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6期@文/浙江大学团委新年伊始,“东方神秘力量”刷屏全球。人们发现,备受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包括科百特董事长在内的众多浙大校友参会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6期@文/浙江大学团委新年伊始,“东方神秘力量”刷屏全球。人们发现,备受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包括科百特董事长在内的众多浙大校友参会。近年来,一批浙江大学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从求是园走向社会的广阔天地,他们以实际行动回答竺老“两问”,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浙大?其创新创业工作的成效为青年发展培养能提供哪些好经验?孕育科技领军力量2024年末,杭州这座钱塘江畔的江南古城以科技之光惊艳世界——“六小龙”横空出世。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在央视春晚舞台以灵动舞姿征服全球观众时,深度求索的DeepSeek-R1大模型正以GPT-4二十分之一的训练成本问鼎多国应用下载榜,而游戏科学的《黑神话:悟空》则以90亿元销售额打破国产3A游戏纪录。这场科技盛宴的背后,涌动着一股澎湃的浙大力量。世界看见的不仅是一个个企业的崛起,更是浙江大学如何将高校智慧转化为时代浪潮的东方叙事。DeepSeek:用开源AI打破技术壁垒。“真正的创新不是论文里的术语,而是街头巷尾的改变。”从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梁文锋创立的DeepSeek,以开源精神掀起全球AI浪潮。2025年初,其发布的DeepSeek-R1模型登顶中美应用商店下载榜,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R1的横空出世以及AI领域的勃勃生机,使中国独特的AI生态系统备受瞩目。科研团队不到140人,却让中国AI首次实现“技术输出反超”——纽约、柏林等地的开发者纷纷采用其框架。云深处科技:机器人领域的“中国腿”。“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让产品真正落地应用,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浙大控制学院副教授朱秋国带领团队研发的“绝影”机器狗,2024年成为首只进入海外电力系统的中国四足机器人。亮相央视非遗晚会和北京卫视春晚等多场活动,惊艳全国;X30机器狗在宁夏戈壁滩无人区升压站,已累计完成超过200次巡检,单日最高覆盖349个巡检对象,成为戈壁滩无人区设备管理的可靠“助手”。“我们能逆袭,浙大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和研发团队从‘0’到‘1’的技术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云深处科技联合创始人、CTO(首席技术官)李超博士说。群核科技:数字世界的“造物主”。“如果一定要给我们下一个定义,那么我想群核做的就是一个‘物理世界模拟器’。”黄晓煌、陈航等浙大校友创立的群核科技,用14年时间构建出全球最大的室内3D场景数据库。截至目前,群核科技拥有超过3.2亿3D模型,平均每月活跃访问者达7780万,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群核科技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都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那时起,黄晓煌和陈航便深受这种创业氛围的熏陶。“浙大人喜欢有创新、有突破性、有挑战的东西,我们以创造新事物,为社会创造价值为荣。”黄晓煌说。科创赛事激发青年创新动能浙江大学始终将高水平创新创业赛事作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浙大学生团队斩获主体赛金奖5项,并在“一带一路”国际邀请赛等专项赛事中获金奖3项,第三次捧得赛事最高荣誉“挑战杯”,总分和主体赛金奖数居全国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浓厚的创新文化,更离不开顶层设计和系统支撑体系。学校举办“蒲公英”大学生创业大赛,形成“校赛选拔—省赛锤炼—国赛突破”的阶梯式培养模式,开展“青创集市”活动,让青年朋友们一起交流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想法”和“金点子”。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竞赛、从教学到科研,浙大为人才打造的培养体系环环相扣,以“产学研创一体化”模式开拓创新创业的新途径。
学生们在“青创集市”进行交流展示
浙江大学“蒲公英”大学生创业大赛项目展示交叉融合地构建战略人才体系1999年,浙大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创业强化班”(ITP)。该班作为辅修专业,从全校各专业招收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潜质的优秀学生,强化培养。如今,全校已开设100余门创新创业课程。为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理想与战略眼光,学校不断探索“跨学科学术交流”“青年战略科学家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学生培养路径,赋能学生科协发展,组织青年赴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前沿阵地实践,在航天育种、深海探测等场景中感悟科技报国使命。科技与人文融合,学校推出“我的学科有故事”系列视频,邀请科学家讲述科研历程;汇编《博雅集》读书笔记,举办笔记大赛、最美书桌分享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学术氛围。着眼全球贡献智慧浙大方案“人才需要什么,浙大就做什么”。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学校组织青年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研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选派青年代表出席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共议城市更新与青年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师生开展文化交流;举办“老家河南·青春登场”“家‘香’缙‘云’”等文化推介活动,引导青年以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在“文化遗存青年说”“蹲点观察手记”等原创栏目中,青年学子以全球视角探讨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等议题,相关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青年报》《浙江宣传》等平台。窥一斑而知全豹。浙江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思想引领—实践锤炼—价值升华”的育人闭环。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浙江大学将锚定“国家队”战略定位,持续打造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源源不断的拔尖创新人才。而浙大青年必将以“求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监制:陈章乐终审:陈敏编辑:于丹 雨虹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