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前 言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延续至清朝末年,历时约1300年。科举制度的实施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乡试(地方考试):在各省省城举行,通常每三年一次,参加者为当地的秀才(生员),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四书五经。合格者称为举人。
会试(中央考试):在京城举行,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考试内容与乡试类似,但难度更高。合格者称为贡士。
殿试(皇帝亲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者为贡士,考试内容通常为策论。殿试的成绩分为三等:一甲、二甲、三甲,每等又分三名,统称进士。其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亦各有千秋,其中有些状元的特长及趣闻成为永恒的经典。
史大成书法
史大成(1621年-682年),字及超,号立庵,浙江鄞县人。史大成出身于农耕之家,他的父亲名史绍南,粗通文墨。史大成自幼聪颖好学,不分寒暑,刻苦读书,在科举道路上屡获佳绩。
他十六岁考取秀才,明朝崇祯十三年考取举人,后因明朝国运不昌而断绝入仕之念。然而,随着清朝政局的稳定,他在父母的督促下重新参加科举,
那年,史大成与严我斯(清康熙三年状元)、蔡启僔(清康熙九年状元)共同参加顺治甲午科浙江乡试,三状元乡试同时露面,被传为佳话。
史大成的状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顺治十二年的殿试中,他的试卷初时并未列为首卷,但顺治帝御览后,被其行文的雅正和书法的端庄秀丽所吸引,给了此卷十二字评语:“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意思是说:此人文章优美,书法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这不仅是对他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状元及第后,被授翰林院修撰,时年40岁。
史大成乃家中长子,且为唯一在京为官之人。此时,他的父亲年老体弱多病。由于史大成状元及第后,数年未归,疾病缠身的父亲自然对他十分思念。为解思念之苦,他父亲便请当地一位画家为自己绘了一幅画像寄给儿子,并让儿子也画一幅自己的画像寄回家中。
接到了父亲的来信和画像后,史大成不禁泪如雨下。他意识到,本来就多病的父亲以此来解思子之苦。他神慌意乱,朝夕难安。
因为当时朝廷有规定,在京为官者,只有在六年为期的“京察”后,方可回乡省亲,而史大成在京城刚四年,离省亲时间尚远。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给顺治帝上疏。他在疏书中说:“臣父思子不见,思见子之仪容;呼子不来,频呼子之名字。臣若忍此,不可以为人子,亦何以为人臣!”
顺治帝览完此疏,泪眼盈眶,心生恻隐之情,特地批准他请假回家,奉养父母以终天年。并且下诏将六年一“京察”改为三年一“京察”。
史大成对顺治帝的格外开恩感激涕零,表谢再三。将手头事务向翰林院大学士交卸之后,匆匆上路。不想途中,便遇到专程赴京向他报丧的人。原来,他的父亲已十天前辞世。他突闻噩耗,竟昏倒在地,经抢救后方才苏醒,醒后哀号不止,以致病倒。回到家中,又忙于操办丧事,悲哀加忙碌,终于卧床不起。
身体稍微有些起色后,便向顺治帝上疏,汇报其事,并请求在家守制三年。服阕期满,又见母亲身体不佳,再次上书朝廷,请求在家奉养老母,直到他母亲去世,又丁忧在家。朝廷见史大成屡召不还,遂将其削职。
是啊,自古忠孝不能双全,你既然想在家尽孝,那国家也不能让你白领俸禄,要将俸禄发放给那些尽忠的人,这点也无可非议。
康熙二十一年卒于乡里。史大成擅长于诗文,尤善制举业文,士子多敬重和效法。著有《八行堂诗文》。
史大成可以说是科举成功与家庭责任交织的典范。尽管他的仕途并不显赫,甚至在家的时间比做官的时间多,但他在科举考试和文化传播方面却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康熙年间,史大成屡掌文衡,始终尽心尽力,廉洁公正,恪尽职守,按才选择,唯才是举。曾多次典司科考,被认为是称职的考官;后来又充任讲官,累官至礼部左侍郎,为皇帝及满族贵族官员讲解汉族传统文化,使汉、满民族增进了解;当朝议各执己见时,他善于综合、折衷,以达到融和;还曾数次主持顺天乡试及会试,且政声卓著,空前绝后。
浙江民间有句谚语,说浙江的状元在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意思是,清朝时,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是史大成,而最后一个状元名叫钟骏声,倒真是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撷生活点滴 汇世间精华
玄子原创作品 图片源于百度
来源:水点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