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0月17日前,胡琏在汕头部署67军、19军和兵团部向舟 山开进之后,即乘飞机到台北向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请示报告。
五 、胡琏在金门战前战后的活动
1949年10月17日前,胡琏在汕头部署67军、19军和兵团部向舟 山开进之后,即乘飞机到台北向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请示报告。
17 日,他在副长官林蔚的办公室里,听到厦门解放的消息。厦门电报 局有人向林蔚报告:“共军已进入市区,我军终止抵抗……尔后已 无机会同副长官联络……”
第二天,陈诚接见胡琏,当面告诉他,军 事及人事部署已有变更,汤恩伯和李良荣调回台湾,胡琏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率领18、19两军,接任金门防务。已命令在海中航行的 十二兵团部和19军改驶金门,67军仍照原定计划增援舟山。
陈诚 还派副长官罗卓英,与胡琏同去金门,布达命令,监督交接。
10月24日夜,胡琏和罗卓英在台湾基隆登上运粮船“民裕”轮, 向金门进发。
25日黄昏,船到金门料罗湾,因风浪大,船不敢夜航靠 岸。
胡琏后来回忆说:“泊停海中,时闻炮声,却不知岸上已发生战 事。”
到26日上午10时,船开到大小金门之间的水头靠岸。胡琏在码 头见到来接他们的汤恩伯总部的总务处长,才知道解放军昨日登 陆,并且“激战整日”。
在水头村边,汤恩伯出来迎接罗卓英到指挥 部,并说“战事已近尾声”。
胡琏当即同高魁元通电话,询问战况。
高魁元告诉他:“战事仍在激烈进行中,形势相当严重,即派车迎司令官来。"
20分钟后,胡琏到湖南高魁元指挥所,约11时半,他接过指挥权,并作了以下部署:
(1)前线攻击部队118师附19军18师54团及14师41团,统归高军长指挥。
(2)118师师长李树兰即推进到安岐。
(3)19军军长刘云瀚率所部在湖尾高地、湖南高地及132高 地,布成一线防守阵地。
接着,他又到132高地刘云瀚指挥所进行视察。至此,金门蒋 军即按胡琏命令行事,直到战事结束。
就在这天早上,汤恩伯电话报告蒋介石说:“金门登陆之敌,已 大部肃清,并俘虏敌高级军官多人。”
蒋介石即派蒋经国乘飞机到 金门“慰劳”。蒋经国于26日11时飞到金门上空,降落后乘车径赴汤 恩伯总部。但汤恩伯却没有将此事通知胡琏,也没有让蒋经国去看胡琏。
胡琏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揭露汤恩伯说:“……经国先生到达战场之时,正是我在湖南高地指挥作战之际,何以我等竟毫无所知?
又当前线酣战不已时,汤将军却一再强调战事已将结束?
盖汤 将军不使我等趋谒经国先生面陈实况,并声称战事已将结束,乃是汤将军之一种苦衷。
他由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统辖60万大军,转 战至福州、厦门,今又到金门,理应有一胜利,以便有所交代(汤已知彼即卸任回台)。”
汤恩伯从防守长江、保卫上海,直到保卫福州、厦门,一路打败 仗,丧师失地,狼狈不堪。他从厦门撤到金门,其总部办公机构, 一 半留在船上, 一半在金门岸边。他对金门的前途如何估计,可想 而知。
10月22日,蒋介石还急电汤恩伯:“金门不能再失,必须就地 督战,负责尽职,不能请辞易将。”
22日以前,蒋介石和陈诚已决定 由胡琏到金门接替汤恩伯和李良荣,汤也很可能知道了这件事,蒋 还给汤这样一份言辞严厉的电报,“不得请辞易将”,流露了对汤的极度不满。
在此情势下,汤恩伯渴望从金门一战中捞一点“贡献”, 也是合乎“情理”的。
从名义上说,在胡琏到达金门接任之前,汤恩 伯还是金门最高指挥官,他讲“战事已近尾声”,是要把功劳记在自 己名下;而胡琏强调26日战况仍很严重,当然是要突出自己亲临前 线指挥的作用。这是蒋军头目争功诿过的一贯作风。
实际上,汤恩伯是争不过胡琏的,因为仗毕竟是胡琏部下打 的。从此以后,汤恩伯就失去了蒋介石的宠信,退出了国民党的军 政舞台。
但胡琏也并非无可议之处。他25日黄昏已到达金门海 域,在船上住了一夜,听到炮声,直到26日上午才登陆。他果真是 不知道岛上正在激战,还是不知战事得失而心存观望,直到心中有 数才下船?
10月27日,陈诚由台北飞抵金门视察,同汤恩伯、李良荣和 胡琏都见了面。28日飞回台北。
10月30日,汤恩伯、罗卓英、李良荣同机从金门飞抵台北。汤 恩伯在机场对《中央日报》记者说:“军事当局置重点于金门,旨在 保卫台湾,陈诚长官对于金门基地,异常重视,予以全力支持。”
11月23日台北《中央日报》报道:行政院通过任命:胡琏为福建 省政府委员兼主席。
这时只有金门和马祖两个小岛群还在蒋军手 中,福建省绝大部分已经解放。
六 、金门战斗中蒋军的窘态
在金门战斗中,国民党在大金门有二十二兵团一个军三个师; 十二兵团两个军五个师,合计八个师。
兵力远远超过解放军登陆 部队。除在全岛各地担任警戒和守备的部队外,投入第一线作战 的有十个团,都是战斗力较强的主力团。
除有坦克配属作战外,金门蒋军还得到海空军的支援。
国民党海军在金门原有九条舰艇。战斗打响后,在澎湖列岛马 公港的第一舰队司令黎玉玺于25日晨4时得到消息,即致电中荣舰 长马炎衡指挥九条舰艇参战,他还立即乘旗舰太平舰赶来支援, 于26日凌晨2点到达金门。
他乘太平舰驶入古宁头西北海区,用主炮轰击大,小嶝岛解放军炮兵阵地。
27日,听说古宁头沿岸崖下 水际聚集解放军甚多,他即令扫202、南安两艇驶近古宁头,直接以火炮攻击密集在古宁头崖下的解放军。
国民党空军第一大队,因25日清晨天气不好,直到上午8时才 出动。他们用一部分兵力,对解放区的莲河、阳塘、围头沃头、深 沪、石井等地进行轰击;用另一部分兵力,密切配合岛上陆军作战。
25日,国民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从台湾飞到金门战场上空察 看并督战。
为防止解放军夜间增援:一大队还派出侦察机,携带大量照明 弹,于25、26日夜间在金门和海湾上空进行监视。
虽然有数量上和装备上的极大优势,金门蒋军这一仗仍然打 得很苦很吃力。他们企图消灭解放军于水际于滩头的设想完全破 产,不得不同登陆的解放军拚死作战。
25日晨,19军军长刘云瀚和 25军军长沈向奎,同坐一辆吉普车赶往前线,遭到解放军的密集射 击,车身中弹,差点丧命。
19军14师42团团长李光前于25日下午被 打死,营连排长死伤甚多。
19军18师警卫营,当进攻林厝以东两座 高碉堡时,自营长以下官兵非死即伤,最后剩下还有作战能力的, 仅58人。
直到27日下午陈诚到古宁头前线视察,还受到解放军的袭 击,使他饱受一惊战后国民党方面宣布,死亡官兵1279人,但胡琏 在他1976年出版的《金门忆旧》一书讲,1953年初,“金门区阵亡 将士公墓”建成,收金门、大二担、南日岛三次战斗阵亡以及病死人 员的骸骨,共4500余具,大二担、南日诸战,规模都远逊于金门之战。依此推算,金门一战蒋军被打死的,当在4000人以上,况且还会有一些骸骨没有收集起来呢!
解放军渡海攻金人员,连船工在内共9086人。
而当年10月27日 台北《中央日报》却宣传“两万共军无一生还”。后来他们又宣称,共 军战死和被俘的各7000人,合计15000余人。
另据当时台北《中央日 报》报道,蒋军用“启兴”、“海黔”、“海津”三条轮船和“中108号”登 陆舰,分两批运到台湾的被俘人员,共4889人。
蒋军还宣传说,解 放军不少人是在渡海中被金门炮火击沉船只沉入海底的,不知其 数目从何统计而来?
战车3团1营1连长胡克华回忆说,仅他们两 个战车连,就打死五、六千人,俘虏4000人。两个战车连不到四百 人,战果就占金门蒋军战果的一大半,岂非天方夜谈?
26日晨,汤恩伯就向台湾报告:“俘虏共方高级军官多人”。
台 北《中央日报》到11月2日,还宣传在古宁头北山俘虏了共军第28 军军长朱绍清,打死两万多共军,包括副军长在内,并俘虏军长1人 师长2人团长3人。但几天之后就改变了说法,只说俘虏团长营 长多人。
七、蒋军对我登陆部队英勇战斗胆战心惊
对于解放军登陆金门部队指战员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战斗 作风,不少国民党人在回忆中表示惊讶、赞叹 例如:
19军军长刘云瀚说,25日凌晨解放军登陆时“正值高潮,风浪 甚大,木造帆船不易控制,以致各船近岸抢滩先后不一,在黑暗 中携带浮器,离船跳入水中,游向岸边,又被波浪冲击……;在如此 混乱情况之下,仍能人自为战,纷纷向岸上突击前进,其冒死直冲 的精神,实令人惊讶!”
201师师长郑果回忆说,25日凌晨3时,解放军在该师601团2 营防守地段登陆,“由我5、6连阵地各堡间隙突入,与我5连短兵相接,肉搏拚战,连长鲁达仁阵亡,其他堡毁人亡达五、六处之 多……一时杀声不绝,伤亡颇重。”
14师副师长夏超回忆说,26日“我军得战车的协力,乘机攻入林厝,跟共军反复肉搏,战斗惨烈异常。”
十二兵团副参谋长王文回忆说,25日解放军登陆时,遇到沿岸土堡,便“运用其一贯的伎俩,以密集火力压倒土堡的射口,然后派 出所谓的爆破英雄,俯冲至堡下埋设炸药引爆,我海岸上的土堡, 被爆破不少,激战到天明,不得已而撤退至第二线。”
王文还说,古宁头为一台地,解放军“利用各村庄的家屋及海 岸碉堡,构成了可以互相支援的火网,使我军在攻击时,伤亡很 多”。
战车第3团1营3连长周名琴回忆说,解放军“作战最善欺诈, 常将俘虏国军的制服脱去,由他们换穿,冒充国军作战,以混乱战 场。”
国民党军人在回忆金门作战时,对解放军多方诬蔑谩骂,用了 众多贬词,例如“负隅顽抗”、“困兽之斗,颇为凶悍”、“中毒甚深,拒 不投降”等等,意在表明他们取胜不易,但亦显示出在解放军不怕 牺牲、顽强搏斗的革命精神面前,他们胆战心惊,多年后仍心有余 悸。
八 、蒋军对解放军金门失利的看法
对解放军金门失利的原因,国民党军人议论甚多,但大同小异,不外以下几点。
(一)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骄傲轻敌,轻视渡海作战。
解放 军自淮海战役后一路顺风,渡长江,打上海,进福建,攻无不克,战 无不胜,特别是打下平潭、厦门两岛之后,视渡海作战易如反掌,以为“登陆就是胜利”、“上岸即为成功”,认为只要一登陆,岛上守军 不撤退即投降。
因而作战计划只有一种设想,只计其胜,未虑失 败,打的全是如意算盘。作战命令只讲“得手后”如何如何,对于发 生意外或受挫后如何补救,只字不提,毫无准备。
骄傲轻敌,系其 他种种失误之根源。
(二)运力不足。
第一梯队登陆后孤军作战,后援不继,寡 不敌众。解放军虽经多日准备,但船只不够,第一梯队只能运三个 团,不能形成优势,后方兵力虽多,但无船可渡,只能隔海相望, 徒唤奈何,仅凭第一梯队独力苦撑,这是最大的失算。
(三)情报不灵,判断失误。
解放军不知金门为台湾外围的 防御重点,以为打下厦门,金门即不在话下,也不知十二兵团由汕 头转运金门。
解放军在解放大嶝岛时,已发现十二兵团18军11师的 31团,但可能认为十二兵团只来了一个师,更不知19军之来。
“对18 军的全部到达,则所知不确,对19军的赶来增援,更未料及。”
对于 十二兵团来接二十二兵团之防,胡琏即将来金门接替汤恩伯和李 良荣,更是毫不知情。
解放军10月24日夜发动攻击金门,恰是十二 兵团全部到达金门之时。如果解放军在18军到达之前攻击金门,或 19军到达之前发动攻击,则正如胡琏所说:“金门存亡,实难逆料”。
(四)登陆攻击方向只有一个。
解放军选择金门腰部及西 北部海岸登陆,此一构想是不错的。
占领腰部,可以极少数之兵 力,阻止东部守军向西援助,将守军分割,收各个击破之功;登陆点 选在金门西北部,这本是登陆金门最好的海滩,原也无可厚非,但 这一地区也是防守者严阵以待的地区,因而失去了奇袭之效。
而除 这一地区外,解放军可能因运力不足,并未在其他方向进行助攻或 佯攻,使蒋军得以集中力量在西北部作战。
战斗初期,金门蒋军一 直对东北部放心不下,25日夜空军飞机整夜出动在上空盘旋,不断 投放照明弹,唯恐解放军从另一方向来攻。后来见其他地区沉寂无声,才把主要兵力集中到西北部作战。
(五)对木船的缺陷估计不足。
解放军无现代海运船舶, 攻击金门全靠木质帆船;而且第二梯队的运送,必待第一梯队登 陆后,原船回航再载运。
此种木船,全靠人力和风力来操纵行驶, 受风浪和浅滩的限制甚大。解放军对木船的缺陷心中无数,没有 预计到,此种船只在没有码头设备之地点,乘高潮抢滩后,在平坦 的海滩上会被搁浅,进退两难,此时在敌火之下,又乏人力来推移, 根本不能返航。
解放军虽指定了每只船上的押船人员,专任押船 之责,概不参加登陆作战,以便监督水手回航再运,并防水手逃逸, 计划不为不周。但船一搁浅,他们便束手无策。
而第一梯队渡海 时风向由正北转为东北,且船只大小速度不同,不少船只不能在 预定地点登陆。又因风浪甚大,船只控制不易,各船抢滩先后不 等,部队建制混乱,掌控和战斗均发生极大的不便,这也是古老 的水运工具所生的缺点。
(六)登陆时间选择弊大于利。
一般渡海作战登陆抢滩的 时间,多选在清晨,使部队在夜暗掩护下靠近滩头并抢滩,在拂晓 前登陆,可利用整个白天遂行战斗。
10月25日是金门一年中的大潮 日期,当天的高潮在凌晨2时4分。
解放军选定25日凌晨2时前登陆,究其用意,
一则为乘高潮可使船只尽量接近海岸抢滩,便于部 队登陆;
再则为乘夜暗,利于隐蔽与奇袭;
三则使船只能利用夜暗 回航接运第二梯队。
然就实际作战的经过来看,在上述时间登陆弊 大于利。由于凌晨2时到拂晓前尚有三个小时,部队上岸后即须 在已设防的阵地实行夜间战斗。
解放军虽号称长于夜战,但此次渡 海而来,饱受颠簸炮击之苦,再由汹涌浪涛中涉水上岸,地形敌情 又不明,自是困难重重,加上建制混乱,无法作有组织之战斗,不能 发挥其战斗力,只靠小单位各自作战得到若干进展。
(七)火力支援不足。
渡海作战部队,在水上运动期间,战斗力量全失,即上岸初期建立滩头阵地之前,仍是战斗力脆弱时 期,此时对炮火支援依赖甚大。
金门之战解放军在大嶝岛等地配 置各种火炮数十门,作为火力支援,但由于口径小,射程短,弹药不 足,再加以观测、通讯联络不良,除在25日凌晨掩护登陆发射一阵 外,以后双方接近,敌我难辨之时,登陆部队即得不到火力支援。解放军后万火炮,也打不到金门纵深。
另外,登陆部队没有反坦克 武器,对于向滩头平地反击的敌坦克,概无招架还手之力。
(八)登陆部队缺乏统一指挥。
国民党金门守军原以为这 一仗会捉到解放军高级干部,26日晨汤恩伯已电告台湾“俘虏共军 高级军官多人”,但后来只查获几名团级干部,他们深感失望和奇 怪。
胡琏后来说:“战事结束后,我以为必可俘得一、二师长,结果 仅俘隶属不同军、师之五个团长。”(实为三名团长,一名团政委,一 名副团长)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