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起“隐私”这个词,它虽是近代从西方传入,却早已在人心深处扎了根。可细想便会发觉,这并非人生来就有的东西,倒像一块随世道人心流转的布,时而遮羞,时而护体,映照出一个人内心的光明与暗影。人间许多烦恼,其实都源于这块布——不是别人掀了它,而是自己怕它被掀开。
聊起“隐私”这个词,它虽是近代从西方传入,却早已在人心深处扎了根。可细想便会发觉,这并非人生来就有的东西,倒像一块随世道人心流转的布,时而遮羞,时而护体,映照出一个人内心的光明与暗影。人间许多烦恼,其实都源于这块布——不是别人掀了它,而是自己怕它被掀开。
在远古的传说里,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赤身裸体,却毫无羞愧。不是他们不懂遮掩,而是心中无贪、无私、无嫉妒,没有想独占果实的欲望,也没有怕被比较的自卑。他们不需要隐私,因为无需隐藏。老子曾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啼哭时不会因裸露而脸红,也不会因心事而沉默,纯真无伪,何须遮掩?佛门僧人结夏安居,独处修行,旁人不扰,并非藏匿秘密,而是守护清净心念。孔子亦说“君子坦荡荡”,一个行得正、立得直的人,心中无愧,言行磊落,又何须躲闪?他们的世界,没有“怕人知道”的焦虑。
可反观今日,多少人活得疲惫不堪,正因把隐私当成了遮羞布。有人制假售假,作坊藏得严实,白天笑脸迎客,夜里却辗转难眠;有人见朋友成功,嘴上祝贺,心里酸涩,事后又懊悔不已。这些痛苦,从不是因为隐私被侵犯,而是道德未能约束欲望,只能靠“藏”来苟且偷安。若真能问心无愧,何惧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
其实,隐私本有两种。一种是体面的边界——写日记、想独处、保留内心柔软的空间,这是对自我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礼貌。正如“非礼勿视”,不窥探他人私密,是修养;守护自己的宁静,是自爱。另一种却是遮丑的工具——贪污的账本锁进抽屉,美其名曰“隐私”;婚外情编造谎言,用“私人空间”搪塞。这种隐私,不是权利,而是心虚的外衣。
古时宫殿高悬“正大光明”匾额,提醒掌权者行事当坦荡无私。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天火,明知会受罚,却从不躲藏,因他心中无私念,所行乃正义之事。他的痛苦在身体,不在内心。真正的自由,不是藏得多深,而是能坦然面对世人目光。商家若守信,便不怕查账;朋友若真诚,便不必掩饰羡慕;伴侣若忠诚,便无需编织谎言。
当一个人道德足够,隐私便不再是负担,而是尊严的延伸。不必躲藏的人生,才最轻盈。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