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主持的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为何郑和死后就被叫停了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5 03:04 3

摘要:中国古代对外交还是很看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就分析了邻国间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

中国古代对外交还是很看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就分析了邻国间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特殊关系:“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

在唐朝时期曾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历经宋朝在对外战争中的失利,中央政权开始变得保守,在明朝建立之后,中原王朝再次以大国姿态崛起,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再次被提上日程。

明代的外交思想其实是比较贫瘠的,并不是太开放,其实这主要归结于时代的因素。在中国古代,即使有外交关系,中国皇帝也会拿出“天朝上国”的姿态,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去展开外交。

有的时候,为了避免和周边政权的冲突,甚至以外交的好处,使得其他国家不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也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郑和下西洋,算是中国古代一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海上外交事件了。

郑和船队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当时明代的强盛,和造船业的发达,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十分庞大的,远航时船队多大百余艘,相关随从就带27800人,船只多达200多艘,而且船只体积也是比较大的,其最大的宝船长 44.4 丈,宽 18 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为何要下西洋呢?

其一,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最后攻下首都应天,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最后不见了踪影,朱棣即位,即明成祖。

很多人都说朱允炆其实是亡命海外,于是朱棣怕朱允炆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就派郑和下西洋,去寻找朱允炆。

其二,明成祖朱棣为了宣扬国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时期,经历了“永乐盛世”,国力还是很强盛的。

而且明代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罗盘的广泛使用和航海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革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让郑和下西洋成为了可能。

所以,明初繁荣的景象,让明成祖朱棣萌发了宣扬国威的想法,扩大大明朝的知名度,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

其三,明成祖想要一个稳定的周边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为之奔走,郑和就是这个人。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就把明成祖的信交给国王,还有中国的陶瓷、丝绸等具有代表性的礼物,并表示大明朝想要和邻国互通有无、友好往来的愿望。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加强了两个国家的往来,同时也安抚了邻国,也减少了周边的战事。

不管明成祖朱棣是因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这一壮举,确实是达到了朱棣的目的,也让很多国家知道了大明朝,也和中国建立了外交联系。

来源:历史纵横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