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文脉的赓续,离不开中华古籍的整理、研究、利用与活化。9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华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吴玉章课程名师工作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席专家华建光认为,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需要我们充分聚焦价值更广
中华文脉的赓续,离不开中华古籍的整理、研究、利用与活化。9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华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吴玉章课程名师工作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席专家华建光认为,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需要我们充分聚焦价值更广泛、影响更深远的经典古籍,深入挖掘其价值和理念,重点分析经典在不同时空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此而言,十三经的传承与传播不失为一个生动的文化个案。
图片说明:定县汉简《论语》。
十三经具体指《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些典籍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民惟邦本”“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等理念,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关于这些经典,历代不乏注家进行详细考证和精深诠释,所形成的注疏系列,加上教育和科举制,合力构成了十三经最为稳定的传承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传承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不同经典的地位升降以及历代注家的诠释变化,则生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对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五经”到“四书”,《孟子》的升格与贬抑,宋人的“四书”新注,清人的十三经新疏,今古文之争,汉宋之争,无不彰显经典诠释与历史语境之间的联动关系。一部《论语》,对读一下何晏等人的《集解》、皇侃的《义疏》、朱熹的《集注》、刘宝楠的《正义》,即可略窥经典传承在两千年之中的推陈出新。
十三经除了拥有稳定的历时传承机制,还有非常广泛有效的共时传播形式。正是通过多渠道的传播,不同阶层和族群在接受十三经的过程中,达成文化共识,共享文化理念,凝聚为一个拥有强大向心力的文化共同体。根据文字载体类型,十三经的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汉文本、古代民族文字译本及多文种合璧译本。第一种形式出现最早,并且一直是主要传播形式,后两种出现较晚,但价值独特,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交流、发展、创新、融合的生动范例。
十三经在中国古代的传承与传播,其实正是每一时代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的知识转化和文化创新。流动的十三经,连续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之路;充分挖掘其中民族互鉴、团结进步的思想理念,应能发挥以古润今之效,助益当下建设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伟大实践。
为此,当务之急是全面收集散布于世界各地近二十家单位的多语种十三经文献,进而运用四行标注法对这些经典加以深度整理和多语种对勘,让多语种十三经真正在学界活起来。这既可极大提升学界对多语种十三经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不同文本语言文化异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运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积极建设多功能多语种十三经专题数据库,以此为依托加强跨学科深度协作,从经典翻译和传播角度全面细致地揭示中华文明核心概念在不同时空的语义传承与转化,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亚雄摘编)
欢迎各位读者给光明日报国学版投稿
来源:光明微教育