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弟子录(01)孙玉菊,她才是常香玉最疼的“亲闺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09:03 1

摘要:她不仅深得常派真谛,更以一生的实践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精神,成为常香玉艺术与人格的双重继承者。

孙玉菊,豫剧大师常香玉首批磕头弟子之一,是常派艺术最具神韵的传承者之一。

她不仅深得常派真谛,更以一生的实践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精神,成为常香玉艺术与人格的双重继承者。

一、亲授真传,艺脉相承

孙玉菊1941年出生,河南省开封市人。13岁考入郑州市豫剧团,1956年入河南戏曲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郑州市豫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1962年拜常香玉为师。

上世纪六十年代,常香玉亲授孙玉菊第一出戏《大祭桩》,从唱腔到身段,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悉心教导。

此后,《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经典剧目相继传承,孙玉菊常与师父同台演出,或分饰角色,或轮番登台,在艺术实践中深得熏陶。

她与常小玉、林秀兰、宋兰香等师姐妹共同演出时,曾获得作家李准撰文称赞“头角儿峥嵘化新人”,早早显露出艺术锋芒。

二、师徒情深,守望相伴

在常香玉遭遇人生低谷时,孙玉菊始终守护在师父身边。

她性情豪爽真诚,深得常香玉信任。

一次常大师在京开会期间,老伴陈宪章意外摔伤,孙玉菊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医院,悉心照料整整一周。

陈宪章动情地对医护人员说:“这是我闺女,也是香玉的学生。”

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成为艺坛佳话。

三、艺术求精,经典永续

1978年,常香玉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期间,孙玉菊受邀为学生排戏。

一出《拷红》的排练,展现了常派艺术的精妙之处。

红娘与崔夫人的对手戏中,一个咬手指的细微动作,精准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这种对艺术本体的坚守、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与当下某些追求大制作、大场面却忽视表演本质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而反观当今戏曲舞台,满台充斥着大制作大投入大运作的极端功利主义思维,还有那些跟风创作,丢弃观众、草率成戏的极端机会主义倾向,真的是吃相难看的拙劣作为、自砸饭碗的赌徒心态。

君不见,戏不够,舞美凑!(满台布景堆砌);戏不够,人来凑!(上百号群众演员,损坏了三五人千军万马的诗化精神);戏不够,舞蹈凑!(丢掉了戏曲传统规制,四五步万水千山的程式身段);戏不够,激情凑!(吹胡子瞪眼,大吼大叫,丢掉了戏曲中和圆润、戏而不剧的美学原则)。

当今有些戏曲作品,炒作其形而失其魂,视觉上越来越豪华,却与艺术初始谬之千里,更离观众越来越远。

四、传承不息,夕阳更红

退休后,孙玉菊受聘担任南街村希望戏曲学校校长,七年如一日投身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她带领学生晋京演出获得成功,却因忙于教学差点牺牲健康,连老伴都忍不住“抱怨”:“家都不要了?”

如今虽已年届耄耋,她仍活跃在教学一线,近期还在为学生排练《花木兰·征途》选段,用行动延续着常派艺术的生命力。

孙玉菊的艺术人生,印证了戏曲艺术传承的真谛:唯有心守艺魂、情系观众,方能薪火相传、常韵流芳。在浮躁喧嚣的当下,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来源:梨园留声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