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村子的学生组成了一个二三十人的教学班,竟然没有一个女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09:58 3

摘要:1965年秋,初小毕业的我,要到邻近村去读高小。因为,我们村和邻近村构成一个大队,高级小学设在邻近村。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村小学和邻近村小学算是一个学校,邻近村的小学是校本部,我们村的小学是人家的一个分校。

图片与本文无关

再次走进戏楼改成的教室

1965年秋,初小毕业的我,要到邻近村去读高小。因为,我们村和邻近村构成一个大队,高级小学设在邻近村。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村小学和邻近村小学算是一个学校,邻近村的小学是校本部,我们村的小学是人家的一个分校。

邻近村和我们村相距很近,大约3华里。也就是1500米左右。因此,我们都是在家里吃住,跑路去上学。

我第一次到邻近村小学去读书的时候,刚走到学校大门口,就对这所新学校充满了好奇感。我站在大门口,仔细端详着大门上下左右的装饰。大门竟有些古色古香。后来推想那个大门应该是古代的建筑,因为门楼上的砖雕很精美。尽管那时不懂得欣赏,也不知道雕的是些什么内容,但就是觉得那些砖雕不简单。砖雕包围着一个长方形的方框,其中用红油漆写着“某某学校”几个大字。大门口两边的墙上,写着一副标语,一边是“教育与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另一边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少年后,我当教师了,才知道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

这所学校也就是一个大院。大门坐北向南,在大院东南角。从大门进去,可以看到,校园北边是一排教室,小学1—4四年级的学生在那里上课,而我们五年级学生竟然又是在位于校园南边,面向北边小广场,和北边的一排平房教室遥遥相对的戏楼上。而我们又是这所小学的第一届五年级学生。以前的五年级都是在公社所在地。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戏楼显然比我们村的那个戏楼要好得多。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村的那个戏楼明显很破败。后来没有多少年就拆除了。这个戏楼则是很完整,改造后作为教室也很宽敞。教室的采光也还可以,前后都开有窗户。我们使用的课桌凳也都是学校配备的,不用从家里带。课桌都是不带抽斗的单桌,凳子都是可以坐两个人的条凳。班里学生也不多,也就是二三十个,涉及到附近三个自然村。

戏楼的底座是有五间砖箍窑洞支撑。窑洞的地面比校园要低一些。窑洞前的一段砖铺地正好可以作为校园的排水通道。通道顶头有涵洞把水送到校园外的河沟里。学校的几个公办教师就住在这些砖箍窑洞里。

我们的校长姓郑,非常白净儒雅,衣饰干净整洁,说话慢条斯理,不急不躁,很有书卷气。给学生开会讲话的时候,语言非常纯净,没有嗯、啊、这个等口头禅。我对这个校长印象很好。

我们的语文老师姓裴,个子不高,讲话时声音有点沙哑。但工作很认真,注重让学生背书、造句、听写生字。那时的语文教学对背书、写字尤其看重。

那时也要练习写毛笔字,既有大楷字,还要有小楷字。每个学生需要用一大一小两根毛笔。学生每天写一张大楷,也是每张24个字,在大字缝隙里,用小号毛笔写小楷字。老师对学生写的毛笔字,也都用毛笔批改。认为写得好的字,圈个红圈。

我们的算术老师姓什么,我以后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可能他不是班主任,和我们接触较少吧。

郑校长也给我们上课,他讲的可能是自然课吧。讲的什么内容现在都忘记了。

这游戏也是我们当年常玩的。

在邻村小学上学期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任务比较轻松。由于离家稍远,学校又不能住宿,所以,晚上都没有晚自习。因此,这晚上的时间就成了我课外阅读的时间。我记得在那时候我读过纪实文学《刘文学》。那部作品放到现在肯定是有很大争议的。但是在那时,对我们这些十多岁的小学生来说,还是很受感动的。好在无论历史怎样变迁,刘文学并没有被否定。2009年9月14日,刘文学还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我那时候读的另一本课外书,就是作家金敬迈创作的纪实文学《欧阳海之歌》。我记得那本书挺厚的,我读了好多天,才将其读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舍身救列车的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刘英俊,都是我们的精神偶像。我记得自己在读《欧阳海之歌》时,惊叹于作者对欧阳海听到火车快要到来的声音,看到受惊的黑色军马,驮着钢铁炮架,横在铁道上,瑟瑟发抖,死活不肯移动;眼看火车就要过来,顷刻之间就会出现火车出轨翻车的事故;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作者运用铺张手法,写了欧阳海可能想到什么,想到什么。这段心理描写,用了很大篇幅。之后,作者宕开一笔说,也许他什么也没有想,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军马推出道轨,保证火车的安全。结果是,欧阳海飞一般地冲上去,奋力一推,军马离开了道轨,列车安全地停下了,欧阳海却变得血肉模糊。

这一段描写给我造成强大的心灵震撼。那时年龄小,不知道这种表达手法好在什么地方,但就是那一大段看似多余的心理描写,去把欧阳海奋力救火车的形象,牢牢地印刻在一个少年的心灵里。

图片来自网路

那段求学经历中,还有一个常常让我回忆起来的故事,就是我们全校高年级同学,去参加大队举行的新兵入伍欢送仪式。

那时候,每年的征兵工作,总是大张旗鼓,大造声势。村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墙上张贴的彩色纸张写成的标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好汉要当兵,好铁要打钉。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征兵工作结束,新兵换上军装,回家和亲人告别之后,大队要组织欢送仪式。新战士披红挂彩,排队站立;欢送的会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我还曾代表送行的学生上台发言。那种热闹而又神圣的情景,成了我脑海中永久的记忆。

那时,我们虽然距离学校3里路,但家长们都很放心,都是让孩子自己跑路上学。从来没有人担心学生上学放学会出现什么问题,根本没有家长接送孩子的现象。如果放到现在似乎不可思议。但那时确实社会环境很好,真的很安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事故。

我们那时的班级是和尚班,三个村的高小学生集中在一起,却没有一个女生。在那个时代,女生读书者是极少的。由此可见,我们山区教育的落后。

来源:闲坐听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