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党的老朋友斯诺在访华时,曾向毛主席提出,想见一见当年一路护送他到延安的“王牧师”。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党的老朋友斯诺在访华时,曾向毛主席提出,想见一见当年一路护送他到延安的“王牧师”。
毛主席有些疑惑,他可从未听说过这号人物啊。
等中央调查一番后才得知,原来这人名叫董健吾,他不仅护送过斯诺,还抚养过毛主席的三个孩子,后来还想办法将他们送去了苏联。
但到了解放之后,这人却销声匿迹了。
毛主席弄清楚前因后果后,不由感叹道:“真是党内一怪人!”
那么董健吾当年究竟是如何护送毛主席孩子的?后来主席有没有找到他呢?
1935年,随着日军入侵脚步的加深,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也逐渐高涨起来。
然而,彼时的老蒋却依旧忽视我军所提出的“停止内战,统一抗日”的口号,不断加紧对我军的围攻。
直到汪伪政府开始受到爱国人士的抵抗,并且国军将领也开始拥护我党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老蒋在双重压力下才不得不设法与我党进行联系。
他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宋子文去办。宋子文知道,自己的二姐宋庆龄一直与我党有联系,于是向她寻求了帮助。
虽然对于老蒋之前的所作所为,宋女士一直都是不赞同的。但如今见到国共有第二次合作的可能,当即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而她也确实有联系到我党的渠道,那就是董健吾。
这人是上海的一名牧师,他表面上是这个身份,但其实他的真实身份是地下党员。
当年上海中央特科还未撤离时,董健吾便是其中一员。在此期间,他一直协助周总理进行秘密工作。
后来组织撤离后,他便留在了上海,时刻为党传递消息。
当宋庆龄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时,他感到既激动又开心。如今党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就是为了能救亡图存。
眼见合作抗日的希望出现了,他自然是不负使命,要将这份重要的消息亲自交到延安。
之后他便将密信封进了自己的丝绵背心里,打算独自上路。
临出发前,宋庆龄专门嘱咐他,若是路上遇到困难,可以向张学良寻求帮助。
此人虽然是东北军,但他最愤恨日军,希望国内能早日抗日,或许可以助他一臂之力。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董健吾便秘密出发了。当时正值隆冬,为了不引人瞩目,他一路上专挑小路走,历经坎坷,终于抵达西安。
结果,又因为大雪封路,他被困在西安将近一个月。眼见时间一天天过去,他逐渐焦急起来。
这时他想起了宋庆龄的话,于是连忙找到了正在驻守西安的张学良,向他表明了来意。
张学良得知来龙去脉后自然是喜不自胜,当即派出了自己的私人飞机护送董健吾前往瓦窑堡。
临走之前,他还特意交给董一封信,让他转交给毛主席,表示自己友好的感情以及合作抗日的意愿。
就这样,在张学良的护送下,董健吾成功抵达延安。
但可惜的是,他当时并未亲眼见到毛主席,而是托人将信交给了中央。
不过,他还是成为了在老蒋发动政变后,帮助国共沟通的第一人。
这次旅程除了证实他为党所做的功绩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与张学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这也为他后来护送毛主席的孩子前往苏联埋下了伏笔。
有了这次经历后,董健吾便正式成为了宋庆龄女士沟通延安的“密使”。后来美国记者斯诺在上海会见了宋女士,并提出了想去延安采访的请求。
宋庆龄便将护送斯诺的任务交给了董健吾。当时董自称“王牧师”,一路上对斯诺关照有加。
而他幽默风趣的谈吐也引起了斯诺的注意。
后来斯诺还在《西行漫记》中表示,“王牧师”不凡的谈吐一直深深吸引着他,他发现即使仅仅为了王一人,也值得他到西安一趟。
也正是有他的一路保护,斯诺才顺利抵达陕北红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
当时因为国民党的封锁,我军的真实情况以及精神面貌一直遭到世人的误解。
而《西行漫记》这本书一经发行,便瞬间打破了国军的谣言。
也正因此,许多青年,甚至连一些国军要员的子女在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视延安为革命圣地,并不顾一切地前往……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年若是没有董健吾的付出,斯诺的延安之行也不会这么顺利。
因此,董先生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此后,他便多次前往延安会见斯诺。而他每次路过西安时,也总是会受到张学良的热情招待。
久而久之,两人便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好友。
而面对张将军的盛情款待,董健吾总是受之有愧。
在得知张将军夫妇二人喜欢收藏古玩后,他便托朋友带了一些古代瓷器,并送给张学良。
在表达两人友好情谊的同时,他也想传递两党之间能早日达成合作的美好祈愿。
张学良非常感动,连忙问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没有。董健吾则摇摇头说,若是他能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上作出贡献,他便别无所求了。
但张学良却还是不肯罢休,非要他说出一个私人要求。
而这时,董健吾也突然想起一件事,他当即表示他有三个孩子,一个是他的亲儿子,另外两个是革命人士的子弟。
如果张将军能送他们去苏联读书,那么他们将来学成回国也可以为国家出力。
张学良一听,这点小忙实在不足挂齿,于是他当即答应下来。
只是张学良并没有想到,董健吾请他护送的两个革命者的孩子,正是毛主席的儿子。
那么董健吾究竟是如何与主席的后人产生联系的呢?这就要说起他的革命历程了。
他原本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富户家庭中。后来凭借着优渥的先天条件,他考上了圣约翰大学。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并没有被富贵的生活迷花眼。在读书期间,他便怀揣起了救亡图存的革命理想。
五四运动开始后,他便率领进步青年参加爱国活动。也因此,他遭到了学校的开除。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冯玉祥部队工作。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他也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我党人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刘伯坚同志。
不久后,他便正式入党,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但好景不长,老蒋突然发动政变,我党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
这种情况下,董健吾毅然回到上海,开始借着牧师的身份,在国军的眼皮子底下从事秘密工作。
也正是在这时,陈赓找到他并交给了他一份任务:创办一所幼儿园,专门保护革命者们的孩子。
董健吾收到命令后当即行动起来。由于党的经费紧张,他便将祖上的几十亩田产全都卖掉,终于将幼稚园创办了起来。
也就是这时,毛岸英兄弟被送到了幼儿园。而董健吾也一直无微不至地关照着他们。
但没多久,这里便暴露了,董健吾只能匆匆解散幼儿园,并将孩子们妥善送到各个安全地方。而毛岸英兄弟则被他亲自带回家抚养了。
这段期间,因为党的处境很困难,董健吾的生活也变得十分拮据。即便如此,他还是每天辛勤工作,供孩子们生活。
但岸英兄弟却不忍心董先生这么辛劳。在一天夜里,他们便偷偷离开了董家开始到处流浪。
得知孩子离开后,董健吾非常担心,他到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消息。
最后,在组织的帮助下,他才在一所破庙里找到兄弟二人。见两兄弟骨瘦如柴,他心痛不已。
他当即决定要将他们送到更安全的地方,顺便让他们读书。只是因为国民党的封锁,他始终没找到机会。
直到后来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他才顺利将二人送到苏联。就此,他再次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使命。
此后,他便一直埋头于隐蔽战线,为党作出了很多贡献。
等到了解放后,他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便深藏功与名,默默回到了老家,成为了一名推拿师。
彼时毛主席日理万机,对他也并不熟悉。直到1960年,斯诺访华,请求见“王牧师”一面,主席才得知他所做的功绩。
于是主席立即将陈赓找来,让他找到董健吾,并给他安排工作。当时主席对陈赓感叹道:“此人真是党内一怪人!”
在主席看来,我党有两个怪人,一个是做过“和尚”的许世友,一个是做过“牧师”的董健吾。他们最终都因为红色的理想,加入了我党。
而董健吾这种不慕名利,一心为人民的精神,更是值得世人敬佩的。
1961年,陈赓终于找到了董健吾。不久后,在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安排下,他被任命为参事室参事,此后继续奋斗在了群众一线。
来源:小金会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