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蜀史志》2025年第1期出刊2025年4月8日,《巴蜀史志》2025年第1期公开出版发行。本期设“时政辑要”“封面故事”“蜀中人物”“巴蜀文献研究”“史料之窗”“历史文化”“方志研究”“资治探索”“好书品鉴”9个栏目,刊发25篇文章,共20余万字。
“封面故事”栏目刊发3篇文章。《賨州六记》一文,以广安及其下属的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为叙述对象,从历史、文化、地理、经济和人文等多维视角出发,深入挖掘广安地区的发展脉络,让读者全面领略广安的独特魅力。《广安武胜城——一座蒙古城堡的前世今生》一文,追溯隐藏在武胜城遗址背后的历史,挖掘武胜城遗址的突出价值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介绍武胜城与钓鱼城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展情况。《广安三线企业搬迁的原因和过程探析》一文,以广安三线企业搬迁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国家政策调整为三线企业带来的转机,以及三线企业为搬迁所做的努力和最终实现重生的过程,对读者了解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历史很有裨益。
“蜀中人物”栏目,刊发《末代总督赵尔丰生命中的最后100天(上)》《革命烈士刘子通》《常隆庆与攀西矿产资源的开发》3篇文章。其中《末代总督赵尔丰生命中的最后100天(上)》一文,将以连载方式,聚焦赵尔丰政治抉择、军事行动与个人困境,讲述赵尔丰在四川的最后时光,也折射出清末四川复杂的社会变革。
“巴蜀文献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论焦竑对杨慎融通学术思想的接受》一文,从焦竑对杨慎的著述整理与学术承继、融通治学理念的接受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研究杨慎对焦竑的学术影响,对厘清明清儒学转向的历史脉络与内在发展大有帮助。《苗族文化三题——芮逸夫〈川南苗族调查日志〉之介绍与补充》一文,介绍了芮逸夫及其所著的《川南苗族调查日志》一书,并结合作者在川南苗家的调查,从语言文字、音乐舞蹈、苗家见闻三个方面对《川南苗族调查日志》相关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唐宋正史及巴蜀医药文献关于牡丹的记载》一文,系统梳理了唐宋时期正史和巴蜀地区医药文献关于牡丹的记载,分析探讨了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牡丹的药用价值、种植分布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为了解牡丹在巴蜀地区的药用历史、文化传播和医药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历史文化”栏目刊发《平羌江与平乡江究竟是哪条江?》《论行纪对蜀道线性遗产的有效记录与重要启示》《德昌香米 米中味精——德昌香米种植历史及发展概况》3篇文章。其中,《论行纪对蜀道线性遗产的有效记录与重要启示》一文,探讨了蜀道行纪对蜀道线性遗产的记录价值,强调应重视蜀道行纪在蜀道研究、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蜀道文化。
“方志研究”栏目刊发3篇文章。《试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治”与“志”》一文,全面梳理全国各省(区、市)出台的地方志工作相关法规政策,深入探讨在文化治理背景下如何实现“治”与“志”的有机结合,对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试论志书述体的运用》一文,对志书述体的运用进行了扎实研究,为地方志理论创新与编纂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身为祭:清雍正〈四川通志〉中女性割股现象探究》一文,深入探究清雍正《四川通志》中女性割股现象,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了解古代社会价值观、女性地位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资治探索”栏目刊发2篇文章。《挖掘好利用好四渡赤水红色资源——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一文,分析阐释了四渡赤水在党史、军史、长征史、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史四个方面的历史地位,深入探讨了四渡赤水的资政辅治价值、教化育人价值,进而提出要持续在史实研究、保护展示、宣传教育、综合利用上着力挖掘和利用四渡赤水价值的建议。《修志立鉴 资政育人——四川教育志鉴工作规划及编纂实践》一文,总结回顾了教育系统与地方志部门密切沟通、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教育志鉴编纂、史志文化宣传工作再上台阶的做法经验,为其他部门(单位)更好推动地方志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方志四川微店 二维码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