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医工交叉”如何推动医学创新?

B站影视 2024-12-04 12:46 3

摘要:据统计,今年1至9月,上海37家市级医院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平均投入已达到到医疗总收入的4%,高于预算管理要求2%的基线,其中最高的一家医院,投入比例达到9%左右,是历年来之最。在代表上海最高医学水平的三甲医院里,最近有哪些技术“上新”了?面对“卡脖子”难题,医院

据统计,今年1至9月,上海37家市级医院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平均投入已达到到医疗总收入的4%,高于预算管理要求2%的基线,其中最高的一家医院,投入比例达到9%左右,是历年来之最。在代表上海最高医学水平的三甲医院里,最近有哪些技术“上新”了?面对“卡脖子”难题,医院、高校和企业如何携手破题?

来自安徽的查老伯,需要对声门上的肿瘤,做手术切除。但当地医院告知,手术需要切开脖颈,这让查老伯有些害怕。在得知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有用于喉部微创手术的国产机器人系统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后,查老伯赶来了上海。“小的创口好嘛,这是才创新的,我估计应该能成功。”

要实现微创,靠的就是这台名叫“拓思”的国产手术机器人。11月19日上午,主刀医生控制三个分体式机械臂,对査老伯展开了喉部微创手术。3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出血量少于1毫升,甚至都没有表皮创伤。

据博恩斯医学机器人创始人李耀博士介绍:“口腔中的肿瘤,特别的细微,而且周围的组织特别的丰富,但是它又有一个过程,就是要穿过整个弯道,在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有同样类型的设备和器械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

这台机器人,是由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陶磊,联合机器人企业耗时8年研发,填补了全球范围头颈外科专科手术机器人的空白,其独门“绝技”超精度柔性臂,甚至能实现进口器械“达芬奇”无法达到的一些操作。“达芬奇的机械臂,是一个直性的刚性的机械臂,它没法进入咽喉的生理弯曲,我们是完全采用的是柔性机械臂,可以做上下左右的一个巡视,而且这个手臂非常精细,它的直径只有5毫米,然后我们的切割头只有1到2毫米,可以指哪打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陶磊介绍。

医生从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找出问题,研发企业从工程、算法角度来针对性进行研发解决。“拓思”研发先后经历了8个版本的迭代。八年里,从技术理论到器械标准再到模拟测试,医生也始终参与在企业研发进程中。目前,“拓思”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使用的患者也均顺利康复。已有德国、美国等多家医院表示,希望参与“拓思”首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说:“目前我们国家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设备器械非常少,如果我们不研究,那我们就没有发展,医院就一比一地匹配,再给经费,支持做研究,将来可以更好为老百姓服务。”

上海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和高校、研究机构资源,近年来,也在不断推进各种医工交叉合作与学科发展。“点击化学”,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咔哒”一声,将不同的分子构建模块 快速、高效地结合在一起,以此弥补传统药物研发 耗时长、产率低等缺点。交大教授董佳家,将其导师两次诺奖得主夏普莱斯的这一发现,运用到了新药研发领域。“这个领域本来就是他开创的,把他的一些科研精神、一些创新性带回国内,应用在新药研发事业上面,我们有比较强大的附属医院的资源和医学的人深度交叉,可能能解决一些真正的治疗方面或者制药方面重大的国家需求。”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董佳家说道。

董佳家带领团队,以“双重点击反应”为核心技术,探索出了高通量地合成成药性化合物的方法,并与瑞金医院临床专家联手,在抗肿瘤药物 合成与筛选试验中,成功“捕获”到了高性能功能分子。“相比美国的大制药公司,在同样的临床上活性化合物来说,我们发现的这个分子针对这个靶标的活性好了一千倍到一万倍以上。”董佳家说道。

临床医生抛出问题,科研人员拿出前沿技术手段“应答”。在交大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唐仲英楼,六个楼面,汇集了专为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医疗机器人等医工交叉领域“定制”的共享实验室与开发测试平台,科研用户“拎包入驻”,以破解临床真问题为“出口”,让人员、技术、项目、创意在"市场"中自由流通。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前沿创新研究院院长赵一新指出:“我们的医工交叉,并不是说只是打破学科边界,而是要让这些学科,产生新的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然后更好地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市场或者科研成果,打造出我们更强大的健康产业。”

医学的不断精进,不仅在于医生专业性的提升,也在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要满足这一点,医院必须不断开展前沿研究。在上海,依托强有力的医疗资源和高校、机构的研发能力,医工交叉领域始终热门,我们也期待工程师们和医生们强强联手,不断更新医疗技术手段,来为患者寻找到更优的治疗方案。

来源:看看新闻Knew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