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是如何一己之力得罪网友的?用水兑鸡汤做菜用转基因油,真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00:21 1

摘要:西贝餐饮集团因一场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陷入舆论漩涡。从“水兑鸡汤”到“转基因油”的争议,贾老板扬言就算不做生意也要起诉罗永浩,但网民的风评却是几乎一边倒支持老罗,西贝到底是如何一己之力得罪网友的呢?

西贝餐饮集团因一场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陷入舆论漩涡。从“水兑鸡汤”到“转基因油”的争议,贾老板扬言就算不做生意也要起诉罗永浩,但网民的风评却是几乎一边倒支持老罗,西贝到底是如何一己之力得罪网友的呢?

一场由“现做”引发的信任危机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罗永浩的公开吐槽。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直言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此言一出,舆论瞬间沸腾。西贝迅速回应,称招牌牛大骨、莜面等均为现场制作,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平息——有消费者实探发现,西贝后厨使用保质期长达2年的冷冻西兰花,鸡汤竟是用复合调味料兑制,甚至被曝出曾用转基因大豆油。

这些细节像一根根刺,扎中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我们花高价追求的“现做现炒”,是否只是精心包装的谎言? 西贝的“翻车”并非个例。从外卖平台的“30秒出餐”到连锁餐厅的“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早已渗透进餐饮行业的毛细血管。但问题在于,当餐厅用工业化生产的半成品冒充“现做”,用调味料勾兑的汤品替代“慢火熬制”,消费者不仅花了冤枉钱,更感受到被欺骗的愤怒。

预制菜:便利与信任的双重困境

预制菜本身并非洪水猛兽。2024年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通知》明确,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其核心优势在于标准化与效率。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曾公开表示:“预制菜是未来餐饮行业的大趋势。”疫情期间,西贝通过“贾国龙功夫菜”切入家庭消费场景,2022年双11在电商平台预制菜榜单登顶,印证了市场对高品质预制菜的需求。

然而,当预制菜从幕后走向台前,信任危机随之爆发。消费者反对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以次充好”的欺骗行为。西贝的争议中,最令人诟病的是“模糊边界”:鸡汤用调味料兑制却仍以“现熬”宣传,冷冻西兰花保质期2年却未明确告知。这种“技术性模糊”让消费者陷入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我们究竟是在为食材、工艺还是包装买单?

透明化:餐饮行业的唯一出路

这场风波中,西贝并非完全被动。它迅速公布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开放后厨参观,甚至承诺陆续开放央厨、牧场等供应链环节。这些举措试图传递一个信号:西贝愿意接受监督,但需以“行业标准”重新定义“现做”。例如,其宣称的“牛大骨现煮”虽符合六部委对预制菜的定义,但消费者仍会质疑:中央厨房预处理的肉品,是否算“现场制作”?

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预制菜监管的滞后性。尽管六部委已明确预制菜范围,但“现做”与“预制”的边界仍模糊。西贝的困境,本质是行业标准与消费者预期的错位。要破解这一困局,餐饮企业需主动打破信息壁垒:从食材溯源到加工流程,从添加剂使用到保质期标注,用透明化重建信任。例如,太二酸菜鱼通过直播后厨操作、公开供应链信息,成功将“预制酸菜”转化为品质背书;海底捞则通过“透明厨房”计划,让消费者亲眼见证食材处理过程。

预制菜的未来:从“隐秘角落”到“阳光之下”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最终推动了一个积极结果:2025年9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将加快推进《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管理办法》立法,要求餐厅必须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一政策转向,意味着预制菜将彻底告别“隐秘角落”,在阳光下接受消费者检验。

对餐饮行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依赖“低成本预制菜+高溢价现做”模式的企业,将面临消费者用脚投票;而真正投入研发、把控品质、尊重知情权的企业,则可能在这场洗牌中脱颖而出。例如,西贝若能将“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延伸至供应链全链条,用标准化确保每一道菜的品质稳定,或许能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西贝的“翻车”,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警钟。在预制菜渗透率超60%的今天,消费者要的不是“现做”的执念,而是“真实”的底线。当餐厅愿意放下“技术性模糊”的傲慢,当监管能够填补标准滞后的空白,预制菜才能真正从争议中突围,成为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毕竟,美食的本质是信任——我们愿意为一顿饭买单,是因为相信它值得。

但你要弄虚作假,也别怪消费者把你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来源:带头卖萌的吃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