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沉寂,侬氏崛起——唐宋广西风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23:10 3

摘要:唐、宋时期,“侬”,不仅意味着一个姓氏群体,而且标示着“僚”系族群中的一个支系;其往后的发展,在今日中国壮族布侬、布依、土僚三大支系中就是“布侬”支系的人群。

黄氏沉寂侬氏起

◎白耀天

(本文摘自2006年出版《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与弃儿》之,“侬智高起兵前的左右江地区壮族社会”章节)

唐、宋时期,“侬”,不仅意味着一个姓氏群体,而且标示着“僚”系族群中的一个支系;其往后的发展,在今日中国壮族布侬、布依、土僚三大支系中就是“布侬”支系的人群。

僚人侬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唐朝元和(806—820年)后期李翱的《徐申行状》所说的“西原蛮”首领“黄氏、周氏、韦氏、侬氏”。而首领姓名的出现,则是乾符(874—879年)年间的员州(在今广西崇左县中部)首领侬金勒、侬金澄、侬仲武以及屯洞(在今广西崇左县西部)首领侬金意。比起“瓯骆左将”黄同归附汉武帝来,越僚系中侬氏的见于记载,晚了近千年。这与他们居地的偏僻、社会发展的缓慢以及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晚大有关系。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或其前后,中书令张九龄代唐玄宗草拟的《敕安南首领爨仁哲书》载:

敕安南首领归州刺史爨仁哲、潘州刺史潘明威、僚子首领阿迪、和蛮大鬼主孟谷误,姚州首领左威卫将军爨彦征、将军昆州刺史爨嗣绍、黎州刺史爨曾,戎州首领右监门卫大将军南宁刺史爨归王、南宁州司马威州刺史都大鬼主爨崇道、升麻县令孟耽:

卿等虽在僻远,各有部落,俱属国家,并识王化。比者,时有背叛,似是生硬,及其审察,亦有事由:或都督不平,处置有失;或朋仇相嫌,经营有损。既无控告,自不安宁,兵戈相防,亦不足深怪也。然则,既渐风化,亦当颇革蛮俗。有须陈情,何不奏闻?蕃中事宜,可具言也。今故令掖庭令安道训往彼宣问,并令口具,有隐便可一一奏闻。

秋中已凉,卿及百姓并平安好!遗书,指不多及。

此一“敕书”,道明了南诏王阁罗凤在未统一“六诏”和“爨”部以前的今云南东部的形势。

当时,今云南省东部诸“爨”分立,内争不已。唐朝趁此机会,由安南都护府(治今越南河内市)、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县)、戎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宜宾市)分别招属,使其一裂为三,各附一个都督府,以增大其内部的离心力及对唐王朝的侬附力。

那个时候,今滇东南附属于安南都护府的归州首领爨仁哲、潘州首领潘明威、和蛮大鬼主孟谷候,都是氐羌系属,惟有僚子首领阿迪所部属于越系族群。

归州所在,史无明载,当在今云南省屏边县境;潘州,后改为龙武州,约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左近;和蛮就是现在的哈尼族,其居当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唐人樊绰《蛮书》卷4说东爨“南至步头”,情况恰恰与此吻合。如此,则僚子首领阿迪所部当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诸县境内。因为龙武州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左近,属爨部潘明威的领地;其南为今云南省红河地区,是“和蛮”首领孟谷惧的领地;再往西在今云南元江一带的步头也是爨部的势力范围。当时的安南都护府属不能超过步头以西,“僚子首领阿迪”所部只能落在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及其以东以南的今广西西南部和越南的西北部。

《新唐书》卷43下《羁縻州》引唐贾耽《皇华四达记》载:“安南经交趾太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经南田百余里至思楼县,乃水行四十里至忠诚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贵州;又四百里,至甘棠州:皆生僚也。”又《新唐书》卷167《王式传》载,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南诏入侵安南,至距府治(今越南河内市)半日程途的锦田步时,安南都护王式派遣“译员开谕”南诏将领,要他们以信誉为重,和好为上,立即退兵。南诏将领诡辩说:“我自缚反僚,非为寇也!”此话固属遁词,可也反映了当时安南都护府属西北地区都是“僚人”分布的地区。所以《旧唐书》卷19上《懿宗纪》和卷182《高骈传》载“大中(847—859年)末,安南都护李琢贪暴,侵刻僚民”,“人多怨叛,遂结蛮军(指南诏军)合势攻安南”。

如此,则张九龄《敕安南首领归州刺史爨仁哲书》所称的“僚子首领阿迪”,恰恰印证了《魏书》卷101《僚传》记载的“僚者”,“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今云南东南部唐以后就是特磨道侬氏所在,今广西西南及与其相邻的越南西北部地区,亦多为侬氏僚人所居之地。此一地区的“僚子首领”称“阿迪”,说明唐朝开元(713—741年)前后,侬氏僚人尚无姓氏之称。

开成三年(838年),安南都护府都护马植奏:“当管羁縻州首领,或居巢穴自固,或为南蛮(指南诏)所诱,不可招谕,事有可虞。”马植这个奏言,说的就是自南诏立国之后,地处唐朝与南诏边邻地区的僚人首领常常根据自己的利益而持首鼠之态,踯躅于唐朝与南诏之间。比如,马植任安南都护府都护期间,自己清廉,又“约之以诚信,晓之以逆顺”,得到了僚人首领们的谅解、信任,开成三年(838年)九月,原来依附于南诏的“羁縻州刺史首领麻光耀等”,先后到安南都护府拜谒马植,“并纳南蛮(指南诏)所(赐)文牒、衣服”,表示臣服于唐朝。

又唐朝樊绰《蛮书》,卷4,《名类》载:

咸通三年(862年)三月二十一日,(南诏围攻安南都护府)仅五六千人,(在)安南城西角下营,蛮贼杨思缙委罗伏州扶邪县令麻光高部领之。

麻光高与麻光耀的出现,前后相距二十多年,不详其是否为亲兄弟或族中兄弟关系,但他们都是唐安南都护府属下位于今越南西北的羁縻州县首领,都是僚人。这说明自开元(713—741年)以后至元和(806—820年)年间,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如同元和中“西原蛮”已出现“侬氏”一样,在唐朝安南都护府属西北的僚人中也出现了称为“麻”的姓氏。

在僚人中,麻、侬二姓,关系是密切的。吹族定姓,他们可能取同于一种心灵中的崇拜物,即因崇拜树神而名姓。

在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仍流有这样的俗语:“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苗瑶住山头。”古代越人沿水而居,靠水为生,认水为万物之源,于是人求生于水,临水而生,产妇澡身江河以表出月,人死则到江河买水浴身再入葬。因此,水是壮族传统文化价值选择的主导观念,由此而形成的壮族传统文化是亚型的水文化。它既与纯然的水文化如蛋家文化有区别,又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平原文化。

平原文化创造了土地耕种,同时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观念如土地崇拜、风水和望族等。近代壮族中也有土地庙,但那是汉族文化迁入后的崇拜移位。

壮族原是崇拜林木之神的,水因林而能汩汩流淌,林是水神的化身。往昔,在壮人聚居的村子后面都有一片树林(现在桂西和滇东南的许多壮族村寨仍是如此)。壮人认为,那是树林之神居留之所,不能砍,无事也不能去那里面走动,妇女和外来客更不能靠近其边边,否则就会招来祸殃。

这种意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有些村落在汉族文化迁入后建立了土地庙,其内质仍是树神崇拜。比如,广西平果县旧城圩尾局爽村,其村头的土地庙赫然地供着的就是“古离大木神之神位”。显然,在僚人的心目中,树神、林木之神是崇高的,神圣的。他们相互间常以村居的树神作为村子的标识,如“板古离”、“板古龙”、“板古楝”等。“板”是壮傣语谓“村子”为“ban³”或“ma:n³”的近音译写字;“古离”即小叶榕树,“古龙”、“古楝”分别是大叶榕树、苦楝树。

古越人原无姓氏,他们拥有的姓氏,是外来文化迁入的结果。因此,他们的姓氏,就显示出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越系各民族间的不均衡性,地区间的不均衡性以及民族内部各阶层间的不均衡性。比如,壮族在汉武帝时就出现了黄姓,可泰国东北部的泰人在泰王拉玛六世(1910—1925年)以前还没有姓;明代,壮族已普具姓氏,可中国的傣人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仍只是首领人物始具姓氏;汉代,壮族首领中的一些人已经有了姓氏,可近1700年后明万历(1573—1620年)年间奉调戍守梧州的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和都康州(治今广西天等县都康)的土兵大多仍是“有名无姓”。自汉族文化迁入岭南地区以后,许多地区的越人便以汉族现有的姓氏为姓氏,而另外一些越人则与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以图腾、以崇拜物、以首领之称、以居地之名等为姓氏。

今中国桂西南、滇东南以及越南西北部此三角地带,因地处偏僻,交通阻塞,汉文化迁入较晚,人们具有姓氏也相对地比较晚。当这些地区的僚人觉得有必要具写姓氏作标识时,他们多以其崇拜的对象木神、树林之神作为姓氏。

在壮傣语中,有“鬼”一词而没“神”一语,因此木鬼、树林之鬼,其具体的表征就是树木、树林。壮、傣语谓树或木为“mai(”,谓树林、森林为“non'”,以汉近音字译写就是“麻”和“侬”。

唐、宋时,僚人“麻”、“侬”二姓既然源同于“木”,属共源性的,所以宋熙宁(1068—1077年)年间恩情州知州“麻泰益”有时又称作“侬善美”。“善美”是意译;“泰益”是僚人谓“美好”一词的近音译写,迄今一些壮语方言仍谓“美好”为“tcai²di'”。这说明僚人“麻”、“侬”二姓,本源于一,关系密切,取姓之初,二者还是常常互转的。

大和(827—835年)以后,黄氏首领沉寂下来了。此时,侬氏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他们的出现,一缘于其首领与黄氏首领发生利害上的矛盾;二缘于唐朝后期势力中落,南诏势力上涨,占领了安南后曾于咸通二年(861年)、五年(864年)先后两次兵进邕州。侬氏所在作为唐朝与南诏的边邻地区,他们常表现出随势而摆,踯躅于唐与南诏之间。所以,《新唐书》卷222下《西原蛮传》所载的大和中(827—835年)黄氏沉寂下来,“其后侬洞最强,常借南诏为助”并不确切。

上元元年(760年),杨谭《兵部奏桂州破西原贼露布》载:“大贼帅武承裴、敬简等二人,(因)余众窜伏无地,周章失图,解甲辕门,面缚请罪。臣便脱其桎梏,仍加宴赏,兼赉匹帛。散于营农。各分疆界,使其斥埃,递相辖控。”这道明“西原蛮”各首领都是互有其地,“各分疆界”的。唐朝也是因其原住,明确各自的疆界,从而达到相互监督、层层控制的目的。

从《蛮书》、《旧唐书》、《新唐书》、《桂海虞衡志》等现存的材料上看,唐代,今云南东南部、广西西部以及越南的北部、西北部多为僚人侬氏、麻氏群体居住之区,其左江流域则深入到员州(在今广西崇左县中部)、屯洞(在今崇左县西部)、恩城州(治今大新县恩城)、波州(宋改为安平州,治今大新县雷平镇)、龙英洞(在今天等县西南部)、龙州(在今龙州县中北部)等地。晚唐乾符(874—879年)年间,员州首领侬金勒、侬金澄、侬仲武及屯洞首领侬金意因与太州(宋改为江州,在今崇左县南)首领黄伯蕴、黄伯善在滚水(今左江)打了一仗,结果侬金勒等吃了亏,大败而还。侬金勒立志报复,因邕州节度辛说“遣人持牛酒、音乐解和,并遗其母衣服”,感动了侬金勒,员州首领侬金勒与太州首领黄伯蕴的斗争方才平息。这是侬氏首领首见于记载的,怎能说是“侬洞最强”呢?

侬氏族人的居地与南诏为邻,是南诏扩张的对象,因此“僚子首领阿迪”的后人可能即归附于南诏。这固然与南诏的实力有关,也与唐朝地方官员的贪暴有关。比如,前面说过的开成三年(838年)由于安南都护王式持事公平,为人清廉,“羁縻刺史首领麻光耀”即反走唐朝一边。所以,《西原蛮传》所谓的侬洞首领“结南诏为助”,并非是恰当之语。侬洞首领不是结南诏为助,而是南诏结侬洞首领为助。比如,《蛮书》卷4载咸通三年(862年)三月,南诏将领杨思缙即委令“罗伏州扶邪县令麻光高”领五六千人攻安南都护府的西门。由于南诏有求于侬洞首领,所以他们与南诏的关系还比较好。乾符四年(877年),邕管节度辛说为了消除西南边患,通使往来,与南诏构和,不得不利用员州首领侬金勒的关系,派遣邕州节度从事徐云虔出使南诏以结和好。

处于唐朝与南诏之间的麻、侬二姓首领,归属于唐又结好于南诏,踯躅于唐与南诏之间,一直延续至五代。宋朝初年,位于今中国广西靖西、那坡二县、大新县下雷及今越南高平省的统率广源、武勒、南源、西农、万涯、覆和、温、弄等八州及八耽、古拂二洞的僚人首领侬民富,在归附宋朝时,既交缴五代时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的委任书,头上又冠着“坦绰”这样的官衔,说明他原先既为南汉属官又受封于南诏之后的大理国,因为“坦绰”是大理国的官称。大平兴国二年(977年),宋朝授予侬民富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从此,广源州等十州洞即结束了与大理国的瓜葛,成为邕管属下羁縻州;但也不可否认,这些州首领与大理国的友好往来关系。

侬智高祖籍傥犹州,生于傥犹州,其地就傍近于广源州属下温州(治温闷洞,即今广西靖西县湖润镇)的北边,而且与广源州十州洞首领同为侬姓,所以他与他们一样,虽恶于交趾,却与大理国不失其友好。

▲侬智高时期桂西示意图/网络图

▲北宋时期广西地区势力示意图/台版《中国历史地图》

来源:依怡苡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