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清远现辖区非常大,如果一篇文章全部介绍所有区域,非常难写。因此,本文内容仅描述清新区和清城区两个区域。
先秦时期
属百越部落聚居地。
代表性遗址:
禾云镇新石器遗址,位于清新区禾云镇沙河村,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石峡文化遗址(碳十四测年约距今3000年)。
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清远属中宿县(《汉书·地理志》)。
戌卒守边。
可考姓氏,如:
陈氏(部分后裔):据《广东早期移民研究》(李吉甫,1987),秦戍卒中有中原陈姓军官驻守中宿峡(今清新区飞来峡)。关联遗迹:飞来峡古栈道遗址(1982年考古发现秦汉夯土层)。
赵氏(疑似):清城区石角镇出土秦代青铜戈,铭文“赵”字(《广东秦汉文物图录》),推测为赵姓军官遗物。
西汉东汉
南越国时期:清远属南越国辖地,汉越融合加速(《汉书·南粤传》)。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后,设中宿县,属南海郡(《汉书·地理志》)。
可考姓氏,如:
吕氏:清新区太和镇出土西汉“吕”字铭文陶罐(《清远汉代墓葬报告》),推测为南越国吕姓官吏家族遗存。
邓氏:《连州府志》(康熙版)引《交州记》载:“中宿邓氏,汉时自南阳迁,业冶铁”。参与开发北江流域冶铁业(清城区龙塘镇发现汉代冶铁遗址)。
陈氏:长沙国陈氏家族南下开发,清新区太和镇出土西汉"陈长"铭文铜鼎(《广东出土先秦文物》1984年)。
魏晋南北朝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清远郡,吸纳北人(《宋书·州郡志》)。
关键线索:
西晋"永嘉之乱"(4世纪初)后,北方士族开始南迁,部分进入岭南地区(《晋书·地理志》)。
清远地处北江要道,成为移民中转站之一(康熙《清远县志》)
南朝大量设置俚人洞主,实行"以夷制夷"政策(《宋书·蛮夷传》)。
可考姓氏,如:
张氏:道光《清远县志》载:"晋时张氏自襄阳迁入,居洭浦(今清新区浸潭镇)"。南齐阳山令张岫修筑连江防洪堤(今清新区太平镇存"张公堤"残段)
孔氏:光绪《清远县志》记载:"晋末孔氏避乱至中宿,后裔居龙颈"。
冯氏:《梁书·冯融传》载:"冯氏世为罗州(含清远部分地区)刺史"。《清远县志》(民国版)卷八:“冯氏自东晋徙居飞来峡,世掌盐运。”
冼氏:南朝高凉冼氏势力扩展至清远(《隋书·谯国夫人传》)。清新禾云镇冼夫人庙(清代重修)。
陈氏: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陈氏一支自颍川迁至清远山区(今清新浸潭镇),以农耕为生。开垦连江冲积平原,建“陈公陂”灌溉系统(现存唐代石刻记载其先祖功绩)。《清新县志》(清光绪版)卷三:“陈氏自晋永嘉迁清远,开陂溉田,民赖其利。”
谢氏:东晋谢氏分支迁入开发盐道
隋唐五代
隋开皇十年(590年)置清远县,治今清城区(《隋书·地理志》)。
可考姓氏,如:
陈氏:隋初部分南朝陈氏宗室南迁岭南,清远龙颈镇有陈姓聚落(康熙《清远县志·氏族》)。关联遗迹:龙颈镇陈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族谱称隋代迁入)。
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北方移民经大庾岭南下,部分定居清远(《元和郡县图志》)。
可考姓氏,如:
邓氏:唐永泰年间(765-766年)邓鲁自中原戍边,驻守清远七拱镇,负责屯田防御。主持修建“七拱桥”(现存宋代石拱桥),连通连江两岸商贸。七拱桥碑刻:“永泰二年,邓氏合族重修。”
陈氏:陈法念家族开发连江冲积平原,建"陈公陂"(《广东唐代文物研究》2007年,P.156)
侯氏: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侯景之乱后,侯氏家族自河南迁至清远新洲镇,以冶铁为业。《清远县志》卷四:“五代梁时,侯氏冶铁于新洲,铸兵器输广州。”
麦氏: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麦氏自吴郡迁至清城石角镇,参与连江水利开发。《石角镇志》:“显德五年,麦氏自吴郡来,筑陂溉田。”麦公陂碑刻:“显德五年,麦公讳道兴督修。”
张氏:唐中期张九龄家族(韶关曲江)部分分支迁入清远浸潭镇(道光《清远县志·氏族》)。
浸潭镇张氏宗祠(明代重建,族谱称唐迁入)。
莫氏:清远土著姓氏,经营北江航运(《新唐书·地理志》载"清远莫氏掌水驿")。
著名景点与姓氏关联:飞来寺(唐贞观年间建)
传说与张氏、李氏等捐建有关(康熙《清远县志·寺观》)
南汉(917–971年)
清远属兴王府(广州)
南汉鼓励商贸,部分闽粤移民迁入(《南汉书·地理志》)。
可考姓氏,如:
黄氏:南汉时黄氏自闽迁清远石潭镇,从事陶瓷业(光绪《清远县志·物产》)。石潭镇黄氏窑址(出土南汉"乾和"年号陶片)。
苏氏:(广府商贾)南汉苏氏经营北江盐运,定居清城(《南汉书·食货志》)。
北宋南宋
北宋设清远军,属广南东路(《宋史·地理志》)。
清远因地处粤北交通要道(北江流域)及相对稳定的行政建置(属广南东路),吸引了大量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移民。此阶段移民以战乱避难、科举仕途及农业开发为主要动因,推动了姓氏多元化与文化繁荣。
可考姓氏,如:
李氏:北宋初李姓自吉安迁清远山塘镇,开发梯田(《清远李氏族谱》明抄本)。
麦氏:(水利世家)北宋麦氏扩建"麦公陂",灌溉石角镇农田(《宋会要辑稿·水利》)。
朱氏:(理学家族)朱熹族侄朱埜(yě)曾任清远知县,部分族人留居(《朱子文集·附录》)。
黎氏:广府,南宋黎氏自南雄珠玑巷迁清远太平镇(《粤东黎氏族谱》清刻本)。
潘氏: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潘伯澜后裔自福建上杭迁至清远龙颈镇,开基立业。开发北江沿岸农田,形成“潘半县”聚落(清代文献记载)。《清远县志》卷九:“潘氏自宋迁龙颈,耕读传家。”
许氏: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许朝佑自翁源周陂迁至英德九龙镇,开基发族。《英德县志》(民国版):“许氏自宋迁九龙,择风水而居。”
黄氏: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黄损后裔自南汉故地迁至连州东陂镇,兴修水利。主持修建“东陂水利”(现存宋代石渠),灌溉农田万亩。《连州府志》卷七:“黄损,宋时修东陂,惠泽万民。”
明朝
关键线索:
明初推行“屯田戍边”政策,清远作为北江流域军事重镇,成为闽赣移民和广府移民的聚集地。
清远设清远卫,驻军及家属形成新聚落(嘉靖《广东通志》)
可考姓氏,如:
刘氏:清城卫千户刘忠家族,后裔居清新区三坑镇。
王氏:清远卫指挥使王氏家族驻守飞来峡(康熙《清远县志·武备》)
李氏:南雄珠玑巷移民开发滨江河谷。
黄氏:清远学宫(今清城区古城路)由知县黄表重建,黄氏为福建移民(《广东学宫志》1999年)
黄氏:(龙颈镇)康熙《清远县志·氏族》载:"龙颈黄氏,传云明初自程乡(今梅州)来"。开发滨江梯田。
萧氏:萧家围屋族谱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自宁化迁坪地"(《萧氏族谱》清同治本)。
清朝
清初"迁界令"影响沿海人口内迁。
客家人大规模从梅州、惠州迁入清新山区(《清代客家移民研究》)
广府商帮沿北江建立商业网络(道光《广州府志》)。
可考姓氏,如
梁氏:清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年)英德黄花支系:梁连兹于康熙年间从南海石砚迁入南冲回新、白芒。龙颈支系:梁润明于乾隆年间从顺德迁入龙颈大有村。形成客家围屋建筑群(现存13座),推动梯田农业与围屋营造技艺(省级非遗)。《清远县志》(清光绪版)卷九:“梁氏自康熙迁南冲,筑围屋垦田。”
麦氏: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麦氏自顺德迁至清城东城街道,兴办“麦氏义塾”。开发东城商业街区,现存清代“麦氏书院”为市级文保单位。《清远县志》(清光绪版)卷九:“麦氏自乾隆迁东城,设义塾。”
李氏:光绪《清远县志·氏族》载:"黎埠李氏,雍正间自闽来"。黎埠成为北江最大蚕桑基地实为同光时期(1862-1908),见宣统《清远县实业志》载:"光绪末黎埠岁出蚕丝三千斤"。
杨氏:(凤埠镇)道光《阳山县志·物产》载:"乾隆五十年(1785年)惠州杨某始种早晚两造"。双季稻技术传播。
清朝之后的演变比较清晰,这个留给大家独立思考。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简短的文章描述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以及姓氏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来源:俞易国学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