在。葆春记展示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对自然的深入理解。

方案将庭院内所有的建筑立面“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透明立面,犹如标本铺一般使建筑内部结构与细节一览无余。庭院内的当代艺术展厅将成为对社会充分开放的建筑,同时也成为会馆最显眼的名片。

庭院中心采用下沉式设计(成为水上世界的隐喻),使中心的亭子变为“漂浮船亭”。亭下连接地下展厅,并与东南侧的玄秘宫相通。

艺术展厅 ⓒ 王越

开放庭院 ⓒ 王越

“玄秘宫”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东南侧庭院以“玄秘宫”为主题,玄秘宫是小说中蛙对英国水晶宫的称呼,也是星盘第十二宫,象征秘密与受苦。在小说中则象征着透明与无界限,小说通过蛙在玄秘宫的见闻进一步放大了“他乡”异质性。

方案在此布置传统文化展厅,展现岭南地域特色。并将庭院中心的建筑“刻除”,仅留下“漂浮”的透明屋作为曾经存在的痕迹,屋顶之下即为地下通道的入口。观众通过地下通道从玄秘宫到葆春记的过程体验多个叙事阶段:

①传统文化展厅(入口)——本土在何方?

②风之剧场(停经点)——戏剧之下,可望而不可即

③漂浮船亭(地下枢纽)——下沉庭院-水上世界

④当代艺术展厅(地下展厅)——记忆与现实-古韵新声

博物馆 ⓒ 王越

下沉展厅 ⓒ 王越

“离魂”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离魂”是小说第15节的标题,契合残存的粤东新馆的空间气质。当前会馆遗址仅用铁皮草率地围合,并压迫人行道、紧逼马路。但从历史角度来说,是扩张的南横街将粤东新馆“肢解”,剩余的“残肢”被丢弃在一旁,无人问津。

当前道路格局已成定局,因此采用妥协的设计手法,将重点放在“残存会馆-隔离墙-马路”的关系上(即院-墙-巷),将原始会馆立面的“轮廓”投影至院墙上,生成院墙造型。院墙将重新承担起“院-巷”中间态,成为被拆除建筑的“离魂”,重新将会馆接入到城市街巷网络中。

巷-墙-院 ⓒ 王越

“冰”轴测图与平面图 ⓒ 王越

“冰”是小说最后一节的标题,是蛙最终的归宿,也是万物的终点。东莞老馆作为观者游览旅程的终点,将通过软性的、交互式的装置植入到杂院当中,观者将在这里回顾会馆历史的兴衰,切身体验会馆遗址的现状。

体验空间 ⓒ 王越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崔笑声副教授在这一年来的悉心指导与鼓励,您给了我很大范围的选题自由,容许我选择粤语小说做为研究对象。您的一句话我会永远鸣记:“没必要为未发生的事情而担忧”。重新审视整个方案过程,我的确因为很多“潜在”的虚构因素白费了大量时间,但结果证明所谓“担忧”完全多余。

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好多破折与困难,尤其是场地建模与复原,消耗了80%的总工作量,但是这些工作又显不出来,相当于80%的工作量是隐形的,非常难顶。在就是缺乏古建项目经验的结果,谂返转头,其实根本无人在意、无人知场地实际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古建这么多细节,差了一点其实都没什么关系,没有人真会看出来,并不影响做方案。而我在场地考证上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只是为了自己心中所谓“严谨”、“真实”的研究执念,真是蚀到底裤穿窿。

总体看来,只能安慰自己通过这个毕设搞清楚了古建的好多结构名称与穿插关系,亦都算一大收获吧。

其次,我亦想感謝《潮汐圖》作者林棹。感謝您創作出咁鬼犀利嘅作品,為我哋大陸嘅粵語文學注入咗更多活力。喺大陸粵語全面衰落面臨消亡嘅背景下,不禁稍顯悲涼,就如《繁花》一般,似一首為方言而奏嘅挽歌。

再次,我想感謝我嘅朋友方正。在成個畢設過程中,難免情緒極端低落之刻,你的陪伴極大緩解咗我嘅抑鬱與焦慮。有你在,彷彿苦難生活中仲有一絲慰藉。

加之,我非常極其交關想感謝宛若泓!多謝你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幫手做模型,冇你嘅雪中送炭,我完全唔可能趕得切。你嘅做法亦都對我有好大嘅啓發,我要向你深刻學習。其實大部份工作都係無人在意嘅,差唔多就得啦,根本唔使咁認真喺度糾結啲細節嘢,浪費時間又唔影響大效果。我做設計都係太過較真、鑽牛角尖,導致效率過低,實在嘥氣。

再者,我想感谢吴谊、王纯钰、陈雨萌与李心碟。很幸运本科期间能够与你们相识、相知,没有你们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我的今日。很开心学习之路有你们相伴,你们是我在系里最好的朋友。

想不到转折词了,我想感谢小狗群的陈晨溪、刘盛焱、王冠、矫欣宇等友友,你们的陪伴给予了我莫大鼓舞,尤其感谢陈晨溪和方正在布展过程中的帮助!

还有,我想感谢我的舍友刘群和宁骏达。与你们的交流使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想法。

另外,我想感谢建筑学院的贾京谷老师与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老师,你们在模型和展台制作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以对本院同学一样的标准对待我这么一个美院“编外人员”,实在感激不尽。

更多,我想感谢李飒老师。没有您在毕业布展上的辛勤付出与资深建议,就没有我们环艺系最后如此精彩的展陈效果。

仲有,我想感謝網友“鯨魚腹”嘅無偿分享,您提供嘅2005年同2008年中山會館個相,對我嘅場地復原有好大幫助。

最後,我想感謝我嘅父母,系你哋將我帶到這個世界上,系你哋嘅悉心照顧,支撐我一路至今。

文字及图片来源|王越

排版|孙楚伦 王越

指导及审核|崔笑声

版权归作者所有,分享时请标明原作出处

来源:自学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