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十大好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7:56 2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类晚清民国数据库的开发和近现代人物著作的陆续出版,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蔡元培先生著述新文献以及已刊文献的不同版本被重新发现。

2025年4月“十大好书”

学术类

1.《蔡元培全集》

近年来,随着各类晚清民国数据库的开发和近现代人物著作的陆续出版,诸多以往不为人所知的蔡元培先生著述新文献以及已刊文献的不同版本被重新发现。

2015年,在蔡元培研究专家王世儒先生的提议下,北京大学成立了《蔡元培全集》编委会,新版《蔡元培全集》的编纂与出版提上日程。

由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历史学系、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的蔡元培研究、校史研究及近代史研究的专家,以及资深校外学者组成的《全集》编委会,对包括数据库、各地馆藏文献、私人收藏文献在内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检索、收集、分析、整理。同时,在蔡元培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下,编委会对其著述家藏文献进行了深度挖掘。编委会希望为专业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套文献完整、校勘精审、分卷科学的全新的《蔡元培全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第二卷):中国第一部标准地名词典。,内容权威、编写精心、文字精炼、编辑独到、设计新颖、印装优良的国家级工具书。

国务院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编制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边普查、边应用”指示要求,及时发布并推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査成果社会应用的重要举措。

《词典》采收各类地名词条20万条左右,字数3000万字左右,分为6卷出版。《词典(第二卷)》,包括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地区7省、直辖市词条。

3. 《剑桥历史地理学130年》:强调历史地理学在剑桥大学迅速崛起的地理学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详细论述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变化和特点。

作为一个英文词组的“Historical Geography”,至少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欧洲国家。其研究对象大致经历了从神圣地理学、古典文明地理学、地理史,到古典地理文献、古旧地图,再到现代区域历史地理的转变过程。

作为西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剑桥大学地理系为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和科学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以剑桥大学地理系的学科建构、日常教学、学术研究与传播过程为中心,详细论述了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历史地理学的一些变化和特点。

4. 《语言教学的流派》(第3版):全面介绍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使用的主流教学法及一些小众教学法。

5.《语言政策再思考》:探讨语言政策和语言管理的新视角和新内容,辅以大量的国家案例,做到理实并进,视野开阔,可读性强。

在理解和分析语言政策和语言管理理论时,我们除了要知道传统的语言因素外,还要知晓影响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非语言因素,如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因素、个体因素、人口、地理和科技等。

6.《马长寿内陆欧亚学文存》(全三集):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马长寿先生的论著集。

所谓“欧亚”指内陆欧亚(Central Eurasia)。

这是一个地理范畴,大致包括东北亚、北亚、中亚和东中欧。这一广袤地区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

在古代,由于游牧部族的活动,内陆欧亚各部(包括其周边)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内陆欧亚常常被研究者视作一个整体。

7.《将社会史研究引入当代史》:《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姊妹篇;首次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当代中国史研究,既有理论方法之深入思考,又有田野考察等具体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进入21世纪,学界开始呼吁开展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本书作者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本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理论反思、社会史视角、个案研究、资料建设、田野考察,每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整体上推进将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引入中国当代史研究,在学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8.《谁享有新闻著作权:新闻著作权史》:一部关于将新闻视为无体财产从而实现对其控制的思想史与实践史方面的重要且及时的著作。

几个世纪以来,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如果没有著作权法或者其他制度为新闻提供保护,猖獗的盗版将使新闻业的投资无从收回,新闻出版者就无法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而高质量的新闻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必须的公共产品。

另一方面,著作权不保护单纯事实信息是著作权法的基本规则之一。新闻是一种负载着公共利益的公共产品,为其提供著作权保护将造成少数媒体对新闻的垄断。

这一紧张关系贯穿着新闻著作权制度史的始终。

本书系统论述了17世纪以来英美两国新闻出版商追求新闻著作权保护的历史。既叙述长时间跨度的制度变革,也关注特定历史阶段,以考察报业的实践和态度,剖析相关立法动议的全过程及其重要的司法判例。

9. 《美国农业发展》(第二版):了解美国农业历史和农业发展的经典著作,全书涵盖17—20世纪美国农业的历史。

对塑造美国农业结构的政治与经济力量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提出了分析美国农业发展的理论模型。

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美国农业发展的编年史;美国农业变革的根本动力和农业结构变迁;1950-1990年间美国农业的政治经济概念模型。

10. 《自身觉知与他异性:一项现象学的研究》(修订版):扎哈维作品中最富洞见和最有思想火花的作品之一,论证现象学的现代意义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论战”之作。

享誉英美和欧洲的现象学家扎哈维的“少作”,中译本由扎哈维的学生赵猛依据最新版译出。

通过与分析哲学(安斯科姆、约翰·佩里、舒梅克、卡斯塔涅达、罗森塔尔)和当代德国哲学(亨里希、弗兰克、图根哈特)的辩论,扎哈维系统地讨论了与自身觉知问题相关的现象学洞见,包括对自身的时间性、意向性、自反性、身体性和社会性的分析,全面重构了胡塞尔的前反思自身觉知理论,进而论证了现象学传统在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大众类

1.《吴宓师友书札》: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130余位师友的280余通书信,尺素花笺上的故人温情,现代学术史的珍贵补充和佐证。

吴宓交游甚广,沟通中西学界。,本书所收书札不仅记载了吴宓与师友工作、论学、生活、交往的状况,更呈现出他们在时过境迁中的繁杂心绪。

2.《社会心理学家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学家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跟随著名社会学家,了解这一学科的独特魅力。

本书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著名社会学家周晓虹不同时期的随笔、回忆、评论与短文合集,文笔清新可读,时时闪耀着一个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的智慧之光和生活之趣。

3.《唯美:江南,江南》:邀约六十余位中国当代文艺大家,包括金宇澄、朱青生、毛尖、童寯、逄小威等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建筑师、摄影家,收录了各位名家关于“江南”这一主题的文字和绘画、摄影等精美艺术作品。

江南是精神性的,回眸过去也将面向未来,本书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展现江南之美。

在书中能看到江南的秀美风景、美食佳肴、房屋建筑、传统昆曲,勾勒出一个生动鲜活、亲近可感的江南,展现了江南的艺术和艺术的江南。

丰富的视觉体验,书中有近五百张高清彩色配图,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江南风情流淌在艺术家的画笔下,也定格在摄影家的镜头前。

4.《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追溯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史,从猎杀到驯化,从观赏到宠爱,脉络清晰;描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多种互动方式,探讨人类如何观看动物,利用动物来隐喻和标记人类自身,提供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社会的新鲜视角。

生活在公元前30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岩壁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动物画像。

复杂的场景布满了岩壁——直奔而来的犀牛、咆哮的狮子,一群群动物好似正在从洞中穿梭而过。这里一共有420幅动物画作(人类的形象只出现了6幅)。

我们的史前祖先不仅非常擅长艺术创作,而且着实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去观察动物。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些动物对旧石器时代的人们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

为什么他们要如此不遗余力地在洞穴里描绘、涂画、雕刻动物的图像?

《人类历史上的动物映像》详尽梳理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是如何对待、描述和表现动物的,这些描述和表现是如何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的变化而改变的,而且探讨了动物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以动物映像反观人类社会的新鲜视角。

5.《16至20世纪知识史中的流亡者与客居者》:彼得·伯克在知识史领域的最新力作!讲述流亡者与客居者即使在背井离乡的阴影下,也能创造新的知识。

英国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的最新作品,对流亡者与客居者在知识史上的贡献做了广泛的思考,充满了逸闻趣事和引人入胜的发现。

伯克认为,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学者之间的相遇,对双方都是一种教育,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

流亡者用疏离超然的眼光看待祖国和客居国,使他们能够注意到两国学者所忽略的东西;与此同时,两种不同的思想风格有时经过他们的融合会通后,也会产生创造性的混合,产生新的知识。

6.《你自管做人,只当上帝并不存在:毛姆谈人生》:毛姆回忆从青春到迟暮,畅谈人性、生死、善恶、名利、爱,机锋妙语,受益匪浅;英语翻译名家刘文荣倾心编译。

1. 实际上,自私与慈爱、清高与贪欲、虚荣与羞涩、公正与鲁莽、懒惰与勤奋、勇敢与怯懦,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而且看上去还相当和谐。你可能不信,不过时间长了,认识的人多了,你可能就信了。

2. 愚蠢的人老了不仅不会少一点愚蠢,而且比年轻的蠢人更加令人讨厌。有些老年人死不承认年老,硬装出一副年轻的样子;还有一些老年人死抱着过去,对现在的一切全都看不惯,满腹牢骚。我不知道,这两种老年人哪一种更叫人恶心。

3. 人生就像在黄昏时埋头看书,看啊看,没有注意到光线在一点点暗下来。直到想休息一下,一抬头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黑夜已经降临。再低头去看书,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本书一点意思也没了。

4. 我觉得,最好的处世态度是轻松幽默,随遇而安。

7.《一个北平惯窃之自传的研究》:中国犯罪学研究与生命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本书是严景珊先生在燕京大学社会学求学时的学士论文。当年,该论文是在罗伯特·派克与杨开道两位教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

作者在书中运用“生命史”和“口述史”两种方法,对民国时期北平下层群体,尤其是“惯窃”人群展开研究。书中以“草上飞”(白达仁)的自传和访谈为主要材料,“明晰犯罪现象之内幕,其人人格之发展,他的主观态度,他所接触的社会的及文化的环境,一身的经历及遭遇,等等”。

作为将芝加哥学派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本土研究的典范,本书对今日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8.《珊瑚:美丽的怪物》: 珊瑚在我们的社会历史——包括艺术、贸易、地缘政治、哲学、科学和想象力——中占据着什么地位?

珊瑚......它到底是动物、植物还是矿物。它非常乖张地分别展示了这三个类别的特质。

——詹姆斯·汉密尔顿-佩特森

由于珊瑚群具有粗糙的树形结构,数世纪以来,它们都被诗意地描述为海底植物,有各式各样美妙的植物构造或颜色,又或可能是植物生成的矿物。

尽管庞大坚实,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珊瑚渐渐成为受其威胁的典型代表,其警示意义相当于“煤矿里的金丝雀”。

从危险变成濒危,从难以界定变成象征物,从死亡陷阱变成天堂奇境再变成墓场,是什么改变了它们?

本书不仅揭开了珊瑚的种类、形态和栖息地等自然奥秘,更细腻地描绘了它在文学、艺术、民俗、全球生态等多维领域中的斑斓身影。珊瑚之美,不仅在于其古怪而神秘的外表,更在于它作为自然与人类文明交织的见证者,诉说着生存、变迁与希望的故事。

9.《量子纠缠》:人人都能读懂的量子力学!“遴选自“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基本知识系列”丛书,专为大众读者写作,取材于日常的例证与实验展现量子力学之神妙。

量子力学描述原子、光子、电子等微小物体的行为(还有它们不同寻常的行为)。

电子的尺寸虽小,却很重要。电子是化学键的黏合剂,量子物理帮我们理解这些化学键如何让金属、塑料、皮肤以及各种其他材料聚拢成型。

电子还是计算机芯片的命脉,工程师运用量子物理来设计更快、更小巧的器件。量子物理无论用到哪儿,都是准确无误的。

量子力学最让人惊叹的倒不是它既准确又好用,而是它肆无忌惮地碾压我们的常识。

量子的纠缠现象极大颠覆了这两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物理学概念。

什么是量子纠缠?

本书运用了各种生动有趣的类比来解释量子纠缠现象,作者将其与日常物品和场景相联系。例如,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的例子来类比隐变量理论;用抛硬币的小游戏来阐述定域实在性与量子纠缠的矛盾。通过这些生活例子,读者能够迅速抓住复杂概念的核心,将抽象的量子力学概念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阅读过程变得轻松。

10.《寻找下一个硅谷:美国的知识之城》:揭秘冷战背景下创造硅谷奇迹的神奇公式,规划高科技宜居之城的必读之作;一个城市或地区如何才能成为下一个硅谷?

“知识之城”(或“知识城市”)可能是20世纪美国创造出的最成功的概念之一。

这个概念至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将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作为发展之动力,二是将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城市之核心,三是将人才,尤其是顶尖的创新人才作为社会之根本。

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硅谷为代表的知识型城市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将教育、科技与人才融为一体,纳入整体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建设当中。

归根结底,知识之城及其建设理念的出现源于生产力的进步及其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其带来的科技创新。

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知识之城是科学创新的原动力,是高科技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科学工作者及其家人的乐园;研究型大学位于中央,是知识之城的心脏。

毋庸置疑,上述变化与冷战初期的国家政策密切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产业被赋予诸多特权,地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也因此改变,那些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他地区唯有走向沉寂。

每日一书

《导读》

每日一词

《新华成语大词典》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