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风华 筑梦沁阳丨张晓红:扎根乡村教育28年,为农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08:29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教师节之际,沁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教育体育局特别推出《师道风华 筑梦沁阳》教师节系列专题报道。聚焦我市来自城乡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以他们为缩影,通过动人篇章,

开栏语: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教师节之际,沁阳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市教育体育局特别推出《师道风华 筑梦沁阳》教师节系列专题报道。聚焦我市来自城乡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以他们为缩影,通过动人篇章,走进一个个平凡的岗位,聆听一段段不凡的事迹,深度诠释教育家精神内涵,全面展示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果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助推尊师重教风尚。

教育是一场没有鲜花的远征,讲台是永不落幕的舞台。她的世界不大,三尺讲台、一方黑板、数十张课桌;她的世界很大,桃李满天下,思想通古今。那些伴她批改作业的灯光,那些反复打磨的教案,那些与学生倾心长谈的午后,都在诉说着一个最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教育,就藏在日复一日的用心与坚守中。

张晓红,沁阳市王曲乡西王曲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她扎根乡村教育28载,用知识与爱心为无数农村孩子点亮希望之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擎一盏信仰的明灯

教学中,张老师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同时积极参加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面对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张晓红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为落实“双减”政策,2022年,她申报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特色作业设计的研究”。她把课题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课程,带领学生测量菜地面积、收集民俗谚语,将田间地头的农作物生长、农村传统手工艺等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知识。

润一方心灵的沃土

张老师所在的学校,7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二年级女生小齐(化名),总是躲在教室后排,每天都穿着脏兮兮的衣服。张老师家访时才知道,她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由于缺乏辅导,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跟不上,还常常因为想念父母偷偷哭泣。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老师主动承担起“临时家长”的角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身上。每天放学后都会把她留在办公室,一边给她辅导数学题,一边和她聊生活趣事。看到三个月后的满分测试卷,小齐的眼睛里满是欣喜和感恩。那天,张老师在教师日记本里写下“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守一份永恒的承诺

张老师曾因学生的一点进步而欣喜落泪,那时她眼中闪烁的是对生命成长的纯粹感动。不知何时起,量化评比与升学压力让她逐渐习惯用成绩单上冰冷的数字来定义孩子的价值。改变发生在那个狂风呼啸的冬日。放学后张老师在教室门口发现了正在锁门的小严(化名)。这个平时有点调皮、总被学生报告的男孩,为了避免大风吹开教室门,他正用绳子一圈圈地缠绕系牢不太结实的门锁,小手被绳子勒红,眼神里却满是坚定。她才恍然惊醒,原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星辰大海。

从此,她的目光越过分数,开始真正看见讲台下的每一个个体。她关心他们的睡眠是否充足,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拥有快乐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能力。这份从“育分”到“育人”的回归,正是在岁月坚守中淬炼出的最本真的师德光芒。

张老师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从备课授课到课后辅导,从学生生活关怀到家校沟通,每一个环节都倾注心血。正是这份执着与奉献,让她成为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教育,为培育时代新人不懈奋斗。

来源:小红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